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瞪羚網·分享」「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變核心技術是關鍵

「瞪羚網·分享」“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變核心技術是關鍵

2018年是我國全面實施工業互聯網的開局之年,在國家政策扶持下,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和智能製造轉型升級步伐大大加快。

“如果沒有工業互聯網強大的計算與通信能力做支撐,智能製造的生產體系也就無法建立。”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合肥工業大學教授楊善林這樣說。

在楊善林看來,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以工業互聯網為紐帶,以雲端服務、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為特徵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製造生態系統,將來一定會“一網天下”,形成全球共享製造經濟的新格局。

工業互聯網是智能製造的支撐

工業互聯網就是通過相關的工業信息標準,把多層次製造資源和創新資源相互連接起來,再通過數據感知、數據分析和智能計算,形成機機互聯、人機互聯,且無縫對接的製造產業體系。

“比如說,在工業互聯網背景下生產一款產品,可以利用網絡在全世界範圍內尋找最佳的工藝設計,最適合的原材料供應商、生產製造商,通過雲計算、大數據把製造產品的各類參數直接傳輸到設備端,可以迅速開始製造。通過工業互聯網,能讓全世界的製造資源為我所用。”楊善林說,“未來,從每一臺設備到車間再到整個工廠的生產情況,都可以連接在互聯網上。”

2012年,世界製造業巨頭美國GE公司發佈了《工業互聯網:突破智慧與機器的界限》,亮出了其新工業革命的行動綱領。重點在於利用美國在互聯網領域的優勢,以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為核心,構造面向工業的新型互聯網體系,重塑產業生態,確保美國在製造領域的領袖地位。

“工業互聯網提出的三大智能製造的數字元素:智能設備、智能系統、智能決策,三者集成將徹底改變製造業的格局。”楊善林說,“誰掌握了工業互聯網的核心技術,誰就有可能集成和控制全球的製造資源。在全球化經濟下,智能製造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最重要的手段,其競爭也日趨激烈。”

製造業“上網”核心技術不可或缺

“工業互聯網是新型互聯網絡,標識解析體系、雲端服務體系、邊緣計算體系、安全保障體系等工業互聯網的關鍵技術標準。”楊善林說。

標識解析體系是實現工業互聯網互聯互通的核心技術標準,如同上網的3W和.COM一樣,誰定義和掌握了標準,誰就擁有主動權。雲端服務體系相當於智慧“大腦”,為工業大數據提供包括數據處理、數據建模、微服務組件等核心支撐。邊緣計算體系就像全國高鐵調度系統一樣,每增加或減少一個車次,都會引發調度系統的調整,這種計算服務是就近而實時的。安全保障體系就是構築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火牆,集設備安全、控制安全、網絡安全、平臺安全和數據安全於一體的全方位保障體系。

“這些關鍵核心技術,是亟待突破掌握的。”楊善林說。工業互聯網核心技術並非哪一項單項技術,重要的也非互聯網本身,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才是最關鍵的。

長期以來,我國在發展高端裝備製造過程中,往往是重技術、輕管理,重單項技術、輕系統集成。很多企業僅僅從工具性需求出發,購買了國外大量的工具軟件,或者開發了一些類似的工具軟件,這些來自不同廠商的工具軟件,由於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很難形成具有統領性的智能製造的系統化信息平臺。

楊善林說,在核心技術層面,我國與國外尚有很大差距,且有進一步拉大的風險。技術研究零星分散、沒能形成統一的規模。“沒有掌握這些核心技術,我國製造業就很難‘上網’,就像商業互聯網所遭遇的那樣,應用市場世界第一,但很少有話語權”。

我國應主動爭取工業互聯網“話語權”

“工業互聯網不僅僅需要單項技術的突破與應用,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跨行業、跨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架構與技術標準體系,解決數據集成、互聯互通等基礎問題。”楊善林說,“我國企業要在核心技術與規範標準方面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擁有足夠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美國依託其互聯網和信息、通信技術的絕對優勢,欲佔領未來產業鏈的最高端,力圖在生產系統最基礎的原料端、工業產品的使用服務端,以及不斷創新驅動的商業模式端,牢牢掌握工業價值鏈當中價值含量最高的部分。“這樣,即便德國的製造設備再先進、中國的製造系統再高效,美國都可以從源頭和價值的投放上確保其競爭力的核心優勢。”楊善林說。

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和博弈。目前,中國從國家層面、企業層面都在積極佈局。6月7日,工信部公佈了《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和《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2018年工作計劃》。其行動目標是,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在三年內,中國將初步建成適用於工業互聯網高可靠、廣覆蓋、大帶寬、可定製的企業外網絡基礎設施,支持工業企業建設改造工業互聯網企業內網。還將初步構建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成5個左右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標識註冊量超過20億。7月9日,工信部推出《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及推廣指南》,著力開展平臺標準體系建設、標準推廣機制建設及推動標準國際對接三個方面的工作,以建設標準體系助推中國製造快速發展。各企業也積極開展數字化改造、加快信息集成等工業互聯網建設。

楊善林說,我國工業互聯網儘管仍面臨不少挑戰,但正在走向發展的“快車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