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無暑清涼的邂逅|梅生世界遺產影像學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北京國際攝影周-攝影實驗項目世界遺產影像學—在承德

5月-北京-承德-北京

世界遺產影像學(梅生)攝影實驗項目,作為北京國際攝影周,中華世界壇藝術館,北京市宣傳幹部教育中心的攝影教學實驗項目,中藝影像負責運營。自2017年12月啟動,至今近半年的研習時間,注重“世界遺產影像學”體系的創立與整理,從文化人類學的視角,以攝影的方式對在中國的世界遺產進行大量的拍攝與研究,對於人類共同財富進行系統的影像表現,以“建立一個概念,完成一個體系,尋找一種方法”為學理基礎,以“文獻性,學術性,藝術性”為評判準則,在“世界遺產影像學”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的工作。

本項目的研習範圍世界遺產影像學之皇家園林方向,顧研習地點分別為北京的故宮御花園,北海公園,頤和園、圓明園,及承德的避暑山莊及外八廟。

本次課程為駐外實習創作,承德避暑山莊作為世界現存的最大的皇家園林,作為本次攝影實驗項目的重要教學點。補充世界遺產影像學圖庫,更深挖掘承德避暑山莊及外八廟的影像學價值和文獻性,為未來世界遺產影像學著作做準備。

第一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攝影:徐振國

承德避暑山莊 作為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同時也是世界遺產,一座山莊,半部清史,它見證了清王朝的興衰。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走進避暑山莊,走進康熙大帝的精神園林,在山色蒼茫和波光水影中看一個王朝的興衰史。康熙和乾隆,祖孫兩代之間隔了一個雍正,地讓這座園子一脈相承,各自欽定三十六景,康熙帝以每景四字題名,乾隆帝不越祖,以三字定名,四字三字之間,隱約透露出大清王朝的微妙關係。--引自梅生《滄海遺珠-無暑清涼世界》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攝影:徐振國

康熙三十六景:煙波致爽,芝徑雲堤,無暑清涼,萬壑松風,天宇鹹暢,香遠溢清,暖流喧波,水流雲在……

乾隆三十六景:麗正門、松鶴齋、觀蓮所、水心榭、滄浪嶼、萬樹園、馴鹿坡、知魚磯……

祖孫兩人的眼光一個看在天上,一個看在腳下,襟懷氣度,全在這虛實之間了。--引自梅生《滄海遺珠-無暑清涼世界》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避暑山莊文員獅子林 避暑山莊之所以為古典皇家園林典範,這個建築特徵均與其它中國三大園林相契合,處處以石原形呈現,它沒有頤和園階石的精雕細刻,但是走上去那份真是的感覺仿若帶你重回康熙盛世。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依水而坐,放下記錄的相機,一樣可以感受這座古老建築散發的氣息和傳遞的故事。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靈山秀水,我們攝影實驗項目的每位小夥伴”深陷“避暑山莊,無法自拔,梅生老師的移步一講,讓我們從歷史上,文學上,建築上都得以更加深入。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項目組的每位夥伴,為拍攝效果,高難度動作頻出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項目組的每位夥伴,為拍攝效果,高難度動作頻出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巾幗不讓鬚眉,感謝大樹牌人體架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找個前景真夠拼的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創作時,每位都是嚴謹認真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休息時,也可開懷暢笑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避暑山莊作為本次創作的重點,既定的拍攝計劃圓滿完成。

第二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攝影:周洲

普寧寺一座典型的漢藏壁式寺廟,也是現今最大的藏傳佛教活動場所。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懷著踩著先皇的腳印之虔誠心,我們行走在這座記憶的廟宇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攝影:鬱青峰

第三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攝影:唐志祥

布達拉行宮景區為兩座漢藏結合式寺廟,建築規模宏達,雄偉莊嚴。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萬法歸一》攝影:範炳遠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攝影:周洲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紅外》攝影:鬱青峰

猜猜,誰是大師兄,誰是二師兄?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本次北京國際攝影周2017攝影實驗項目-世界遺產影像學之皇家園林方向-駐地實習圓滿成功。通過歷史瞭解世界遺產,觸摸珍貴的文物建築,相互融合,融會貫通。用影像記錄歷史,用影像找回歷史文明,這就是我們攝影實驗項目一直做下去的意義。

研習地點:承德

研習導師:梅生

參與人員:世界遺產影像學攝影實驗室項目成員

學術支持:中華世紀壇藝術館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2018世界遺產影像學

新課題

新挑戰

招募中

一场无暑清凉的邂逅|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

諮詢電話:010-820411887/18101240752(微信同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