進城丨城市建設者們的時代

文丨鄭欣

身邊不少人不止一次地問我:“平時一向生活‘小資’,喜歡和關注消費文化、流行文化的你,怎麼就一直對農民工研究感興趣呢?”

我承認與身邊研究新聞業務、媒體融合、網絡輿情、計算傳播、人工智能的同行、同事相比,我這麼多年的研究議題和研究成果確實夠土、夠落伍、夠不入流。以至於後來參與課題組研究的我的女研究生們多次開玩笑地問我:“‘老闆’,我們什麼時候不再做農民工的調查,有機會帶我們去研究富二代啊?”

儘管是玩笑,我卻不止一次地思考:“我為什麼要如此用心地關注這個群體?”如果非要回答,我的答案就是:“因為我的生命中有他們。”

他們或許就是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或許就是家中的保姆阿姨,或許就是我們在城市生活起居、購物休閒時遇到的服務人員,或許就是每天送快遞、送外賣上門的小哥……他們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我們的生活更是離不開他們。

进城丨城市建设者们的时代

《幻樂之城》裡賈乃亮演繹外賣小哥的平凡人生

他們因社會結構轉型、人生目標追求、美好生活嚮往來到或輾轉各個城市。他們與我們當中正奮鬥在城市的很多人的命運和遭遇是何等的相似。其實,對農民工的關注,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對我們自身的關注。他們的空間轉換、身份流動與生命軌跡,何嘗不是每一個從他鄉來到城市的流動個體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有關農民工的研究,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領域關注的熱點。涉及的議題也較為廣泛和深入,如戶籍制度、市民化、社會融合、社會保障、農民工工資、農民工權益、農民工子女、返鄉創業等均為各學科分析和討論的高頻詞。

进城丨城市建设者们的时代

與這些傳統且影響更為廣泛的社會科學相比,傳播學對農民工主題研究的關注則較晚。比如社會學、經濟學在1998年左右就有多篇有關農民工研究的論文發表,而傳播學差不多晚了五年,直到2004年才有了第一篇農民工主題研究的論文在《新聞大學》發表。

不僅如此,傳播學領域所發表的農民工主題研究論文數量也遠遠少於其他幾個學科,從事農民工研究的傳播學者人數也遠遠少於其他學科。其中,主持過農民工課題研究、發表2篇以上相關論文或出版相關著作的學者,在全國新聞傳播學界居然不超過20人。能夠持續關注並跟蹤農民工議題研究的學者則更是鳳毛麟角。

而傳播學者在研究農民工時所討論的議題也相對單一,大多集中在農民工的媒介使用、媒介形象建構、媒介話語權、新聞報道、人際傳播等方面。儘管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體現新聞傳播學獨特的興趣點所在,但這些議題過於專業與“封閉”,不具備與其他學科進行對話的平臺與機會,必然會使新聞傳播學在農民工研究領域的學術話語權與影響力大大降低。

进城丨城市建设者们的时代

說實話,在新聞傳播學界研究農民工等弱勢群體,與當下新聞學或傳播學非新聞、非傳媒、非新媒體不談的主流議題相比,確實有點冷門甚至另類。不僅在全國範圍內難以找到有相同研究旨趣的學術同仁,還會在新聞傳播學領域的學術會議、課題申請、成果發表甚至論文答辯等各種場合感受一種說不清的偏見與孤獨。

當然,更多的則是會遭遇各種質疑:“你的研究是傳播學研究嗎”“你研究了人,媒介在哪”“你的研究中的傳播學視角只是調料,不是全部”“你的文章更像社會學研究,不適合在新聞傳播期刊上發表”等,此時你會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一門學科的邊界森嚴。這便是一個社會學博士誤入新聞傳播學界進行傳播社會學研究多年以來最大的困惑。

“關注現實”,“問題驅動”,“學術關懷”,這是我過去多年來接受社會學學習期間所受的訓練,且已內化為自己的學術理念與學術抱負。並且,我深信一個學科的強大,不會是關起門來的自說自話,更不會是話語壟斷的強詞奪理,而是基於不同學科視野下問題不分邊界、方法不分好壞、理論不分優劣、“英雄不問出路”的自信與包容。

這幾年,除了感受傳播社會學研究所面臨的學術話語不主流、學科地位邊緣化的“壓力”,真正的壓力其實來自在傳播學視角下開展新生代農民工城市適應研究的學術創新與資料收集的困難。特別是持續多年走進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生活世界進行田野調查,不管是參與式觀察、面對面訪談、網絡在線交流,還是日常的聯繫與資料的整理,這些工作所涉及面的複雜程度、任務的艱鉅程度、人力物力的耗費程度等,均超出了一開始研究設計的預期,也超出了研究者個體的能力範圍。

與研究對象即新生代農民工城市適應進程的複雜性、長期性相比,此次長達十年的漫長研究、寫作與出版過程,註定是一場鍛鍊體力、考驗耐力、比拼“財力”、增長智力的學術之旅。

进城丨城市建设者们的时代

進城:傳播學視野下的新生代農民工

鄭欣 等著

2018年 7月出版

好在“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和我的博士生、碩士生所組建的新生代農民工城市適應課題組,幾乎多年如一日地紮根長三角,走遍江南各個城市街頭,走進生產車間、建築工地、酒吧、餐館、理髮店、奶茶店、快遞收發點等工作場所,還進入工棚、食堂、居住地、網吧、廣場、娛樂場所等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各個角落聚集、生活、消費的地方,併成為他們在陌生城市生存、適應過程中最熱心的分享者與見證者。

在此,我要專門感謝接受過課題組訪談的幾百位農民工兄弟姐妹。他們來自五湖四海,他們離土離鄉,他們輾轉在各個城市。他們在城市打拼、奮鬥的經歷與故事,讓我們感動,更讓我們沉思。正是他們在調查過程中表現出的淳樸與配合,才使我們的訪談和觀察任務得以完成。應該說,本書的順利出版,離不開他們的鼎力相助。

希望他們能夠有機會讀到這本言說他們的書。儘管這是一本學術著作,但相信他們能夠讀得懂、讀得下去,也希望他們能夠認同本書的一些描述和分析,更希望書中的一些觀點、經驗教訓能夠對更多的新生代農民工未來的城市生存有啟發、有幫助。其實,所有讀者中,我最在乎的就是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