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为守一个村,两个儿子“远嫁”山外,穿着讲究生活有洁癖


山西忻州以北70公里的一座海拔800米大山里,有一个只住着一位八旬老人的村庄,村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我们每天赖以生存的一切家电和现代化工具。对于彭婆婆来说,日出日落是一天,一本日历翻完就是一年。

车沿山路向大山高处攀爬。途中秋雨淅淅沥沥下着,越往前走,山路越不明显,渐渐被一尺多高的青草所掩盖,车过处,不时惊飞藏于草丛里的野鸡。车在草丛中前行,攀上一个山坡时,望见了山坡对面山梁上的荒弃的村落。只好停下车,徒步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下山坡,再往对面的山梁攀爬。

我们推开门,黑咕隆咚的土屋里出来一位穿着整洁、佝偻着背、身体较瘦的老人,听了我们的来意,老人让我们进屋,“人老了,眼虽然不花,但耳朵不好使了,你们大声说话我才能听到。”老人表达口齿清晰。


看到我们老人很热情的与我们攀谈起来“我今年84 岁啦,我们这个村子叫康家庄,原来有40 来口人,我们这里的坡地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谷子和土豆之类的农作物,遇到干旱年景收成很少。从八十年代开始,村里人陆续搬迁到了山下的村庄,在最近十几年里,这个村子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彭婆婆有两个儿子,一个闺女,都已年近半百。因为家里太穷,儿子外出打工,找了户人家当了上门女婿。“说出来,你们可别笑话俺们。”这成了老人难以启齿的事情。但是想到家里没钱娶媳妇,比起村子里的单身汉,儿子能结婚已经不错了。

老人说,两个儿子走出大山后,他们基本丧失了主动与孩子联系的机会。他们没有手机,写信更是困难,只有在家里眼巴巴干等着儿子推门而入。他和大山对话,生活简单到无法想象,每隔十天半月,老会走一个多小时的山间小路,到三里外的村子听听人家的戏匣子,看看电视,了解一点大山外面的世界。


彭婆婆依然用炉灶生火做饭,吃着自己种植的原生态蔬菜,喝着山上的溪水生活。一天只吃两顿饭,挂面、玉米糊是她每天的食物,鲜有肉食。粗茶淡饭,老人充实而满足。

前几天,彭婆婆刚下山参加重外孙的婚礼,一早步行下山,晚上又摸黑走回来,身体有点吃不消。老人说自己现在啥不也想了,把自己收拾干干净净,不让儿女们担心,实在无聊了就到老伴的坟前陪他唠唠嗑。离开的时候,已临近傍晚。雨停了,山色阴沉下来,秋草散发着特有的清香,山野的空气格外沁人心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