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离洛阳1700多公里,屹立900年不倒,海内一种动物帮了大忙


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洛阳桥不在洛阳,它在离洛阳1700多公里的福建泉州。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汇集了古人的智慧,其能屹立900多年不倒,与海内的一种动物息息相关,可以这样说,是海内的这种动物帮了大忙。图为“海内第一桥”的福建泉州洛阳桥。

洛阳桥又称万安桥,位于泉州市区东北郊洛阳江入海处,这也是其名字由来的原因。洛阳桥长八百三十四米,宽七米,有桥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图为“海内第一桥”的福建泉州洛阳桥。

洛阳桥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图为“海内第一桥”的福建泉州洛阳桥。

建设洛阳桥时遇到很多难题,其中之一就是建桥处海潮汹涌,江宽流急。为此采用了一种新型建桥方法,即在江底随桥的中线铺满大石头,筑起一条二十多米宽,二里长的水下长堤。问题来了,因当时没有水泥等凝结物质,大石头很可能被江水冲走或移动位置。于是,聪明的建桥者想到了海内的一种动物。图为离洛阳1700多公里的福建泉州洛阳桥。

这种海内动物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交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种牡蛎。没出几年,牡蛎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一个整体,又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这种用生物加固桥梁方法,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图为离洛阳1700多公里的福建泉州洛阳桥。


经过牡蛎的“黏合”后,石堤牢牢连接在一起,然后在石堤上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筑桥墩,桥墩双头尖,中间大,有如船形,它可经受上游的江流和下游的海潮的交互冲击。图为离洛阳1700多公里的福建泉州洛阳桥。

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图为离洛阳1700多公里的福建泉州洛阳桥。

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图为离洛阳1700多公里的福建泉州洛阳桥。

洛阳桥的建成,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今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洛阳桥不在洛阳,它在离洛阳1700多公里的福建泉州。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汇集了古人的智慧,其能屹立900多年不倒,与海内的弱体动物牡蛎息息相关,可以这样说,洛阳桥能屹立900年不倒,是牡蛎帮了大忙。图为村民在福建泉州洛阳桥散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