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人的一生還應該強迫自己讀一些看不懂、不好讀的書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我認為不應該完全憑著興趣閱讀,有時也要強迫自己讀一些費力的書,這樣才可能有進步。作家馬爾克斯每天強迫自己上午9點到下午2點進入工作狀態,實在寫不出來東西,也要在書桌旁坐上兩個小時。讀書同樣需要自我約束和自我強制。童話讀起來毫不費力,但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是讀童話,還是要強迫自己讀一些看不懂、不好讀的書。《追憶似水年華》《哈扎爾辭典》這類書不像心靈雞湯那麼好讀,但強制自己讀下來,一定會有收穫。

李健:人的一生還應該強迫自己讀一些看不懂、不好讀的書

上次小編介紹了李健老師的十本書,不知道的小可愛可以進小編主頁找一下,那些書不知對大家是否有收穫,應讀者的需求,小編再整理了十本,希望對大家有收穫!

李健:人的一生還應該強迫自己讀一些看不懂、不好讀的書

11.《追憶似水流年》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

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以回憶的形式對往事作了回顧,有童年的回憶、家庭生活、初戀與失戀、歷史事件的觀察、以及對藝術的見解和對時空的認識等等。時間是這部小說的主人公。作者憑著智慧和想象力,使時間變得具體、生動、完美。它就像一首由多種主題構成的交響樂,愛情、嫉妒、死亡、回憶、時光,時而交叉重疊在一起,時而又遊離開來,然而在宏觀上,整個作品渾然一體,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追憶似水年華》被公認為文學創作的一次新的嘗試,開意識流小說之先河。

李健:人的一生還應該強迫自己讀一些看不懂、不好讀的書

文學是可愛的。生活是好玩的。藝術是要有所犧牲的。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紐約時期,亦自他恢復寫作、持續出書以來,紐約地面的大陸和臺灣同行在異國謀飯之中,居然促成木心開講“世界文學史”,忽忽長達五年的一場“文學的遠征”——從1989年1月15日開課,到1994年1月9日最後一課,每位聽課人輪流提供自家客廳,在座者有畫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聽課學生陳丹青說,“我們當年這樣地胡鬧一場,回想起來,近於荒謬的境界:沒有註冊,沒有教室,沒有課本,沒有考試與證書,更沒有贊助與課題費,不過是在紐約市皇后區、曼哈頓區、布魯克林區的不同寓所中,團團坐攏來,聽木心神聊。”

菜單開出來,大家選。從古希臘神話、新舊約,到詩經、楚辭,從中世紀歐洲文學,到二十世紀文學世界,東方西方通講,知識靈感並作。其中聽的聽,講的講,“金句”紛披,兀自燃燒。“講完後,一部文學史,重要的是我的觀點。”木心說。古代,中世紀,近代,每個時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統,藝術親人。

他愛先秦典籍,只為諸子的文學才華;他以為今日所有偽君子身上,仍然活著孔丘;他想對他愛敬的尼采說:從哲學跑出來吧;他激賞拜倫、雪萊、海涅,卻說他們其實不太會作詩;他說托爾斯泰可惜“頭腦不行”,但講到託翁墳頭不設十字架,不設墓碑,忽而語音低弱了,顫聲說:“偉大!”而談及薩特的葬禮,木心臉色一正,引尼采的話:唯有戲子才能喚起群眾巨大的興奮。

木心開講時六十二歲。多少民國書籍與讀者,湮滅了。他的一生,密集伴隨愈演愈烈的文化斷層。他不肯斷,而居然不曾斷,這就是紐約世界文學史講座潛藏的背景:在累累斷層之間、之外、之後,木心始終將自己儘可能置於世界性的文學景觀,倘若不是出走,這頑強而持久的掙扎,幾乎瀕於徒勞。

如今,聽課學生陳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冊聽課筆記,共八十五講,逾四十萬字,結集這本大書時,已不再將之僅僅看做“世界文學史講座”。誠如木心所最早時設想的那樣,這是他自己的“文學回憶錄”,是一部“荒誕小說”,“在自己的身上,克服這個時代”。

這也是木心留給世界的禮物,文學的福音書。本書首次披露的木心先生及其親屬的珍貴照片,由陳丹青先生和木心的外甥王韋先生提供。附印民國版本的世界文學書影,是一部民國出版史的私人旁證。

李健:人的一生還應該強迫自己讀一些看不懂、不好讀的書

木心是近年來被髮掘出的華文大家,他厚實的中西文化背景,華瞻洗練的語言,宏闊的視野,傾倒了陳村、何立偉、陳丹青、阿城等一批內地作家,陳丹青曾形容其文章為“中國風骨,世界觀念”,可說是抓住了木心文章的精髓。其著有《散文一集》、《瓊美卡隨想錄》、《即興判斷》、《溫莎墓園》、《素履之往》、《巴瓏》、《會吾中》等。木心先生的寫作生涯超過六十年,早期作品全部散失,但八十年代再度寫作後,臺灣為他出版了多達十餘種文集。 本書為其的《偽所羅門書》詩集。

李健:人的一生還應該強迫自己讀一些看不懂、不好讀的書

14.《我曾這樣寂寞生活》作者:維斯拉瓦·辛波斯卡

《我曾這樣寂寞生活》是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詩人辛波斯卡繼《萬物靜默如謎》之後又一經典詩集。

在這本詩集中,詩人用機智、迷人的聲音與語調 ,訴 說了對家人的懷念與讚美、對世間種種生活的愛、對消逝的時間與國度的迷戀、對日常和萬物的詩意描摹,隱隱折射出詩人內心的豐富世界和她的寂寞生活。

書中收錄《告別風景》《事件的版本》《從無饋贈》《我致力於創造一個世界》《在赫拉克利特的河中》《時代之子》等80多首雋永的詩作,同時重譯了《萬物靜默如謎》中廣為流傳的《一見鍾情》《種種可能》《在一顆小星星下》等10餘首作品,可以在不同的譯文中窺見經典的韻味。

作品入選“新浪中國年度十大好書”“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以及國內外個版本教科書,激發幾米創作靈感,令陳綺貞著迷,受基耶斯洛夫斯基推崇。

李健:人的一生還應該強迫自己讀一些看不懂、不好讀的書

15.《萬物靜默如迷》作者:辛波斯卡

《辛波斯卡詩選:萬物靜默如謎》收錄辛波斯卡各階段名作75首,包括激發知名繪本作家幾米創作出《向左走,向右走》的《一見鍾情》,收錄高中語文教材的《底片》,網上廣為流傳的《在一顆小星星下》《種種可能》等,曾獲得《洛杉磯時報》年度最佳圖書。 辛波斯卡的詩取材於日常生活的事物和經驗,甲蟲、海參、石頭、沙粒、天空;安眠藥、履歷表、衣服;電影、畫作、劇場、夢境等等,在她的筆下無不煥發出新的詩意,讓人們重新認識生活中常見的事物。

李健:人的一生還應該強迫自己讀一些看不懂、不好讀的書

收有“流行音樂”、“消費的兒子”、“最初的歲月”、“午門廣場之夜”、“別人的城市”、“我的寫作經歷”、“文學和民族”、“妥協的語言”等散文。

李健:人的一生還應該強迫自己讀一些看不懂、不好讀的書

不管喜歡還是不喜歡,目前我已經置身於這‘1Q84年’。我熟悉的那個1984年已經無影無蹤,今年是1Q84年。空氣變了,風景變了。我必須儘快適應這個帶著問號的世界。像被放進陌生森林中的動物一樣,為了生存下去,得儘快瞭解並順應這裡的規則。”

《1Q84》寫一對十歲時相遇後便各奔東西的三十歲男女,相互尋覓對方的故事,並將這個簡單故事變成複雜的長篇。我想將這個時代所有世態立體地寫出,成為我獨有的“綜合小說”。超越純文學這一類型,採取多種嘗試。在當今時代的空氣中嵌入人類的生命。——村上春樹

李健:人的一生還應該強迫自己讀一些看不懂、不好讀的書

寫作《眠》前,村上春樹四十歲,遭遇寫作與人生低潮,心逐漸變硬變冷。他到希臘與土耳其旅行一個月,來年春天,心中的凍結漸漸變得柔軟,幾乎一氣呵成寫下這個故事。 《眠》寫出人極端狀態下的“極端發現”,有卡夫卡的荒誕,又有愛倫·坡的驚悚,讀後給人強烈震撼。

李健:人的一生還應該強迫自己讀一些看不懂、不好讀的書

19.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作者:村上春樹

“並不是一切都消失在了時間的長河裡。那時,我們堅定地相信某種東西,擁有能堅定地相信某種東西的自我。這樣的信念絕不會毫無意義地煙消雲散”——十六年的彷徨迷惑,換來一場決然的巡禮之年,當最後一塊拼圖集齊,重回完滿的正五邊形,剩下最稀薄的人,重建大地。

人若真的受傷,通常會無法直視傷口,想隱 藏它忘卻它,把心 門關起來。這是一個成長的故事。要成長,傷痛就得大一點,傷口就得深一點。——村上春樹

在名古屋上高中時,多崎作有四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兩男兩女,他們的姓氏都帶有色彩——“赤”、“青”、“白”、“黑”,唯獨多崎作的姓名中沒有色彩,也只有他離開名古屋到東京讀大學。大二假期返鄉之際,多崎作突然被四位朋友告知要絕交,對原因沒有任何說明。他深受打擊,幾至形銷骨立,許久許久才恢復過來。

十六年來,他們始終沒有見面.如今已經三十六歲的多崎作,在女朋友的勸告下,終於下決心去拜訪拋棄自己的四個朋友,弄清真相。由此開始他的“巡禮之年”。當最後一塊拼圖集齊,謎底揭開,十六年前的秘密、十六年間的變化,以及十六年後的結局,都令人唏噓傷痛。

李健:人的一生還應該強迫自己讀一些看不懂、不好讀的書

20. 《大教堂》作者:雷蒙德·卡佛

幾乎所有評論家都從這本《大教堂》中嗅出卡佛的變化來。在這本創作於1982年到1983年間的小說集中,如果說人物和情節仍延續了卡佛早期作品的灰暗和無法自拔的話,在幾篇篇幅較長的作品的結尾,我們可以看到卡佛把自己那扇一直塵封的天窗推開一條縫隙,灑下了一點點光亮。我們仍然可以讀到一系列小人物在生活的泥潭裡摸爬滾打:重逢戀人被轟出了剛剛借來的房間(《瑟夫的房間》);生活就像壞掉的冰箱裡的食物一樣腐臭變質(《保鮮》);奔波的人失望地離開,扔下了曾經摯愛的東西(《馬籠頭》);父親在痛苦的回憶中,拒絕下火車去見來接站的兒子(《軟座包廂》);甚至因耳屎堵住了耳朵而帶來的不便和恐懼(《小心》)。交流的匱乏和艱難,成了整部小說集凸顯的主題,不管是在父子間、情人間、夫婦間,還是朋友間,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之間,語言和身體的交流成了所有灰暗中最蒼白的角落。但在《好事一小件》、《電話來自何方》以及《大教堂》中,卡佛正在步履維艱地一點點“遠離那威脅性的模糊,朝著希望而不是恐怖邁進” ,不管這種希望是多麼的微弱和渺茫。我們讀到了一對剛剛失去兒子的夫婦和一個一直打來騷擾電話的麵包師之間的和解;一個酒鬼鼓起勇氣,準備撥通妻子的電話;一個男人放下了心理的牴觸,在一個盲人的指觸下,閉上眼感覺著大教堂。在訪談中,卡佛解釋了自己的改變:“我想,現在的感覺更加樂觀了一點。當然在大部分小說中,人物的麻煩得不到解決。人們的目標和希望枯萎了。但有時,而且恐怕是經常,人們自己不會枯萎,他們把塌下去的襪子拉起來,繼續走。”

李健:人的一生還應該強迫自己讀一些看不懂、不好讀的書

謝謝大家!

李健:人的一生還應該強迫自己讀一些看不懂、不好讀的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