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科學搭建平台與當好教研主角的關係

摘要 一線教師的教研實踐,不同於一般的理論研究,它是新時期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關於教育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實踐性智慧的總結與提升,是開闢教育前路的靈魂和核心,更是教師才華展示與創新的常態。只有通過科學搭建公開課、業務競技、課題科研這三個平臺,讓教師在有效性教研中找到立足點,才能當好教研主角,不斷提升其業務水平和職業幸福度。

筆者結合目前所從事的教學與教研工作,淺析科學搭建“三個平臺”與當好教研主角的關係,從三個方面闡釋“三個平臺”建設的重要指導意義及其應用方法。

淺析科學搭建平臺與當好教研主角的關係

湘南中學

 關鍵詞 三個平臺 有效教研 教育發展

科學搭建“公開課、業務競技和課題科研”三個平臺,是有效教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學校教育教學水平提升的關鍵,更是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以有效教研為前提推進三個平臺建設,可以從根本上深化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行為模式,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促進教師科研能力的大幅提升。

但是,目前許多的教研模式過於流於形式,內容空泛、簡單,不夠紮實細緻,智慧不能碰撞出火花。一些教研活動不僅沒能成為促進教學及科研能力提升的有效抓手,而且被部分教師視為無效拖累和工作負擔,影響了業務提升和教師團隊的共同進步,甚至影響了學生的發展。

筆者認為,要想從根本上扭轉這一局面,只有通過“三個平臺”的搭建,讓教師在自身成長中找到座標,燃起自主發展的激情,才能讓教師在成長中得到了啟示和動力。

淺析科學搭建平臺與當好教研主角的關係

湘南中學

公開課與“兩心一線”教學思路

教育發展滄海桑田,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如今,新時代高智慧群體對基礎教育和教師有著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強調的是方法滲透,技能形成。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該主動思考、積極作為,重新進行教研定位,廣泛徵求老師、專家、領導的意見,逐漸提煉並明確建立“公開課平臺、業務競技平臺、課題科研平臺”三大平臺的戰略思想,為學校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強力保障。

首先,我們要明確公開課平臺與有效教研的關係。雖然公開課平臺與有效教研各有其規律,各有其側重。但應看到,這二者是應該也必須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一方面,公開課平臺為有效教研明確了方向,提出了目標,成為了教研成果轉換、交流和討論的平臺;另一方面,有效教研則是公開課平臺的基礎,如果沒有紮實的教研功底和深厚的教研底蘊,沒有來自長期教研工作所形成的教研成果作支撐,公開課的效果是無法保證的,就如同沒有內容的形式,即使再光鮮亮麗,也無法深入人心,觸及靈魂。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完全受學校有關部門所制定的評價指標體系的限制,滿足於發表論文、申報項目和評獎評優的數量而沾沾自喜,而是要把成為大師級的學者作為終身追求的目標,把培養真正全面發展的人作為自己人生的價值所在。

其次,在具體的公開課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面對教師與應用技能的關係問題,因此,需著力激發教師的愛崗敬業和鑽研學習熱情,促進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發展。首先,我們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一節好課”的評價標準,供聽課教師在評課時參考。具體內容有:上課教師是否在上課鈴還未響起就已經在教室候課;是否精心準備了導學案,有效增加了課堂容量;是否使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製作了精美、交互性好的課件;教師基本功是否紮實,粉筆字板書是否有標題,字跡是否工整、漂亮;教學中是否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對學生指導到位,給了學生自主的學習時間;學生是否認真聽課,是否積極回答問題,師生互動是否良好;是否搭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平臺;班級教室工具擺放是否整齊,黑板擦得是否乾淨。

通過“一節好課”的評價標準讓公開課活動具有導向性,全校教師都清楚上好一節公開課應該要注意的步驟和環節。在評課時,特別強調教師要在課堂上搭建學習平臺,體現出“以學生為中心、以思維為核心、以活動為主線”的“兩心一線”課堂教學思路。因此,在公開課的推動下,讓課堂逐步走出“老師一言堂”的“滿堂灌”模式,教師們根據不同科目、不同課型精心設置各種活動,把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淺析科學搭建平臺與當好教研主角的關係

湘南中學

業務競技平臺的建立、延伸與擴展

業務競技平臺是公開課平臺的延伸與擴展,具有精心設計和自主探索的創新元素,而且與學生探索的過程和方法穿插互動。學之道在於“悟”,教之道在於“度”,教師要處理好自主與引導、放與收、過程與結果之間的辨證關係。對於那些估計學生通過努力能探索求得解決的問題,應大膽地放,放得真心、實在,收要收得及時、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熱鬧,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師有價值的引導,學生的主體性也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

因此,業務競技平臺能有效培育教師的理想信念,成為教師的根基所在,公開課的力量就是業務競技下的教師力量。公開課是對教師開展業務競技最起碼的要求,但是,對於公開課與業務競技及教研的關係,一些教師還沒有深刻的認識。一方面,公開課是一線教師有效性教研的可靠保障,而業務競技可以使自己的教研成果走在研究的最前沿,務實有效且又不流於平淡與膚淺;另一方面,業務競技也能更好地驅動教師開展公開課,使自己不斷進行有效性教研,讓教研活動充滿活力。

業務競技平臺和公開課平臺一樣,也是讓每位教師都參與展示的大眾化平臺,完成了公開課只能算是完成了基本的規定動作。可不同的教師各有特點,學校應該還要給教師一個自選動作的平臺,通過業務競技讓參賽的優秀教師相互切磋,提供示範,從而整體提升教師的上課水平。

具體操作中,我們可以搭建“黑板粉筆字網絡投票比賽”“印象最深的一節公開課徵文比賽”“微課製作比賽”“風采朗誦錄製比賽”“說課比賽”“教育故事徵文比賽”“與高三年級同步測試比賽”“全校教學比武”等多個業務競技、切磋比武平臺。為了不給教師帶來太重的負擔,我們可以要求每位教師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其中的一項,其餘的時間可以觀摩學習其他教師的競技。每位教師都有任務,每位教師都成為活動的主角,每位教師都能獲得最大的啟迪和收穫。

其中,“黑板粉筆字網絡投票比賽”以公開課為載體,教師在公開課後由教研室派專人對課堂上的板書進行拍照,然後通過微信朋友圈等網絡平臺進行投票,以此讓每位教師關注課堂板書。由於藉助了微信等網絡平臺,此項活動每次都能獲得很高的點擊量,既調動了參賽教師的積極性,又巧妙地展示了教師深厚的教學功底,很好地宣傳推介了學校。

“微課製作比賽”和“風采朗誦錄製比賽”由教師自己製作,以賽促研促培,旨在讓參賽教師能夠通過借鑑優秀經驗,更新理念,提高技術,有效提升廣大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應用能力。藉此深入推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與發展,使“翻轉課堂”“討論式學習”“個性化學習”“協同學習”“按需學習”“移動學習”等新型教學與學習方式得以蓬勃開展,有力推動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創新與變革。

“印象最深的一節公開課徵文比賽”和“教育故事徵文比賽”,要求每位參賽教師把自己的想法和故事寫出來,讓大家相互學習交流,讓教師之間進行深層次的感悟交流,同時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在這個平臺上,教師對公開課和自己過去教育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幽微細節重新審視,發現其中細微的教育蘊涵,從而把作為敘事者的教師自身的思維觸角引向自我教育生活的深層,使看似平淡的日常教育生活顯現其並不平凡的教育意義,從而促使教師不斷全面成長。

淺析科學搭建平臺與當好教研主角的關係

湘南中學

有效提升課題科研的素質與內核

教育教學是一個變化與發展的過程,要與時俱進,更要與教研前沿的發展方向相貼近。因此,課題科研平臺的建立,可以有效地開展教研研發和提升教研團隊內核素質建設。

“教”的過程就是“研”的過程,就是按照規律、按照理論假設實施的過程;“研”的過程就是“教”的過程,就是教學研究的實踐過程,驗證教研效能的過程,完善並提高教學效果的過程。“教”與“研”是天衣無縫、水乳交融的共同體。它們互為因果,推動著教學工作的發展,促進教學效益的提高。對於廣大教師而言,如果只有“教”,沒有有效的“研”,或者只有“研”,沒有體現“研”的“教”,工作都是殘缺的或者說是不完美的。

課題科研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不是單調重複的說教,也不是艱苦乏味的操作,而是教學研究成果的有力呈現,是教師充滿激情的革新與創作。我們要堅持走“科研興校”之路,健全機構,明確分工,完善制度,從學科組到備課組,從教研組到子課題組,從幹部到教師,上下齊動員,全民皆研究。校長和中層幹部都要做一個課題負責人,所有教師都要參與一項課題,構成由管理到指導的縱橫網絡體系。制定好《科研工作管理辦法及激勵措施》,鼓勵教師參加教科研活動,並將教科研成績與職稱評聘、評先樹優、年終考核掛鉤。制定具有科學性、針對性、實踐性和有效性的培訓計劃,樹立“問題即課題,學校即研究中心,教師即研究者”的觀念,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發揮教師集體智慧,提高培訓質量和效益,提高教師的教科研能力。

規範的課題科研管理能夠有效促進教師的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創新的內在管理機制的形成,開創“人人有課題、個個能研究、師師有特色、年年出成果”的良好局面。積極申報和開展國家級課題、省級課題、市級課題等多個課題的科研任務,既為學校解決現實問題提供了方案,又培養和鍛造了一批優秀教師。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和要求越來越高,這要求當代教師不斷加強專業學習,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不斷嘗試新的教育教學手段,以謀求自身專業發展。我們要積極嘗試搭建各種平臺,讓教師克服職業倦怠,讓教師的專業活動充滿活力和朝氣,讓教師隊伍為課程建設與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實踐證明,科學搭建平臺、當好教研主角是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對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成效顯著。只有傾力開展,才能實現我們的教育發展目標;只有從意識、能力和成果上提升,才會讓教育沿著科學化的道路闊步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