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中國聯賽,24次青訓計劃,到底是球員不行,還是領導無方?

自從1994年中國職業聯賽創立以來,我們經過了24個風風雨雨,經歷了巴西健力寶青訓;萬達歐洲培育計劃;葡萄牙留學計劃;西班牙俱樂部代培養計劃等。但2002年世界盃後。中國隊再無世界盃經歷。即使是那一次的經歷也給了我們差距巨大的痛感。中國青訓,你怎麼了?

24年中國聯賽,24次青訓計劃,到底是球員不行,還是領導無方?

中國足協的歷屆領導總是拿健力寶模式說事。“你們現在孩子吃不來苦,其實,我只要把你們統一安排起來,天天訓練,你們一定能成才。

24年中國聯賽,24次青訓計劃,到底是球員不行,還是領導無方?

最早的健力寶模式被認為是目前最成功的一屆青訓模式。實際不然,那只是一種圈養模式,只能對於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才能取得的成功。

24年中國聯賽,24次青訓計劃,到底是球員不行,還是領導無方?

把全國的足球尖子集中到一起,集中食宿、訓練和學習。從表面上看,有了更好的條件,更好的教練,更多的訓練時間,總能出球星吧。其實不然,這違背自然規律。

乾脆不如將優秀的足球男女運動員圈養在一起,讓他們結婚生子,孩子從出生就去培養。這才符合領導們的期望。

其實健力寶計劃是不成功的,即使當時帶隊的朱廣滬知道也是如是說:“說句實話,這些隊員後來的表現沒有一個人讓我滿意。”這批球員就應該成為後來中國足球的棟樑,而李健、張效瑞、李鐵和李金羽這四名球員更應該成為中國足球劃時代的球星,而除了李鐵留洋去了埃弗頓,其他人都沒有。這是為什麼?

當時的他們已經是國內能找到的唯一的一批踢球的孩子了。即使是個普通人,被流放到國外一個偏僻農場,訓練幾年,他也能成踢上聯賽。而這批孩子回國兩年後竟然有人開始提不上比賽了。只要身體,不要大腦,是歷屆足球領導和教練選材的依據。

即使時間變遷,社會進步,而足協領導的思想卻根深蒂固。無論是在當初健力寶留學的時候,還是在最近兩年葡萄牙和巴西項目中,那些小球員其實在前大半年時間裡,根本就做不了什麼事,首先是語言不通,根本無法單獨跟人交流,即便跟隨不同俱樂部訓練,也因為語言障礙讓訓練效果大打折扣。

再給我們24年,我們也無法擁有自己的拉瑪西亞。

還記得那些在泥濘場地上踢球的孩子嗎?校長們打傘在看臺上看著。

還記得內蒙古發文要求選拔足球運動員身高185嗎?發文時候簽署的領導體重200斤。

24年中國聯賽,24次青訓計劃,到底是球員不行,還是領導無方?

需要改變的不是球員,不是球迷,是時刻對球員,對球迷有要求的領導們!!!

24年中國聯賽,24次青訓計劃,到底是球員不行,還是領導無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