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难开凿的隧道,挖20米就用了八个月,洞内高温烫伤皮肤


澜沧江的怒涛骇浪从青藏高原挟雷霆万钧之势,在横断山脉的悬崖峭壁和礁石险滩中一路左冲右突。当江水奔腾至云南省保山境内的兰津古渡时,两山夹峙,江面骤然收窄。早在秦汉时期,先民们便在此以篾绳为桥,攀援而渡,此后,这里更是茶马古道的咽喉。

而今,在这个见证着中华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古渡口,距离江面两百余米的悬崖峭壁中,打通修建一条全长14.5公里的大柱山隧道已经异常艰辛地推进了9年,突破10公里大关,剩余的4公里隧道预计还需要4年,才能实现洞穿路。不禁让人惊叹:这是目前中国最难施工的隧道。

悬崖峭壁间,不到200米的距离内架起三座桥梁:复建的霁虹桥、黄色的直线型中缅石油管道大桥,以及在建的彩虹状大桥——大瑞铁路澜沧江特大桥,它与大柱山隧道进口相连。 一道瀑布从江右岸半山腰的峭壁中流出,高百余米,碎珠溅玉,与三座大桥交相辉映,蔚为奇观。


全长14484米的大柱山隧道是大瑞线控制性工程之一,是被挂名的极高风险隧道。该隧道穿越著名的横断山南段、隧道最大埋深995米。洞内纵坡设计为“人字坡”,最大纵坡23.5‰,穿越6条断裂带。岩溶发育地段5处,褶皱构造3条,部分施工区域处于放射性场所监督区。

大柱山隧道的开工日期是2008年8月8日,那一天,北京奥运会隆重开幕。

清亮亮的水犹如一条小河,从大柱山隧道进口黑黝黝的洞里不断涌出。大约前进了4千米,在隧道平导掌子面前方二三十米远的左侧,又出现了一个斜通道。水就是从这个斜通道里流出。

按照施工设计,这是大柱山隧道施工经过9年鏖战,在穿越了5条断裂带,5处岩溶发育地段,3条皱褶构造后,剩余的最后一个最大的“拦路虎”:一井水断裂带。 从2016年9月份开始,他们已经和这个断层鏖战了8个多月,却只前进了20米。

前方发现了一个富水构造,可能存在突水涌泥,岩层也不好。不敢再往前走了,风险太大。迂回前进开挖,这是大柱山隧道施工中的第二次。第一次并没有成功。原因是迂回了一百多米后,发现岩层与掌子面一样破碎不堪,只能终止前进。一井水断层90米,然而要绕到这座大山腹部的“巨口”后面,却需要曲线开挖360多米。目前已经迂回前进了137米。


大山深处的水压与轰鸣着钻向岩壁深处的钻机产生碰撞后,激起了巨大的水浪,扑向作业工人。尽管他们从头到脚都被雨衣紧紧包裹,但水还是会从雨衣的缝隙里钻进身体。一井水断层涌水增大,每小时涌水量达3000立方米,每天的涌水量达到7.2万立方米。如果掘进开挖到核心地段,每天涌水预计要达到10万立方米。在水寨断层施工时,山里的涌水太大,直径10.8公分、长20米,重几十斤的钻杆,从钻孔里被喷出去20米远。

穿过反坡排水区,进入到隧道最前方的掌子面时,一股热浪就扑面而来。隧道掌子面三四米远的地方,堆放着成堆的冰块,光着膀子干活的工人们干一会儿,就要坐在冰块上大口地喝水休息。隧道内岩温值一般大于31℃,机械设备集中作业时,洞内环境温度值达34℃~42℃,且湿度达80%以上。一般工人在现场作业时,每作业一个小时,就要休息15分钟左右。

大量的水、爆破时挥散不尽的灰尘、高温的岩石、钻机机械的轰鸣,让人身上不仅汗流不止,同时还产生憋气的感觉和急躁的情绪。时有作业人员呕吐、晕倒在现场的事情发生。现在3个施工作业面,每天需要3吨冰,一个月就是270吨冰,一年就是3000多吨冰。”特别是喷浆班作业人员,隧道顶上的水透过厚厚的混凝土溅到皮肤上时,会产生水化热,加之隧道温度本身就高,皮肤都直接烫烂了。


开工至今,隧道总涌水量达1.4亿立方米。在大柱山隧道施工中,几乎随时与危险甚至死神相伴。 纵观整个大柱山隧道,90%的时段,作业人员都是在和突然涌出的大水和泥浆搏击。隧穿古今,贯通未来。澜沧江和大柱山作证,这部恢弘历史的书写者中有一群建设者,这些不畏艰险的冲锋者他们把汗水和泪水,以及十多年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浇筑进了这条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