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讓我們理直氣壯拍風景

近些年來理論界對中國風光攝影的發聲熱度不減。最聚焦的是如何將風光沙龍片的轉型,從風光到風景內涵的豐富,以及對國際新地形攝影的推崇。當然有質疑、爭論、反思、甚至抨擊,一浪接一浪。讓人對風光攝影心神不定,風光攝影有點像當小三一樣的感覺,這對攝影人不見得是好事,攝影人應該對風景攝影有自己的主見。2018在中國攝影理論研討會在東莞長安鎮舉辦,探討的主題就是風景攝影與自然觀,無疑將對中國風光攝影注入思想的力量。

寬容: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原創」讓我們理直氣壯拍風景

「原創」讓我們理直氣壯拍風景

「原創」讓我們理直氣壯拍風景

「原創」讓我們理直氣壯拍風景

圖片來自個人素材庫

各種影像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價值。

各種影像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價值。風景攝影作為常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它無疑是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形態,在中國,人們把風光愛到骨子裡是與生俱來的,文化根深蒂固,代代相傳。就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信條,讓多少文人騷客畫師藝人無不于山水中找靈感並寄情山水。在中國年代不甚久遠、理論體系不甚完備的攝影,自然不自然的借用了悠久的中國的詩意審美和隱逸文化來拍風光也是在情在理的。何況讀圖時代攝影推動經濟社會、旅遊、生態、文化創意等產業發展中有其無可取代的作用,,你懂的!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滋養了不同的自然觀,中國江河地貌產生的農耕文明,固化了家的概念,自然觀離不開理想世界的寄情,西方海洋地貌產生商業文明,強化了價值的概念、自然觀少不了社會科學的求真。這裡就不贅述了。

攝影每個人有不同的定位。

也不是所有人攝影人眼光齊刷刷、直勾勾的盯著流芳百世的傑作和流光溢彩的獎盃,有一波人是衝著愉悅身心、體味過程的快樂而來的,完全可以想拍就拍,拍啥是啥。用理論界的超前來綁架他們,是有點勉為其難的,不妨投以讚許的目光。

唯有與時俱進才是職業正道

當然對於立志於“以此為生、精於此道”的攝影人來說,如果僅沉迷於風景的文學性的、浪漫化的想象當中,色彩絢麗美輪美奐,標題點化詩意盎然,這樣千篇一律的拍下去,也是很恐怖的事,所以,唯有與時俱進才是職業的正道,職業的攝影人真還得多聽聽理論界的意見。把風景影像拍得更有內涵一些更有價值一些,更有自己的主張和風格一些。

不妨:換一種視覺看風景

「原創」讓我們理直氣壯拍風景

「原創」讓我們理直氣壯拍風景

「原創」讓我們理直氣壯拍風景

「原創」讓我們理直氣壯拍風景

業界對於究竟是拍風光,還是拍風景的爭論不休,而始終沒有權威來一錘定音。其實,讓我解讀就是用簡單的公式:風景攝影=自然風光攝影+社會景觀攝影,可以幫助我們加深理解。但這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之處是當代攝影人要用怎樣的視覺觀看、拍攝和表達風景。有一本《風景與西方藝術》(英國)馬爾科姆-安德魯斯的著作值得一讀,可以讓攝影人大開眼界。

要打破慣性思維

我們不要去重複前人和別人的視覺表達。儘可能融入你個人化的特質。用你獨特的思想和豐厚的知識,如用社會學、生態學、地理學、植物學的思維看風景,肯定會與眾不同。而真正優秀的藝術,它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讓我們迴歸到一個生命個體,最鮮活最獨立的觀照上。

要轉變觀看方式

最重要的是能夠把對自然風景簡單的觀察轉入一種對社會人文風景立體的觀察。觀察風景的新、舊、變與人類、社會經緯縱橫的關係,以及所具有的意義。這樣就會使你的風景觀看,從簡單的唯美提升到思考的價值上,也許還會觸動社會的神經,用思想的高度提升作品的高度。

要多一些創新表達

互聯網時代、數碼攝影,新媒體和自媒體如日中天,海量的攝影便捷的發佈其實是無限稀釋了圖片的影響力,唯有拍出自己內心的獨特風景才能影響公眾,這不僅需要思想境界和創作觀念的到位,更需要一定的技術技巧。現在不少新銳攝影人的自媒體裡發稿趨勢是沒有主題的高定,沒有意義的彰顯,負載的是可作多義性的解讀,值得考究。這其中,有一種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製作出來的風景,也是值得探索的。

堅守:讓本土與世界相融

「原創」讓我們理直氣壯拍風景

「原創」讓我們理直氣壯拍風景

羅伯特·亞當斯 攝影

「原創」讓我們理直氣壯拍風景

洪 磊 攝影

「原創」讓我們理直氣壯拍風景

姚 璐 攝影

「原創」讓我們理直氣壯拍風景

網絡圖片

「原創」讓我們理直氣壯拍風景

「原創」讓我們理直氣壯拍風景

「原創」讓我們理直氣壯拍風景

「原創」讓我們理直氣壯拍風景

「原創」讓我們理直氣壯拍風景

熊漢泉 攝影

影響我們的新地形攝影

談到風景攝影,我們都無法繞過美國一個很當代、非常重要的一個攝影家,叫羅伯特·亞當斯。以他為代表人物群體探索拍攝出了大量屬於新地形攝影的作品。隨著《新地形學攝影:被人類改變的風景攝影作品展》的舉辦,新地形學攝影被認為是一個美國攝影現象,所關注的拍攝主題也是人類對於美國風景的改變,被認為具有“酷”“善於分析”“無感情”等特質。四十多年來影響了諸多的攝影師,甚至包括德國的類型學攝影派。中國理論家推崇備至,攝影人探索實踐,甚至當成風景攝影的方向,這也有未嘗不可。

作品民族與世界的辯證。

但藝術,只要成為模式,就成為了工業品,就會失去創新的基因和鮮活的生命力。中國的風景攝影唯有取長補短,兼收幷蓄才有出路。不管是紀實還是風景,任何一張作品的背後一定有強大的思想與文化作堅實支撐。也許是延續幾千年中國的文化,也許和西方文化要素跨界相融所碰撞出來的火花,最後照亮我們的攝影作品而引人注目,從而真正被市場和大眾所接納、認可,這是民族與世界的辯證。

中國風景攝影的探索者

我們欣喜的看到有不少先行的探索與實踐者邁出的堅實步伐。如攝影家洪磊的照片,利用風景、花卉這樣的材料,他借用中國古代繪畫,特別是宋元時代花鳥畫和山水畫的圖式,運用現代攝影的語言和後期影像處理技術,滲入自己的理解和觀念,營造出一種新的觀念化的風景影像。藝術家姚璐的《中國景觀》系列作品,運用傳統中國繪畫的形式表現當代中國的面貌。風景的外貌大體一看貌似是中國的傳統山水,而細細觀察卻是中國當下到處拆房形成的土堆、垃圾堆,一幅破敗的景象。姚璐在作品中傳遞的是一個虛幻的風景,表達出他對中國現實的態度。他希望促使世界形成良性轉變,關注環境,保護環境。最近觀賞了攝影名家熊漢泉的一組風景影像,黑白灰之間營造出的壯美意境中分明有人類“入侵”的痕跡,毫不猶豫地介入其間,給人以異樣的反差、強烈的共鳴、意味深長的警醒和直指心靈的憂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