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朗誦家」第5期《石橋門箋》(朗讀者:張雨昂)

「小小朗诵家」第5期《石桥门笺》(朗读者:张雨昂)

「小小朗诵家」第5期《石桥门笺》(朗读者:张雨昂)

小小朗誦家

第5期《石橋門箋》

張雨昂

「小小朗诵家」第5期《石桥门笺》(朗读者:张雨昂)

年齡:10歲

學校:浦口區漢開書院

朗誦故事:石橋門箋

我叫張雨昂,是南京市浦口區漢開書院四年級的學生。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喜歡音樂、運動、閱讀和朗誦,豐富多彩的生活、趣味無窮的知識給我增添了一雙可以盡情翱翔的翅膀。希望能和許多的好朋友們一起通過比賽結識、交流,讓我們愉快地享受每一天並從中得到提高。

石橋門箋

“石橋門箋”源於古代的幡,它的起源、發展,始終演繹著避祟驅邪、納福求祥的內容。《續漢書·禮儀志》稱:“立春之日,京都立春幡”。清代《杭州府志》亦稱:“琳宮梵宇,剪五色紙形如旗足,貼於門額……上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語。彩箋五張為一堂,中鑿連線紋,貼梁間以壓勝,曰:掛箋。”四周襯以古錢紋、萬字紋,下方綴有流蘇,粗細對比,玲瓏剔透。

「小小朗诵家」第5期《石桥门笺》(朗读者:张雨昂)

門箋是剪紙藝術的一種,俗稱“過門箋”、“門吊子”或“花紙”等。其形狀如小幡,紋飾如人勝。古時有用幡表達人們意願的風俗,到南宋始把幡勝“元旦(即春節)懸於門首,為新歲吉兆”。清初,“除夕貼掛錢”,已與現在流行的門箋相似。

浦口地區過春節貼門箋的風俗由來已久。用於張貼和懸掛的一般是一堂五張,紅色金字。它的中心花紋內容多以吉祥語或圖案組成,承載著當地的歷史人文和民間習俗,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石橋門箋”作為一種民間刻紙工藝,做工精細,造型美觀大方,有較強的觀賞性,主要用於在民間春節及其他喜慶日子裡,懸掛於堂屋或張貼於門口等,以增加節日喜慶氛圍。其部分設計製作也可用於民間祭祀。

在浦口區石橋一帶,每逢春節,市場上都會有“門箋”工藝品出售,品種主要有大門箋、小門箋及其他附屬品。價格也比較便宜。

平翹舌音和前後鼻音稍有一點不到位,還需加強普通話學習,在朗誦時可以讓口腔狀態更飽滿些。

前期回顧:

「小小朗诵家」第5期《石桥门笺》(朗读者:张雨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