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基本上找不到张静庐的小说《革命外史》

中国的现代文学史,遗漏了不少优秀作家,上海的张静庐应该是其中之一。

现在,基本上找不到张静庐的小说《革命外史》

张静庐素描像

上海最早创建的新文学社团,叫做新潮社(非傅斯年和俞平伯办的那个)。该社成立于1920年3月,张静庐就是新潮社社刊《新的小说》的创办者和首任主编。他的小说《我和她》就发表在这上面。写一对父母包办的夫妻,人前举案齐眉,私下相对无言。

新潮社成立两年后,因为停刊,张静庐就转到了《商报》工作。1924年出版以小说为主的《单恋集》,反响不俗。次年又出《薄幸集》,以简练委婉的笔致描写女主人公英英的早恋经历,充满苦涩哀凉的情绪。张静庐的小说揭示了当时年轻女性的爱情婚姻的悲剧,也反映了那时中国的社会生活现实。

现在,基本上找不到张静庐的小说《革命外史》

民国时期的江西南昌

现在,基本上找不到张静庐的小说《革命外史》

日本人拍的江西萍乡

张静庐在《商报》工作时,陈布雷是该本主笔。潘公展是该报电讯编辑。张静庐和沈松泉去南昌,陈布雷、潘公展也应蒋介石之邀来南昌,与张、沈两人同住江西大旅社。他们在南昌期间,看到了一派热火朝天的革命气象。工人、农民和妇女,都在开会,群众们都发动起来了。张静庐和沈松泉两人当时还去拜会了时任“总司令行营政治部主任”的郭沫若。

现在,基本上找不到张静庐的小说《革命外史》

戎装版的郭沫若

张静庐于1927年4月返回上海。先出版了他在南昌编著的《革命后的江西财政》。10月,完成了中篇小说《革命外史》的创作。

1928年,《革命外史》在上海出版,作者翁仲,很显然这是化名。因为张静庐在后来的《在出版界二十年》及一些回忆文章中,均未提及《革命外史》及翁仲笔名,所以多年以来,外界一直没能破解《革命外史》作者之谜。直到沈松泉写《怀念张静庐先生》,人们这才知道,这部以深邃的目光、犀利的笔触最早揭露国民党腐败的小说作者,就是当时毫不显山露水的张静庐。

《革命外史》共有十二章,叙述1927年北伐革命期间,国民党、国民革命军、国民党政权内部的人和事。作者按照二元对立的方式,坚持非此即彼的立场,人物尚不丰满。但是小说一直将笔触深入到所经历的现实生活中,对准每个人物,透过其表象,洞穿和揭示隐藏于生活背后的真相。请看这段:

吴局长说:“本来吃烟也不是什么大坏事,我在军队上混了这些年,见过的上级军官也不少,大部分是喜欢的;惟黄埔出来的,新军官,才不吃这个的。”沈院长笑道:“人总是有嗜好的,不吃烟,就爱色;他们年青的,都喜欢玩女人。听说从前在江西的时候,差不多一个军官,总有一个女人。江西省党部的《民国日报》上,每天说这个皮带恋爱的事情,听说据他们略略调查一下,南昌一城,在革命军占领的三个月内,皮带结婚已有四五百起,那不结婚的还不算呢!”

现在,基本上找不到张静庐的小说《革命外史》

国民革命军

吃烟是个人嗜好,无可厚非。但是《革命外史》写革命军人玩女人,搞“皮带恋爱”,看似闲聊说来,轻描淡写,但却说明了在革命队伍中弥漫着醉生梦死的糜烂风气。还有些段落是表现革命政权内部以革命的名义,任人唯亲、假公济私、拉帮结派的腐败现象。请看这段:

说起谋事,这里从老总驻节以后,余伏虎又任了财政委员会的主席,总部和全省财政机关,阿拉同乡已挤了满坑满谷,而来者又多自田间,不懂政治,所以常常闹出笑话。大旅社住的候差人员,比那里更多,满屋乡音,简直变做宁波同乡会了;还有不知好歹的,在旅客名牌,特地标出“奉化”二字,以示阔绰,真是贻笑大方……

现在,基本上找不到张静庐的小说《革命外史》

社会精英女性慰劳国民革命军

事实上,《革命外史》这部小说,是张静庐将自己在江西的所见所闻,在恪守生活真实性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艺术加工,故带有很强的纪实性。如果说《革命外史》别有价值,那就是它传达出了一个严酷的真实,记录了一个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革命政党和政权,其机体和精神已经开始腐烂的悲剧。

作为小说文本,《革命外史》也具有特色,它像文学性小品,又像新闻采访化的二人转,还有点像情景喜剧。在白色恐怖笼罩的背景下,为免遭“党国”和其控制的舆论加害,又要使《革命外史》顺利出版,张静庐不得已而为之地赋予小说含蓄幽默的特质。他在《自序》中所说,“在革命的狂潮中,拾些有趣的故事,把它演成这样几卷通俗的小说,给人们做些茶余饭后的消闲品。这其间没含有诋毁吾党同志的恶意”云云。这是张静庐的一种斗争智慧,也因此意外地构成了小说的独特魅力和思想价值。

现在,基本上找不到张静庐的小说《革命外史》

网上可查,可能不是同一本

小说出版后,1929年6月,日本推出了日本版《支那革命外史》,由同文社出版,作者署名仍为翁仲,译者的署名就有点搞笑了,叫“东洋鬼”。总而言之,张静庐与《革命外史》,都被中国现代文学史遗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