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爲什麼要收費?

心理諮詢為什麼要收費?

心理諮詢為什麼要收費?可以做免費的或者公益諮詢嗎?其實,依照國際慣例和行業規範,心理諮詢是不可以免費的。因為心理諮詢是求助者以“租用時間”的方式換取諮詢師撫慰心靈的精神服務,是一種特殊的“交換”關係。楊鳳池老師說道:“積32年臨床心理學專業工作經驗,很多事情都可以做公益,只有心理學的幫助不能做公益。多次的經歷反覆證明:免費心理諮詢無效。”免費心理諮詢無效,是因為雙方的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

心理諮詢是一份專業的工作

心理諮詢師一份專業助人的工作,諮詢師需要花時間去詢問很多基礎情況和資料,同時需要和來訪者一起來探索其中發展和具體狀況,要有針對性的制定諮詢方案,與求助者商討諮詢達成的目標,並準備相應的諮詢程序和方法,有效安排時間,以保證求助者的諮詢過程順利,有效的進行。

通過在諮詢室中建立起來的良好關係來探索來訪者問題的根源和來龍去脈,幫你認識自己,甚至看到自己深層次的人格模式,心理諮詢提供了一段寶貴安全的關係,在這段關係中面對和看到自己,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和關係模式,直到來訪者可以更好適應現實。

心理諮詢為什麼要收費?

收費是一種有界限的關係設置

從付費與約定諮詢開始,求助者與諮詢師之間就確立了正式的諮詢關係,即各自擁有了相應的權利和需要承擔的義務,以保證和維繫諮詢過程的進展順利。求助者為尊重諮詢師的時間必然會主動配合按時參加,諮詢師進入服務角色後也必然更盡心盡力,雙方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諮詢效果才能得到保證。

弗洛伊德對費用的要求非常嚴格。他認為不收錢的精神分析對患者的治療無益,因此,他強調精神分析與醫學的其他領域不同,即使是朋友,熟人或自己家的人,也必須徵收治療諮詢費。支付費用的話就意味著是別人,是外人。諮詢者和來訪者的關係,有時甚至勝於朋友或親人。為了保持現實上的距離,收費是很有必要的。

心理諮詢為什麼要收費?

來訪者接受這個設置,也是願意接受諮詢的動力和願望的表達。付費設置使雙方的關係變得簡單,是一種職業關係,而不是情感債務。

來訪者接受了付費設置,更容易表達出一些讓他平時非常難以說出來的體驗,比如說羞恥,或者是內疚、憤怒等感受。當然這些也有可能包括對諮詢師的一些感受。如果他交費了,他可能覺得他享有一個權利,他可以來表達。

曾經有來訪者說:“這些東西我如果去跟別人講,人家沒有欠你的,你天天來這裡跟我叨叨,沒準人家自己還想哭呢。但是諮詢師不一樣,你收了我的錢,收人錢就是幹這個的,我這麼多年都沒有辦法說出來,那我現在是合法的表達。

付費是一種動力

很多人雖然表示很想要解決問題,或者處理情緒困擾,但是內心仍然並不是很相信心理諮詢或者還沒準備好要接受心理諮詢的幫助。這一類來訪者在詢問過諮詢費用之後很可能就離開了。

所以願意交費也是一種願意付出和解決問題的態度,是一種能夠去接受別人的幫助和自己同時改變的一種能力。

心理諮詢為什麼要收費?

對於錢的態度和反應,為心理諮詢師提供了信息,金錢往往是與來訪者的依賴、情感滿足、罪惡感、貪婪、剝奪等密切相連,如果免費,背後“無償佔有”的心理模式對求助者心靈的康復就會埋下潛在的障礙。

心理諮詢的過程需要諮詢雙方配合,由表及裡,由始至終,共同努力並肩作戰的過程,不收費的心理諮詢,求助者在接受治療時主動自我探索和改變自己的動力往往不足,總希望諮詢師舒舒服服地把困擾自己很久的問題解決,這種等待他人援助而自身不作為,不付出即想收穫的觀念本身就是一種錯誤觀念,這更需要矯治;同時收費服務對就診行為也是一種行為上的規範,在約定的時間內按與諮詢師約定的內容進行諮商,

本身對增強諮詢者的自我意識,責任心,自我控制能力等都有積極作用。

心理諮詢為什麼要收費?

期望得到無償“幫助”的心理背後,包含有不對等不健康的心理情態,會使其諮詢效果預後不良——因為你沒有適當的“付出”,沒有正式諮詢關係的約束,在內心裡很可能不會去珍惜和在意諮詢的過程(比如約定的時間,作業與互動要求)以及諮詢師的建議和指導的,而且還可能會因隨意的自主“放棄”而導致諮詢半途而廢。

心理諮詢工作需要付出大量時間和金錢

諮詢師界有個笑話說一個諮詢師中了500萬 “請問你打算怎麼花?”

諮詢師說:“需要先還之前學習培訓的費用。”

“剩下的呢?”

“剩下的,慢慢還唄。”

可見需要成為一個心理諮詢師,需要付出大量的精神和物質投入,培訓費,督導費用,個人體驗費用。

還有在諮詢過程中,來訪者形形色色,諮詢是一種非常艱鉅的腦力勞動從業投入。

心理諮詢為什麼要收費?

在諮詢過程中,需要被迫接受大量的相對負面信息,心理諮詢師也需要督導和自我調適,獲得合理補償。

心理諮詢師只有不斷學習和接受督導,才能為來訪者提供高質量的心理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