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家長參與」到底有沒有用?

剛進入教師行業,沒有什麼經驗,我總是和年級組一起行動。可是工作沒多久我就發現,老師們的很多工作方法和我上學時不同。開學前要家訪,會讓家長和孩子們提前到學校來進行教室衛生大掃除,建立家長群,並以群通知的方式和家長聯繫。最大的感觸就是,很多事情都要和家長打交道。

一開始我是很牴觸這些事情的,衛生打掃要叫家長,板報刊出要叫家長,回家作業要讓家長髮送語音,孩子搞活動了又要叫家長幫忙,連校門口都設立了家長護學崗。每次一有這樣的事情,我都覺得特別不自在。低年級時,家長們對於孩子的關注度高,對自家的孩子也是充滿了期待。因此對於學校的活動,家長們普遍是樂於參加的。可是到了後期,孩子已經熟悉了校園生活,開始進入正軌,家長們對孩子的關注有所下降。有的家長呢,剛開始對孩子信心滿滿,但是幾個學期的成績打擊下來,發現孩子就是那個樣子,開始放棄治療。對於孩子的作業尚且不關注,更別提學校的集體活動了。因此,每次班級的活動,總是幾個熱心家長在扛,其他家長的積極性不那麼高。

其實,我也不喜歡把家長叫到學校來,家長有家長們的事,而且這些活動又都在工作日,讓他們請假過來本來就不合理。以前我還會以陪伴孩子成長,家長活動對孩子有好處這樣的方式來鼓動大家。但是時間久了,我發現參與這些活動,並沒有給這些孩子帶來立竿見影的幫助,家長們熱情不高也在情理之中。但如果不鼓動大家,每次通知發出去以後,總是那幾個積極的家長出現在學校,可是這幾位家長承擔的又是全班孩子的事情,我又覺得班級是大家的,所有負擔都放在這幾個孩子家長身上又極不公平。所以有一段時間,我很牴觸家長活動,別的班做得熱火朝天,我總是能簡就簡。班級的群裡我也不發消息,不發作業,所以總是靜悄悄的。

可是我發現自從我簡化了這些活動之後,群裡的討論少了,班裡的孩子們似乎浮躁了許多,最明顯的就是回家作業。就拿生字抄寫來說,在課堂中,孩子們都是一筆一劃的完成,完成之後我再面批,字都是有筆鋒的。可是回家作業呈上來的卻是模糊的輕挑的字跡,有的孩子的回家作業本被揉皺了,有的甚至還有飲料漬和菜油。看到這樣的作業,感覺真是太差了,簡直是一夜回到瞭解放前。可我還是堅持,不在群裡發消息。於是我開始採用強壓的方式,和孩子們約法三章:字跡不認真,本子不整潔的,第二天重寫。可是問題又來了,被罰的孩子白天要重寫前一天的作業,當天又要完成當天的任務,課程不止一門,作業不止一本,重寫的作業質量是一定不好的,可是孩子卻寫得很吃力,當天的作業也做不好了,反成了惡性循環。不懲罰吧,孩子的作業又更糟糕。

班班有歌聲,我早早的就為班級選歌,看了許多視頻。印好了譜子,聯繫了學校的音樂老師,還找了幾個能跳舞的孩子伴舞,親自抓孩子們的節奏和音準。別的班都早早的開始買服裝,買道具,聯繫家長化妝。我呢不想花班級的經費也不想麻煩家長,一切從簡,合唱就穿校服。跳舞的孩子們,衣服是借的是別的學校的舊服裝。可是臨上臺的時候,孩子們的注意力全被其他班的服裝和豔麗的舞臺妝和道具吸引去了,看到別的班都有新衣服穿,爸爸媽媽在臺下坐著,我們班的孩子羨慕不。上臺前孩子們東張西望都無心演出,上了臺又一個個緊張不已。

學校教育“家長參與”到底有沒有用?

儘管我多想單純的備課教書帶孩子,多不想麻煩家長,我也不能否認,家長的參與對於孩子是多麼重要。

那麼學校活動“家長參與”與孩子的學習成長的聯繫到底在哪呢?

就拿作業為例,那些回家作業能一次性過關的孩子有小部分是憑藉自己的自律,認真按時的完成作業。還有一部分,或者說很大一部分孩子是在爸爸媽媽的監督之下完成的(這裡的監督不等同於陪寫作業)。而那些回家作業無法一次性過關需要退回去返工的孩子,往往是一個人在戰鬥。他們有的一回家就吃零食或玩一會,等到爸爸媽媽批評了再開始潦草完成作業。有的呢是為了能早一點下樓玩耍或觀看動畫片,飛快的趕完作業。爸爸媽媽們呢,也許是沒有看孩子的作業,也許是粗粗的看了一眼。又或是簽字的時間實在太晚了,即使不滿意也就讓孩子睡了,怕影響孩子第二天的學習。結果這樣不過關的作業就被孩子帶來了學校。

而在一個班級中,頭上的三分之一的孩子,無論老師用什麼樣的方式帶領他們,他們和他們背後的家長都能主動的跟上老師的步伐,有的家庭甚至會走在前面。他們往往有著較好的教育信息和資源,有著比較端正的態度,教育環境也相對比較穩定。而中間的這部分呢,往往比較隨大流,大家普遍怎麼操作,我們也怎麼操作。只有最後這部分需要一點鞭策。而這種鞭策如果是在孩子出問題之後,就有些遲了,而且鞭策的效果也不大好。家長很累,孩子也很累。那麼最有效的鞭策是什麼呢?其實就是班級中頭三分之一的那些家長。人是群居動物,我們習慣了和大家步調一致。有了前面的家長做引領,有了橫向的對比,很多家長往往能把問題熄滅在早期。而這項活動最有效的平臺,就是家長群。比如老師發佈了一項作業,裡面有難點,比較細心的家長很早就會上來提問,本來不關注孩子作業的家長看到了,也會有意識的去看一看自家孩子的作業。第二天有什麼學習材料要準備的,有些家長早早在淘寶上選購,也會在群裡詢問買哪一種好。一些不太關注孩子的家長看到了,也會問問自家孩子,學校是不是要帶什麼學習材料了,那麼第二天漏帶東西的孩子會少一些。群裡的老師們,看到了群裡的討論、提問也會特別留意,還存在哪些問題,第二天還要著重處理一下。有的家長會把自家孩子的作業曬在群裡,其他家長一看,這字寫得真漂亮,也會去注意自家孩子的書寫。但這種家長們自發的對孩子的關注和與班級的互動,需要一個良好的家校溝通環境,而這個環境的建立,很依賴家長活動。

就我的觀察,一個班級的家長群越熱鬧,這個班的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度就越高,孩子就越能靜下心來參與到每天的學習活動中去,如此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所以,家長參與活動對於孩子的幫助,並不是家長們想象的那樣。我參與了學校的家長活動,老師就會對我的孩子多關注一點。如果抱著這樣的心態,你肯定會失望。在我接觸的班級中,那些活動特積極,可孩子日常行為和回家作業一塌糊塗的也是大有人在。可是你越參與,提升的是你對孩子的關注度,豐富的是你的教育信息來源,其實這些都在無形之中幫助你更好地陪伴孩子的成長。

學校教育“家長參與”到底有沒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