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天地坏者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

让我们跟着皇家私塾的书本,重新认识中国字“天”

下述是与天,相关的名词、典故,摘自皇家私塾书籍中的“天部”卷。

言天地坏者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

【高明】

《礼记》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尸子》卷有云:“天高明,然后能烛临万物。”

烛临,即光芒由上向下照射。

言天地坏者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

【贞观】

《易》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观,示也。天地常垂象以示人,故曰贞观。”

垂象,显示征兆。

古人迷信,把某些自然现象附会人事,认为是预示人间祸福吉凶的迹象。

《易·繫辞上》:“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人们认为,上天显示征兆,现出吉凶,圣人进行观察。 

言天地坏者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

【杞国忧】

杞人忧天,众所周知,然而大部分人,只知其前半部分,却没有读到后半部分。

《列子》曰:“……长庐子闻而笑之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即,长庐子听说(杞人忧天)后笑着说:“虹霓呀,云雾呀,风雨呀,四季呀,这些是气在天上积聚而形成的。山岳呀,河海呀,金石呀,火木呀,这些是有形之物在地上积聚而形成的。知道它们是气的积聚,是土块的积聚,为什么说它不会毁坏呢?天地是宇宙中的一个小物体,但却是有形之物中最巨大的东西。难以终结,难以穷究,这是必然的;难以观测,难以认识,也是必然的。担忧它会崩陷,确实离正确的认识太远;说它不会崩陷,也是不正确的。天地不可能不毁坏,最终总会毁坏的。遇到它毁坏时,怎么能不担忧呢?”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即,列子听到后,笑着说:“说天地会毁坏的意见是荒谬的,说天地不会毁坏的意见也是荒谬的。毁坏与不毁坏,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事情。即使这样,毁坏是一种可能,不毁坏也是一种可能,所以出生不知道死亡,死亡不知道出生;来不知道去,去不知道来。毁坏与不毁坏,我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

其实这篇文章,刚开始说,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塌下来,为此有所忧虑,寝食难安,有个智者从天体构成对他进行了开导,然后问答的双方都疑虑顿消,最后引出了长庐子与列子的对话,二人愉快地讨论了一番自己心目中的宇宙、自然。

“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天地是宇宙中的一个小物体,但却是有形之物中最巨大的东西。)”、“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说天地会毁坏的意见是荒谬的,说天地不会毁坏的意见也是荒谬的。)”这就是几千年前,人们对宇宙、天地的认识,谁还好意思说,古人都是井底之蛙?

那么忧天的为什么是杞国人,而不是其他国家的人呢?

因为杞国是一个小国,史书罕有记载,《史记》中对杞国的描述只有200多字,而且还特别说到:“杞国微小,其事迹不值得记载。”

殷商甲骨文中,曾有廖廖几字,言:商王武丁曾娶一位杞国女子为妃,是其六十多位后妃之一。

当时,杞国的爵位是伯爵,甲骨文卜辞有“杞侯”的字样。

杞国虽小,却是大禹的直系后裔,负责主持对夏朝君主的祭祀,当年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

这样的小国,在周围强邻的压迫下,被迫屡次迁徙。

杞人之所以忧天,因杞国多经磨难、动荡流离,而造成的忧患意识。

【秦宓答】

《蜀志》曰:吴使张温来聘,温问秦宓曰:“天有头乎?”宓曰:“有之。”温曰:“在何方?”宓曰:“《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

温曰:“天有耳乎?”宓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若其无耳,何以听之?”

温曰:“天有足乎?”宓曰:“《诗》云:天步艰难,若其无足,何以步之?”

温曰:“天有姓乎?”宓曰:“姓刘。”曰:“何以知之?”宓曰:“其子姓刘,以此知之。”

温曰:“日生于东乎?”宓曰:“虽生于东而没于西。”

译文:张温问:“天有头吗?”秦宓说:“有头。”张温问:“头在何方?”秦宓说:“在西方,《诗经》说‘怀着期盼回头向西看’。由此推论,头在西方。”

张温问:“天有耳朵吗?”秦宓说:“天高高在上却能听到地下声音,《诗经》有言,‘鹤鸣叫于水泽,声闻于天’。如果上天无耳,用什么来听?”

张温问:“天有脚吗?”秦宓说:“有,《诗经》说‘上天的步履那么艰难’。假如上天没有脚,凭什么行走?”

张温问:“天有姓吗?”秦宓说:“有姓。”张温问:“姓什么?”秦宓说:“姓刘。”张温问:“您怎么知道?”秦宓回答说:“当今天子姓刘,因此而知道天姓刘。”

张温问:“太阳诞生在东方吧?”秦宓说:“虽然它诞生在东方,而最终归宿在西方。”

刘姓,即蜀国国主刘备。 

乃眷西顾的出处:诗经中“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即:天帝伟大而又辉煌,洞察人间慧目明亮……天帝经过一番考察,憎恶殷商统治状况。怀着期盼回头向西看,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后世用“秦宓论天”来形容擅长辩论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