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我病了,社會也病了

近日,一則“餘秋雨得肝病住進醫院”的帖子在網絡上流傳,文章以餘秋雨的口吻,講了一出“生病住院花了三十萬終於撿回一條命”的故事,作者經歷這樣一番折騰後感嘆:我病了,社會也病了。

餘秋雨:我病了,社會也病了

以下是網帖原文:

那天晚上,當我躺在醫院重症監護室病床上的時侯,我早已是失去了知覺。

我的冠心病發作,兒子不顧一切地及時把我送到了醫院,贏得了寶貴的搶救時間,使我死裡逃生。

在醫院搶救了五天,自費花了十五萬塊錢,如果加上公費恐怕要接近三十萬塊錢。

我這條生命的代價太大了,恐怕一般的普通老百姓是很難承受的,妻子和兒子毫不猶豫地接受了。

這場大病使我象做了惡夢一樣,領略了醫院現實的利益燻心和醫生大愛無疆的品格。

我真的感受到我病了,這個社會也病了……

現實的醫療體制,醫院不是救死扶傷的組織,而完全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等價交換的企業。

我被抬到急診,押了五萬塊錢後,被推進了重症監護室,醫生全力實施搶救。

餘秋雨:我病了,社會也病了

先是與家屬簽了病危通知書,然後就是開了一本書厚的單子,送到各個窗口。

半夜,醫生出來通知家屬再交五萬元,不然就停止搶救。醫院的制度非常明確,錢不到帳,藥房的藥拿不出來。

經過一夜的搶救我甦醒了,看到醫生們彼勞的樣子,我向他們微笑地點頭示意。

我旁邊的一個老頭,半夜沒有籌集到錢,一早死了,推了出去。

早晨接班的醫生嘆氣地說:先打上藥嘛,也不至於這麼快就死了呀?

人被推了出去,一早又一個老太太被推了進來,開出去的單子遲遲沒有拿回來,大夫們都在那束手無策地等著。

沒過半小時,大夫發現人已經不行了,被推走了。

看著兩個人的生命就這樣完結了,我倒吸了一口冷氣。原來醫院是這個樣子,這不是在治病,這是要錢、搶錢啊?

醫院是治病的地方,沒想到病得比我還嚴重。

醫院成了某些人圖財害命的印鈔機。現存的醫療保險,包括大病保險,只能維護基本醫療。

而對我這樣的重患者,只能是杯水車薪。治療的藥物多數報銷不了,完全靠自費。

住院第三天,我在頭兩天做了介入溶栓手術以後,突然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狀況,我的血壓急聚下降,高壓降到了50-60,心律梯波嚴重失常。

院長、主任都來了,實施搶救,打了兩針強心劑以後,高壓才上到80,一會又下來了。

我在昏迷中聽主任和院長說,這個人不行了,通知家屬準備吧!

第二份病危通知書,又發到老伴和兒子手裡。

老伴和兒子失聲痛哭,雙雙跪在院長面前。這時院長冷靜地說:唯一的辦法,就是找線上人弄到一種進口藥,打上能差不多。

兒子忙說,請你們幫忙有重謝。老院長嘆了一口氣說,這是你家屬有錢,不然這個人就沒了。

兒子馬上去銀行取了五萬塊錢現金。等了不到一個小時,醫生把我兒子叫了進去,當面拿出了德國進口的針劑,收了五萬塊錢的線人揚常而去。

我注射了三針後,血壓、脈博都正常了,我也甦醒了,醫生臉上露出了微笑。

第二天一早,我被推出了重症監護室。

後來,醫生告訴我,每個醫院都有線上人,你正當渠道弄不到的藥,他們隨叫隨到,藥價是出廠價的十幾倍以上不說,一次出場就收兩萬現金。

這些人就是發這個不義之財,他們掙錢太容易了,醫院就是他們的印鈔機。

餘秋雨:我病了,社會也病了

醫院的帳沒個看,更沒法問。每天早晨護士都拿著厚厚的帳單讓你看,讓你簽字。

醫院是各項手續齊全,看到密密麻麻的用藥和檢查儀器設備,患者根本看不明白。

你要是問她,馬上告訴你找醫生。反正為了治病救人,沒有什麼可講的,家家醫院都是如此。

如此緊張的醫患關係,使醫生說話謹小甚微,不敢說一句過格的話,不承擔任何責任。

醫院這種體制,醫生也沒辦法,他們每一個治療方案都爭求患者家屬的意見,每用一種自費藥都要同家屬打招呼,徵得同意後才能採用,很怕患者及其家屬怪罪他們。

病人在眼前,需要急救,他們也不敢越雷池一步,這種醫患關係簡直讓人桎息。

中國知識分子的品質和醫德,以及做人的良心,是醫生的主流。

我要出院回家了,為表示對院長一句話,讓我揀回了一條命的感謝,孩子用紙包了兩萬塊錢現金,趁一早院長查房時送給他。

只聽院長長嘆了一口氣說:“孩子,你把錢收起來,回去給你父親買點好吃的吧。你們花了那麼多錢,總是揀回了你父親一條命,不容易啊!

你別看這個社會病了,醫院病了,可是我們醫生沒有病”。

這一席話,真是讓我感概萬分。 我病了,這個社會更是病了……”

餘秋雨:我病了,社會也病了

這篇文章反映的醫療現實擊中了不少人,又以大文豪的名號加持,因此在網絡上被瘋傳。不過,餘秋雨其實早在8月2日就在微博上闢了謠,這篇文章,純屬偽作:

餘秋雨:我病了,社會也病了

客觀地說,文章某些內容,諸如“醫院成了某些人圖財害命的印鈔機”如此緊張的醫患關係,使醫生說話謹小甚微,不敢說一句過格的話,不承擔任何責任,這些可能得到了不少網友的共鳴,文章主人公的故事或許也正是某位患者的真實經歷。

保險君想說的是,網上流傳的這篇文章,樸實平淡,與餘秋雨華麗的文風截然不同。文中的主人公,也明顯不是餘秋雨。畢竟,餘秋雨雖不一定大富大貴,但也不到自費花了十五萬就慨嘆過不下去的地步。

可身為不是“大富大貴”的我們,當大病來襲時,設身處地的想一想能不能拿起這三十萬?沒有錢,靠什麼續命?沒有錢醫院憑什麼醫治你?是不是隻有死路一條?

今年年初刷屏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文,作者用2萬6千字詳細的紀錄了岳父從一場“小感冒”到去世的全過程。看似精英的中產階層家庭,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因病致貧,片刻間大廈傾倒。

據中國衛計委統計:我國的貧困人口家庭中有42%是因病致貧或返貧,無論是躺在病床上還是已經死亡,都會讓家庭一夜回到赤貧狀態。

沒有其他的辦法了嗎?其實文中提起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解決辦法——商業保險。

作者家在北京,買有幾百萬商業保險,家有車、自住房,擁有醫院人脈,可以上網查找資料,有家庭親戚的後援,流動現金可以支撐三四十天昂貴的ICU……儘管如此,仍然買不到達菲,所以每個讀者都會回頭拷問自己:如果我攤上了這件事,會是什麼結果?

餘秋雨:我病了,社會也病了

“這世上只有一種病,窮病!”電影《我不是藥神》的這句臺詞,直戳的人心窩痛。

“誰家裡沒有病人?你就能確定你一輩子不生病嗎?”電影中這句臺詞無疑觸動了我們普通人的內心。是啊,誰家裡沒有個病人?!

記得是保險君小學4年級的時候,叔叔確診為肺癌晚期,那會兒家裡條件在農村還不錯,給叔叔治病不光花完了家庭的積蓄,還欠親戚朋友很多錢。那時候很多人見到我們都會躲著走,癌症的很多藥是需要自費的,而且還很貴,1年多後叔叔還是離開了我們。

我記得在他生命最後的時光裡,他每天晚上都會來島叔家看《烏龍山剿匪記》,盛夏,天氣燥熱,屋門敞開著,他被爺爺慘扶著坐下,電視的光線映射在他發腫的臉上。他走的那天晚上,疼痛難忍,嚎叫了一整夜。天快亮時,喊叫慢慢地平息,他走的很不甘心。葬禮很簡單,可以說是極其簡陋,沒有嗩吶,沒有花圈,沒有人祭拜,更沒有人哭喊。如果有,那也是爺爺奶奶、白髮人送黑髮人那種撕心裂肺、絕望的哭泣聲。

他的妻子在他得病後就帶著兒子回了孃家。他生命最後的時光,包括吃喝拉撒都是島叔的媽媽一個人服侍。穿好壽衣,村裡幾個壯漢七手八腳的把他裝進了棺材裡,趁著夜色,把他急匆匆的埋葬了。我點燃了一根鞭炮想為他送行,剛響了一聲,就被人喝止了。

餘秋雨:我病了,社會也病了

在中國,每年與癌症相關的死亡人數都在以令人吃驚的速度攀升。據中國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2017中國癌症報告》,我國癌症患者總數佔全球四成,每天確診的新癌症患者高達1萬人。

數據顯示,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在0到34歲處於較低水平,40歲以後開始快速升高。40歲是20歲的7.45倍。

保險行業重大疾病平均索賠年齡是42歲,正是收入和事業頂峰期,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高壓期。

可能你會問,哪有這麼多癌症?最新的癌症大數據表明,目前我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約為312萬例,平均每天確診8550人,每分鐘就有7人被診斷為癌症,其中4人死亡。但中國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美國的一半。

這麼高的死亡率不是因為美國的醫療水平高,而是因為無法承受高額的醫療費用。得了癌症恢復快的患者不是有錢就是有保險,對於窮人沒保險真可能要了命。

要知道,在治療大病的過程中,很多療效好副作用小的藥品都是自費藥,社保無法報銷的。

例如:美羅華是醫生必推薦的治療淋巴瘤的藥物,其單支價格在2.5萬左右,5支一個療程。治療腎癌和肝癌的多吉美,每月1盒,每盒2.3萬,需要持續服用到患者不能臨床受益為止。一般情況,肝移植需60萬人民幣、腎移植需30萬人民幣,這還不算後期一直要服用的藥物費用!腫瘤科大夫也認為,一個人得了癌症至少需要40萬的醫藥費。

慶幸的是,2018年5月1日起,我國取消包括抗癌藥在內的28項藥品進口關稅。調整後,除部分生物鹼類藥品等少數品種外,絕大多數進口藥品,特別是有實際進口的抗癌藥均將實現零關稅。

此外很多靶向藥、特效藥也進入了社保目錄,減去社保報銷的部分,自付部分的價格已經與印度低價仿製藥接近,治療費用差不多降了九成。

這個政策的實行,將大幅減輕患者的負擔,治療費用能降近九成。

可是即便藥物再便宜,相信還是有很多人吃不起。

但是吃不起怪誰呢?只能怪我們自己!很多時候,我們自己就是悲劇的導演者。

我們明明可以靠保險幫我們化險為夷,可是我們偏偏拒絕。中國13億人口,可以做到提前為自己準備商業醫療和重大疾病保險的人,少之又少,不到總人口數量的20%。

也許你會說:沒錢!

可是意外會等你嗎?疾病會等你嗎?年邁的父母會等你嗎?年幼的孩子會等你嗎?生活不相信眼淚,只相信未雨綢繆。

所以記得給自己和家人買份重疾險和醫療保險,不要因為一場病讓自己和家人傾家蕩產,只不過有錢多買點,沒錢少買點。

餘秋雨:我病了,社會也病了

最後,在個人和家庭的保險配置方案中,保險君提醒各位需把握以下原則:

1、在經濟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優先選擇帶免賠額的消費型醫療險產品作為最後的防線。

2、新生兒父母可為孩子優先選擇報銷型醫療險,其次根據經濟情況配置重疾險、教育基金等理財產品。

3、上有老、下有小,且揹負房貸、車貸壓力的中年群體需按照消費型醫療險→重疾險→意外險的順序,多重防護。

4、具有閒置資金、且有理財需求的群體可選擇投保重疾險產品及年金產品作為資產配置的方案之一,與其他理財產品配合

5、老年人應側重帶有醫療報銷、慢病管理、老年常見病、康復護理等功能的保險

人的一生中,有三大風險,意外,疾病,死亡。面對風險,我們有四種應對方式:避免,減輕,轉移,接受。大家都擁有想著要避免的美好願景,卻往往事與願違。更多的時候,只能毫無抵抗之力地接受,然後生活節節敗退,潰不成軍。

保險就是用來轉移風險的,以最小的付出來避免最大的損失。買到符合自身需求的保險,會倍增家庭的安全係數,可以於風雨飄搖中歲月靜好。

最後,願每一個生命都能被溫柔以待。

文章轉自:保險島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