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對口幫扶黔西南紀事 留下一支「永不撤離的扶貧工作隊」

寧波對口幫扶黔西南紀事 留下一支“永不撤離的扶貧工作隊”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8月的貴州正是雨季。在黔西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的普安縣,一個總投資10億元、將惠及5000戶養殖戶、為7000名下山脫貧移民提供就業崗位的長毛兔產業園,正在冒雨趕工。兩年後,這裡將向全球出口高價值毛紡面料、成衣。這是今年寧波對口幫扶黔西南的74個項目之一。

不遠處,一個佔地76畝、擁有3.3萬個兔籠的現代化養殖中心於今年5月建成投用,首批普安縣南湖街道4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經進場。項目為每戶補助了2萬元啟動資金用於購買種兔和飼料。上個月,小兔第一次剪毛,就被浙江供銷合作總社旗下國企新大集團以每斤200元收購,“養殖戶+合作社+龍頭企業”的創新扶貧模式,給每戶帶來數千元的頭筆收益。

寧波對口幫扶黔西南紀事 留下一支“永不撤離的扶貧工作隊”

普安縣長毛兔養殖戶

普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晝夜溫差大,病蟲害少,正是長毛兔生長的樂園。“比在寧波養每年多剪一次毛,毛長可達12釐米至13釐米。一包價值5000元的兔毛,農民騎輛摩托車就可運出來,輕便、價值高,對交通條件不敏感。”來自寧波的掛職幹部,普安縣委常委、副縣長方健介紹,“這個項目定位精準,利益聯繫精準,真正達到了產業化,為黔西南留下了一支‘永不撤離的扶貧工作隊’。”

今年5月,寧波對東西部協作工作加大力度,所有黨政口掛職幹部服務期一律延長至3年,“不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不回來”。48名幹部分成9個小組,“自帶乾糧”,不花當地財政一分錢,有的甚至把私家車運到當地代步,奔赴黔西南州9個縣。

方健原任寧波杭州灣新區市場監管局局長,去年11月掛職黔西南州普安縣縣委常委、副縣長,用3個月時間走遍普安縣12個鄉鎮街道,迅速過了“飲食、語言、水土、風俗、人情”這“五關”。在調研10個貧困村、50多家企業後,沉甸甸的《普安縣東西部扶貧協作三年行動計劃》《普安縣2018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要點》兩份報告出爐,錨定“產業扶貧”“精準扶貧”,以完善項目帶戶機制和利益分配聯結機制為抓手,聚焦深度貧困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寧波對口黔西南幫扶資金實到2.5億元,是去年的5倍。方健謀劃了5類20個項目,總投資2500萬元,覆蓋貧困村18個,貧困人口9150人。8個多月的苦幹巧幹,方健榮獲了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寧波對口幫扶黔西南紀事 留下一支“永不撤離的扶貧工作隊”

普安縣茶園一景

同事們對方健的共同評價是“有想法,決心大,多謀善斷”。當地流傳著方健“搶”茶的故事。今年4月,安吉黃杜村20名黨員向貧困地區捐贈1500萬株茶苗傳為美談。方健偶然獲悉安吉黃杜村黨總支書記盛阿偉一行正在遵義“看場地”,次日就將返杭。方健立即彙報,想方設法留住“阿偉書記”,並連夜準備氣象、土壤等資料。

第二天晚上9時,黔西南州州委常委、副州長田賓出面,帶著普安縣常委班子,接來了盛阿偉一行。方健誠懇地對他們說:“普安是中國古茶樹之鄉,4000年樹齡的茶樹有兩萬多棵,白茶肯定種得活。你這是‘感恩苗’,哪怕送我一棵,對開展扶貧都很有意義!”一番話終於打動了對方。但第二天看場地,盛阿偉一開始緊鎖眉頭,直到看到地瓜鎮荒山上漫山遍野的草才露出笑臉:“這裡是酸性土,肯定種得好白茶。”

最後,安吉黃杜村的1500萬株“感恩”茶苗送到了三省四縣,普安獲得600萬株茶苗。以茶為媒,安吉、普安又結成“兩安”幫扶對子,下一步將深度協作開發“茶旅一體化”項目。今年10月,養成的安吉白茶茶苗將在普安下種,3年後頭蓬茶開採的時節,正是全國脫貧攻堅戰收官之時,“感恩苗”將變成幫助普安縣862戶2577人脫貧的“搖錢樹”。“想想都激動啊!新品種我們商量好了,就叫‘協茶2018’,東西部協作的‘協’。”方健笑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