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业 五个故事

(一)鹿母夫人

恶口的过患今天将为各位介绍《大方便佛报恩经》卷3中所记载的一则故事。由于这个故事的经文比较长,因此在这里就不诵念经文,只以白话方式语译经中所记载的内容。故事是这样子的:那时,阿难就禀白 佛陀说:“世尊!摩耶夫人在过去世时,造作了什么业行,而使得她受生于畜生道中成为鹿女呢?”佛陀告诉阿难:“你好好的听著啊!我就要来为你分别解释说明,摩耶夫人往昔身口意行的业因、业缘。就是在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前,那时有一尊佛出世,佛号叫作毘婆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号具足,在这个世界教育化导众生。毘婆尸如来灭度之后,在像法时期,当时有一个叫作波罗奈的国家。在这国家中有一位婆罗门,他只生了一个女儿,后来这位婆罗门命终之后,就由婆罗门的妻子独自来养育这个女儿,这个女儿随著年岁增长,也渐渐地长大成人。他们家中就只有一座果园,其他什么都没有;母亲就叫女儿守护著果园,自己出外求粮食温饱。母亲自己在外吃过之后,就会带一份食物回家给女儿,每天都是重复著这样的生活。有一天,她的母亲不知何故,而延迟了带食物回家的时间;这女儿心中因母亲的延迟回家而感到忧心不安,再加上被饥渴所逼恼的缘故,心里便起了瞋恚之心,说:‘我母亲今天为了什么而不给我食物呢?也不回来看看我。’乃至反复再三,非常郁闷烦恼,又更加地生起瞋恚之心说:‘我母亲真是比畜生还不如啊!我见那些野兽、野鹿等畜生,当它们的孩子饥饿口渴时,作母亲的总是心心念著不舍得离开的呀!不像我的母亲,到现在都还没回来。’这样经过不久之后,母亲终于拿著食物回家来了。正当婆罗门女要饮食的时候,有一位已经证得辟支佛的出家修行人,从南方飞过来要往北方去,正巧经过这里。这个时候,婆罗门女看见了这位比丘,心里生起很大的欢喜心,就站起身来双手合掌,以头面顶地礼拜,然后邀请这位比丘进到家里,为他铺上清净的法座,请这位比丘上座;并且取出上好的殊妙花朵,减去本来自己要吃的食物分量,恭敬地奉上布施给比丘。比丘用过饮食之后,就为婆罗门女演说胜妙法,开示教导使得利益与欢喜。这时婆罗门女便发愿说:‘愿我来世能遭逢值遇贤圣之人,我一定礼拜承事供养这些贤圣;愿使我能生得面貌端正,能得世间尊贵荣华、豪气贵重;若我经行的时候,脚下得有莲华承托双足。’”佛陀就告诉阿难说:“那时候的婆罗门女便是鹿母夫人,也就是今日的摩耶夫人呀!因为她用一餐之食,并以清净妙花覆盖在上面来布施给辟支佛,因此于后来五百世中,都是世世尊贵荣华、豪气贵重,衣食自然而有,并且行走时都有莲华承托双足;而且以她愿力的因缘,今世得以值遇五百位辟支佛,能得礼拜承事供养诸辟支佛。而她那时以一恶口言语来毁损辱骂自己的母亲,不知感念母亲的恩德,反而毁骂自己的母亲,譬喻母亲尚且不如一畜生;就因为这样的恶口因缘,使得她于五百世中,生生都受生于鹿的胎腹之中。”佛陀又告诉阿难说:“人生在世间,灾祸从口中出生,应当要慎护口业,甚过于防护猛火。猛火炽盛唯能烧毁一世的身家性命,但恶口炽盛却能烧坏毁损众生的无量无数世;猛火炽盛能烧毁的是众生的世间财宝,但恶口炽盛却能烧毁损坏众生的出世间七圣财宝。所以,阿难啊!一切众生的祸害,都是从口中出生的呀!喜好逞口舌的习惯,就好像是能戕害身体性命的斧头,会招来毁灭身命的祸害。”佛陀说完这部经之后,有一千个在家男女二众,因此而能谨慎地护惜口业,不使出生过患,便都证得初果。又有无量的比丘、比丘尼证得解脱道的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无量的人与天人都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乃至发起成就辟支佛果的心。一切大众听闻 佛陀说法完毕之后,都欢喜信受、奉行不渝,向 佛陀礼拜后离去。这个故事是在讲摩耶夫人的故事,摩耶夫人是净饭王的妻子,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母亲。摩耶夫人于 佛陀出生后不久就过世了,舍报后往生到忉利天,于是摩耶夫人的妹妹——摩诃波阇波提,嫁给 佛陀的父亲净饭王。佛陀小时,也就是还是悉达多太子时,就由姨母抚养长大。由于摩耶夫人往世曾受生于鹿的胎腹中为鹿所生,之后为仙人收养,并嫁给当时的波罗奈国王;国王称她为鹿母夫人。这个故事,就是阿难向 佛陀请问此事的缘由。佛陀告诉阿难:“摩耶夫人过去世为婆罗门女的时候,曾经因为起了瞋心并口出恶言,毁骂其母亲比畜生还不如,因为这样子对母亲的瞋心恶口,因此导致后世的畜生道恶报,五百世中生生都受生于鹿的胎腹之中。”此外,这个故事也同时告诉我们另一件事情,那时候的婆罗门女,因为见了辟支佛心生欢喜而供养于此辟支佛,并发愿后世能有善报,因此使得她于后时的五百世中,能够荣华富贵、值遇贤圣。虽然,故事主要在警惕我们,因恶口引生的过患,也就是心生瞋心而导致口出恶言;因为这样,而使得未来世出生为畜生,因此必须谨慎口业。但是故事中也提到了,布施给出家修行人辟支佛,而于未来世所获得的利益。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所隐含的,其实还是在告诉我们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的道理。《大宝积经》也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卷57)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如同我们前几集所说的,这是因为每个众生都有各自的第八识如来藏真实心,这个不生灭的真实心是法界的实相,宇宙万法的根源;每个众生所造的一切善恶业种子,都会存在他自己的如来藏中,这些种子遇缘就会现起而使其受报,因此才能成就丝毫不爽的因缘果报的道理。我们回到造恶口的口业这件事来说,我们常见有些人说话时,完全不去考虑别人听到时会怎么样,因此有什么情绪,就在言语中直接就反应出来,众生听了就不舒服、难过,自己无意中就伤害了对方。当然,如果是刻意要毁辱对方,那就更不应该了!其实我们讲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要沟通,希望别人能听进去,最好对方能够欣然接受;但是如果我们起了瞋心、口气不好,其后果通常就是无法达到沟通的效果,而且反而常常造成对方也因此生气,恶业的种子因此而种到双方的如来藏中,未来世若有因缘再见面时,双方的恶业种子都会现行,互相之间一定都不会有好脸色的,可能因此再度结下恶缘;这样恶性循环,两人的恶缘便没完没了,要等到何时才能化解?因此即使自己不高兴,也应该先忍一口气,再以缓和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恶口造成的伤害;或者宁可暂时选择沉默,也不要话讲出口了以后,再来心生懊恼、后悔。俗话说“覆水难收”,说出去的话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是无法回收的。一旦所说的话伤了人,事后再去道歉,也常是于事无补,因为伤痕是很难完全抹平的,就如同破镜难圆一样。而且我们身为菩萨道的修行人,或者身为佛弟子,应当要以利益众生作为我们的目标;所以若是讲出来的话,不但不能利益众生,反而会使众生起烦恼,我们就宁可不讲;更何况是会伤害众生,与众生结恶缘的恶口!讲话虽不使用武器,但语言却可以使人遍体鳞伤,尤其是伤人的心;众生争的,常常就是喉咙这几寸而已,可是这样跟众生结恶缘又造恶业,何必呢!但是反过来,却也可以用语言温暖、慰藉众生的心;也可以把你的修证透过语言、口气展现出一个菩萨所具有的风范,这样来利益众生、接引众生。因此,爱语就是菩萨的四摄法之一,菩萨常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种方式来摄受众生。与众生在一起,就是要爱语,用柔软调柔的方式与众生应对,那么即使这一世不能度他学法修道,未来世再见面时,一定会很好相处,也就容易接引他进入佛法。而且,不恶口也是十善业道之一,持五戒、修十善之人,因为心性良善,能与欲界天的境界相应,因此舍报后得以往生欲界天享乐。反过来,常起恶口之人,心性恶劣,与三恶道境界相应,舍报后便会下堕受苦。如果已经造作了恶口的业,就要想办法赶快化解、忏悔,最好能当面化解,这样才可以让恶业减轻,甚至消灭,乃至可以转为善缘呢!此外,对一般人都不应该恶口了,更何况对自己父母亲或贤圣之人,这样的过失更大。我们知道,在世间法中、在传统文化中,父母亲的地位非常崇高;在佛法中,父母亲的地位也是一样非常崇高。这是因为父母亲从子女小时便无怨无悔地推干去湿、乳哺长大、教授人事,如此含辛茹苦、劬劳抚育、供给所需,乃至长大后,仍然对子女恒常护念,因此父母亲对子女的恩德很大。世间人都懂得应该孝养父母、尊重贤圣,更何况在佛法中的修行人,当然更应该如此。《增壹阿含经》中就说:【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增壹阿含经》卷11)《杂宝藏经》中也有这样的譬喻:【假使左肩担父,右肩担母,行至百年,复种种供养,犹不能报父母之恩。】(~《杂宝藏经》卷2)而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佛甚至说:【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也就是说,父母是报恩田,佛说孝养父母亲所得的福德与供佛的福德,两者是等同无异的。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忤逆父母、毁辱父母,过失当然也就很重。譬如五逆罪,这是极重之罪,罪在无间地狱;而五逆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对父母亲,即使只是起一念恶心都不应当有,更何况以身口造作恶业?就如同故事中的婆罗门女,因为起了瞋恚之心,而且口出恶言,因此而导致五百世中,生生都受生于鹿的胎腹之中的果报。因此对于身为菩萨道的修行人,若不能孝养父母,而说能有多好的修证,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做人的基本。此外,辟支佛则是在因缘法上的实证者,是三乘菩提中的贤圣之人;由于三乘菩提都具有无量无边功德,能让众生成就解脱的功德,也能让我们依之而利益无量众生,因此是功德田。而且,因为三乘菩提正法于众生有恩,因此三乘菩提中的贤圣,譬如修因缘法的辟支佛,同时也是报恩田。所以尊敬供养辟支佛就是在种两种福田,也就是功德田及报恩田。故事中的婆罗门女,也就是因为以欢喜心供养了辟支佛,才有后时的五百世中的种种善报。同样的道理,若是我们能够护持三乘菩提正法,那也一样是在功德田、报恩田中种福田;反过来,若是毁谤三乘菩提正法,或是诽谤三乘菩提中的贤圣,那当然就是大恶业。这当中的分际不可不知啊!最后,佛提醒我们:要非常谨慎口业,恶口的过失,远比猛火所造成的影响来得更加严重。猛火了不起只能烧掉这一世的所有世间财物,乃至烧掉五阴身命;但是恶口的业种一旦种下,存在自己的如来藏中,却会影响未来的生生世世,而且是会将自己可以带到未来世的七圣财烧毁的。因此,应该要非常小心谨慎自己的口业;当然,反过来就应该要懂得善于利用语言这个工具来造作善业,以爱语的方式来饶益众生、摄受众生。——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58集

(二)沙弥均提恶口轻慢五百世下堕畜生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是《贤愚经》卷13中所记载的,有关于恶口得到的果报,以及因为忏悔而得到解脱这样的故事。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经文的内容,《贤愚经》卷13〈沙弥均提品 第62〉:【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舍利弗,昼夜三时,恒以天眼,观视世间,谁应度者,辄往度之。尔时,有诸估客,欲诣他国,其诸商人,共将一狗,至于中路。众贾顿息,伺人不看闲静之时,狗便盗取众贾人肉。于时,众人即怀瞋恚,便共打狗,而折其脚,弃置空野,舍之而去。时舍利弗,遥以天眼,见此狗身,挛躃在地,饥饿困笃,悬命垂死,著衣持钵,入城乞食,得已持出,飞至狗所,慈心怜愍,以食施与。狗得其食,济活余命,心甚欢喜,倍加踊跃。时舍利弗,即为其狗,具足解说微妙之法,狗便命终,生舍卫国婆罗门家。时舍利弗,独行乞食,婆罗门见,而问之言:“尊者独行,无沙弥耶?”舍利弗言:“我无沙弥,闻卿有子,当用见与。”婆罗门言:“我有一子,字曰均提,年既孩幼,不任使令。比前长大,当用相与。”闻彼语已,即戢在心,还至只洹。至年七岁,复来求之。时婆罗门,即以其儿,付舍利弗,令使出家。时舍利弗,便受其儿,将至只洹,听为沙弥,渐为具说种种妙法,心意开解,得阿罗汉,六通清彻,功德悉备。时均提沙弥,始得道已,自以智力,观过去世,本造何行,来受此形,得遭圣师,而获果证?观见前身,作一饿狗,蒙我和上舍利弗恩,今得人身,并获道果。欣心内发,而自念言:“我蒙师恩,得脱诸苦,时舍利弗,今当尽身,供给所须,永作沙弥,不受大戒。”尔时阿难,而白佛言:“不审此人,曩昔之时,兴何恶行,受此狗身?造何善根,而得解脱?”佛告阿难:“乃往过去,迦叶佛时,有诸比丘,集在一处。时年少比丘,音声清雅,善巧赞呗,人所乐听。有一比丘,年高耆老,音声浊钝,不能经呗,每自出声,而自娱乐。其老比丘,已得罗汉,沙门功德,皆悉具足。于时,年少妙音比丘,见老沙门音声钝浊,自恃好声,而呵之言:‘今汝长老,声如狗吠。’轻呵已竟,时老比丘,便呼年少:‘汝识我不?’年少答言:‘我大识汝,是迦叶佛时比丘。’上座答曰:‘我今已得阿罗汉道,沙门仪式,悉具足矣。’时年少比丘,闻其所说,心惊毛竖,惶怖自责,即于其前,忏悔过咎。时老比丘,即听忏悔。由其恶言,五百世中,常受狗身;由其出家,持净戒故,今得见我,蒙得解脱。”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信受,顶戴奉行。】这经中的故事是说:舍利弗尊者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他常常用天眼通观看这世间,有谁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了,他就会前往度化。有一天,他看到一群商人带了一条狗,而这条狗趁著商人们在休息时,偷吃了商人们所带的肉食,于是它便被商人们打断了狗腿,并弃置在旷野之中。这时舍利弗用天眼看见这只狗,因为受伤以及饥饿的缘故,将要死亡了;舍利弗尊者因为慈心怜愍它的缘故,便到城中托钵,并将托钵得来的食物布施给这条濒临死亡的狗,这只狗也因为吃了舍利弗尊者所布施的食物,身体就有了一些气力了,心中也生起了欢喜心。虽然这只狗最后还是受伤过重而死亡,但在它临命终前,因为接受了舍利弗尊者的布施,并听闻到舍利弗尊者为它所说的微妙佛法而心生欢喜,因此就出生到舍卫国的婆罗门家中。有一天,这舍卫国的婆罗门看到舍利弗尊者一个人托钵独行时,就问舍利弗尊者说:“尊者您独自一个人行脚,为什么身旁没有小沙弥来服侍您呢?”舍利弗尊者就回答说:“我没有小沙弥作为侍者,我听闻你有个儿子,希望你能够让他出家,作为我随侍的沙弥。”这时婆罗门就回答说:“我有一个孩子名叫均提,因为现在还很年幼,所以还不能听从您的使唤及谕令,等他长大以后我就会让他出家,成为您随侍的沙弥。”于是舍利弗尊者就将婆罗门的话记在心中,然后就回到只树给孤独园中安住。等到均提已经七岁的时候,舍利弗尊者就来到婆罗门家中,带著均提回到只园精舍中出家。沙弥均提在舍利弗尊者的尽心教导下,对于解脱道有了真实的了解,并透过如实的观行,最后成为了三明六通的俱解脱大阿罗汉。这时沙弥均提成为阿罗汉后,他以自己所证的宿命通智力观察自己过去世,到底是造作了什么样的业行,今世才能得到舍利弗尊者这样的圣明之师,而最后证得阿罗汉果呢?这时他就看见自己的前生原来只是一条狗,却在将死的时候,蒙舍利弗尊者的施食,并为他演说种种的妙法,让他对于佛的微妙法生起欢喜心,才能获得今世的人身而出家,并归依在舍利弗尊者的座下,证得了阿罗汉果。这时,沙弥均提因为感念舍利弗尊者所施与他的恩德,就从内心自然生起这样的念头说:“我蒙和上舍利弗尊者的恩德,才能脱离继续受生于畜生道的轮回苦中,并证得阿罗汉果而获得解脱,今天我当尽此一身供给和上舍利弗尊者的一切所需,永远作他的沙弥,不受大戒。”阿难知道尊者这件事后,就请 佛开示说:“均提沙弥过去世,造了什么样的恶业,才会受此狗身?又是因为种了什么样的善根,今世才能在舍利弗尊者座下证得阿罗汉果,获得解脱?”佛告诉阿难说:“过去迦叶佛时,有一个声音很清亮雅致的年少比丘,人们都乐于听闻他善巧赞咏三宝的赞呗。同时有一个老比丘,他的音声混浊,却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具足了佛教出家人应该有的解脱功德,也常常用他钝浊的声音发出赞咏三宝的音声而自娱乐。有一天,这个妙音年少比丘听到老比丘所发出的赞咏三宝的混浊音声,就诃斥这个老比丘说:‘今天你这个长老发出的赞呗音声,就好像是狗吠一样!’这时,阿罗汉老比丘便问这个妙音年少比丘说:‘你认不认识我呢?’妙音年少比丘依然用轻慢的态度回答说:‘我当然认识你,你就是迦叶佛座下的比丘。’这时阿罗汉老比丘就说:‘我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沙门仪式也都具备满足。’妙音年少比丘听到阿罗汉老比丘这么一说,对于自己以轻慢心无故妄加讥毁阿罗汉的恶业,惊怖到连毛发都竖立了起来,心里也很惶恐、害怕、自责,这时妙音年少比丘便赶紧向阿罗汉老比丘发自内心的忏悔他以轻慢心所造下的恶口业,阿罗汉老比丘因为慈悲的关系,当下也就接受了妙音年少比丘的忏悔。虽然妙音年少比丘由于自恃声音清亮、雅致,对于阿罗汉老比丘以混浊的赞呗音声来赞咏三宝心生轻慢,而造下了毁谤阿罗汉的恶口业,所以五百世中常常生于畜生道中受生为狗;但因为妙音年少比丘愿意在阿罗汉老比丘面前至心的发露忏悔、后不复作,由于像这样能够出家,却对于所违犯的过咎能够发露忏悔,受持清净戒律的缘故,所以今世均提沙弥又可以见到 释迦牟尼佛,并蒙座下的舍利弗尊者救度,而证得阿罗汉,获得解脱。”这时阿难听闻到佛这样的开示,很欢喜地信受,并顶戴奉行。在这个沙弥均提的故事里,佛很清楚明白地提醒我们,应该要注意自己的恶口业行,否则果报难以思议啊!恶口业的果报如同佛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5的〈十地品 第26〉中开示如下:“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这是说有一类人,他常常说种种粗恶的言语,譬如喜欢恶口乱骂人,或是用种种的语言、肢体等种种方式来恼乱他人,譬如喜欢讥讽、嘲笑他人,让人心生不喜,乃至因此而忿怒生气,他看了这样子就很高兴,对于这一类喜欢造作这样恶口业行的人,如果不懂得如同沙弥均提一样,愿意从心中完全地发露忏悔,并获得对方的接受,这将使得他未来因为造作这样恶口业的关系,就会下堕并于三恶道中轮回,无法出离。譬如在《杂阿含经》卷19中有这样的一则记载:【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乃至尊者大目犍连言:“我于路中见一大身众生,比丘之像,皆著铁叶以为衣服,举体火然,亦以铁钵,盛热铁丸而食之。”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舍卫国,迦叶佛法中,出家作比丘,作摩摩帝,恶口形名诸比丘,或言此是恶秃,此恶风法,此恶衣服,以彼恶口故,先住者去,未来不来,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诸比丘!如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异,当受持之。”】经中记载著佛住在舍卫国的时候,有一天尊者大目犍连说:“我在回来的路途中看见有一个身量很大的众生,这个大身的众生是比丘的样貌,但是他却是以铁叶作为衣服,整个身体也燃烧著熊熊的大火,同时还以铁钵盛著热铁丸作为他的食物。”这时佛就为比丘们开示说:“这个大身的众生,他在过去世时,在这个舍卫国中的迦叶佛法里出家作比丘,并担任知事人这样的执事,却在执事的过程中,常常用恶口来形容指称比丘们,或者是说这个人是凶恶的秃头道人、或者说这是不善的说法、或者是指这是不好的衣服,因为他这种恶口的业行缘故,先前所住在一起的比丘们渐渐地离去了,听闻他恶口习性的人也因此不再前来学习佛法。他因为这种恶口破坏僧团和合,让迦叶佛法因此无法继续弘传的罪过缘故,在舍报后,已经堕入了地狱中受过无量的苦果,如今从地狱中出来后的余罪,让他今天继续出生在饿鬼道中,继续领受大目犍连今天所看见的,成为一个身量很大,却是身穿铁衣,而且通身有火所燃烧,肚子饿了也只能吃烧红的热铁丸,这样的大身比丘相的饿鬼道苦果啊!”佛说:“各位比丘们!如同大目犍连所看见的,迦叶佛法里的恶口比丘造作了恶口的罪业后,因此堕入了地狱,受地狱报完后,变成了饿鬼道中的大身比丘。这样的真实而没有差异,众生会因为造作了恶口的罪业下堕于三恶道,是真实不虚的,大家应当了解而谨记在心,谨慎地持守不恶口的善业行。”以上是佛说造下恶口业的人,因而下堕于三恶道的另一个事例。如果是造下恶口业而生于人间,佛说这样的人会有两种果报,《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5〈十地品 第26〉:【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诤讼。】佛在经典中为我们开示说:有恶口习性的人,如果他出生在人中,他会有两种果报的出现:第一种是经常会听到种种骂人、讥讽等粗言恶语的音声;第二种是他所说的言语,常常会与他人起种种的争端或诤论,这些都是属于恶口业的果报。那到底什么样才是不恶口呢?《长阿含经》卷13:【舍离恶口,所言麤犷,喜恼他人,令生忿结,舍如是言,言则柔软,不生怨害,多所饶益,众人敬爱,乐闻其言,是为不恶口。】经中佛为我们开示说,不恶口的人,除了应当要舍离种种喜欢恶口乱骂人的粗言恶语,或是喜欢讥讽他人的各种语言、肢体方式,这类让人心生不喜乃至忿怒生气等种种恼乱他人心行的恶口业行外,在言语的表达上,应该用柔软语,让人不生起怨恨心,或是让人不感受到受到伤害的语言或肢体等表达方式,所说的语言内容是让人对于佛法僧三宝生起信心、爱乐心的种种有益语,乃至如同真善知识一样,说出可以帮助学人实证三乘菩提的法语、实语等,这些对于众生多所饶益的语言,让众人能生起敬爱的心,而乐于听闻他所说的种种善净言语。如同舍利弗尊者,在饿狗临命终前为它解说的微妙佛法,令它心生欢喜而能够生到婆罗门家中,这类使得众生今世、未来世都能够得利,乃至使得众生对于佛法僧三宝生起信心、生起清净想等善净语言,这就是不恶口。只是要做到佛所说的不恶口,舍离喜欢恶口乱骂人、随便批评人这类粗言恶语,或是喜欢讥讽他人等这类让人心生不喜、恼乱他人的恶口业行,在言语的表达上就要用柔软语,让人不生起怨恨心,或是不让人感受到被伤害的表达方式;而所说的言语内容是可以让人今世以及未来世都能得利的,或者是说让众生对于佛法僧三宝生起信心、清净心、爱乐心等种种的有益语,如同真善知识一样,帮助学人实证三乘菩提的法语等,这些多所饶益众生的语言,而让众生能够对于所说法的人生起敬爱的心,而乐于听闻他所开示的种种善净语言。要造作这样的不恶口业,就要依佛所开示的,如《长阿含经》卷14:【沙门瞿昙舍灭恶口,若有麤言伤损于人,增彼结恨、长怨憎者,如此麤言尽皆不为;常以善言悦可人心,众所爱乐,听无厌足,但说此言。】佛舍灭恶口业行的方法,就是:如果有损伤于人的粗恶言语,或是会增长彼此间的怨结或是恨意的言语,或是增长怨憎会这类的话,这类的恶口粗言 佛都不说;经常以善净的佛法言语来悦可众生的心,让众生对于佛法僧三宝生起爱乐的心,并对于佛的正法听无厌足;只说柔软语,让众生不生怨害想,对于一切有情多所饶益,让众生都能够生起敬爱的心,而乐闻其言,这些就是不恶口的业行啊!——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74集

(三)名称女请佛缘今天《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所要为各位介绍的是“名称女请佛缘”,本故事主旨是在谈论有关供佛的功德是无比广大。这是因为我们所供养的对象 佛陀,佛陀的一切功德圆满,佛陀是无上功德田、也是无上恩德田,佛陀是一切众生中最尊贵的,佛如昙花一现那么难得值遇;所以 佛陀是三千大千世界独一成佛者,佛陀是一切功德圆满的觉悟者、一切法义的依止。基于对 佛陀有如此的赞叹与景仰,才能发起真诚恭敬心。现在我们就来看今天要介绍的这则故事内容,经典是这么说。《撰集百缘经》〈菩萨授记品第一〉:【佛在毘舍离,弥猴河岸重阁讲堂。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将诸比丘入城乞食,到师子家。时彼长者有一儿妇,字曰名称,见佛威颜种种相好,庄严其身,前白大家:“如此之身,叵可得不?”姑即答曰:“汝今若能修诸功德,发于无上广大心者,亦可获得所有相好。”时彼儿妇闻此语已,便从姑妐求索财物,设会请佛。饭食已讫,持种种花,散佛顶上,在虚空中变成花盖随佛行住。见是变已,喜不自胜,五体投地,发大誓愿:“以此供养所作功德,于未来世,盲冥众生,为作眼目;无归依者,为作归依;无救护者,为作救护;无解脱者,为作解脱;无安隐者,为作安隐;未涅槃者,为作涅槃。”尔时世尊观彼女人发广大心,即便微笑;从其面门出五色光,遍照世界,作种种色,绕佛三匝,还从顶入。尔时阿难前白佛言:“如来尊重,不妄有笑。有何因缘,今者微笑?唯愿世尊敷演解说。”佛告阿难:“汝今见此名称女人供养我不?”阿难白言:“唯然。已见。”“今此名称发广大心,善根功德,过三阿僧祇劫,具菩萨行,修大悲心,满足六波罗蜜,当得作佛,名曰宝意,广度众生,不可限量,是故笑耳。”佛说是名称缘时,有得须陀洹者、斯陀含者、阿那含者、阿罗汉者,有发辟支佛心者,有发无上菩提心者。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撰集百缘经》卷1)我们就将其经文内容解释如下:佛陀在毘舍离弥猴河岸重阁讲堂。有一时,世尊著衣持钵,带领比丘们入城乞食。来到长者师子家门前,师子长者家中有一儿媳妇,名字叫作名称,当她看见 佛陀的威仪容颜,显现出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种种庄严身相,就很好奇地走向前问婆婆:“犹如佛世尊所具如此威仪庄严好相,我是不是有可能得到呢?”她的婆婆就回答说:“如果你从现在开始修集种种功德,并发起无上广大誓愿成佛之心,那么你将来也可以获得像佛陀一样的好相啊!”此时儿媳妇听闻婆婆这么说,就马上向她的公婆祈求索取财物,摆设宴请 佛陀受供。饭食结束,又持著种种鲜花,散于 佛陀顶上的空中;鲜花在空中顿时变成众花宝盖,随 佛陀行止而住,久久不散。这位叫名称女的,看见这种奇妙的变化,心中喜不自胜,便五体投地礼拜 佛陀,并发下大誓愿:“愿以此供养佛陀所作的功德,在未来世时,能为那些无明昏暝的众生,利益他们开启智慧眼目;为那些没有归依的众生,利益他们能归命依止三宝,不再流浪生死;为那些没有得到救护的可怜众生,能得到救护而趣向正道;对那些不得解脱的众生,利益他们得到解脱系缚之乐;为那些不能得到安隐的众生,利益他们得到安隐之乐;对那些不能成就涅槃的众生,利益他们得证涅槃解脱之果德。”当时 世尊看见名称女已发起广大心及大誓愿,脸上便露出了微笑;从祂的面门放射出五种彩色的光芒,遍照到整个佛世界,又变化出种种色彩绕佛三匝,最后再由 佛陀的顶门而入。此时阿难上前禀白 佛陀说:“如来您一向威仪尊贵稳重,绝不会无因无缘随意而笑,是有什么样的因缘,如今世尊您示现微笑呢?至诚请愿,祈求世尊为弟子们详细开示,演说这其中的深意。”佛陀告诉阿难:“你今天有没有看见,这位名字叫名称女,对我所作种种恭敬供养呢?”阿难回答说:“是的,我确实看得很清楚,她对世尊您作了非常恭敬的供养。”佛陀接著说:“现在这位名字叫名称女,发了广大心,她的善根功德,再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就能完全具足菩萨行,修集大悲心,圆满具足六波罗蜜,当时即能成就佛道,佛号名为宝意如来;此宝意如来能够广度无量无边不可限量的众生。我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微笑的呀!”佛陀解说完这个名字叫名称女的成佛因缘后,当下就有人得证须陀洹果,也有人得证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以及阿罗汉果,甚至有发心成就辟支佛的人,乃至有人发起大心愿,在未来世成就无上佛菩提果。这时比丘们听闻完 佛陀的开示,都欢喜地信受奉行。以上佛典的故事,是在教导我们不要轻忽供佛的功德,不要以为供佛是迷信的行为;供佛的心态与态度是很重要,应该对 佛陀,要对其意想其智慧深峻。要知道信受 佛陀祂是清净的,要相信 佛陀祂也是遵守戒法的,故 佛所教导的佛法是如理的。因为 佛陀有其具足圆满的十号称名,我们自然从心底生起恭敬意想,这样的人才会具足了四不坏信,也就是四不坏净。经文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分别善恶报应经》卷2:【尔时佛告输迦长者:“若复有人,于如来塔合掌恭敬,有十功德。何等为十?一贵族广大,二妙色广大,三形相广大,四四事广大,五珍财广大,六美名广大,七信根广大,八忆念广大,九智慧广大,十艺业广大。如是,长者!若复有人合掌恭敬如来之塔,获斯功德。”】举证以上经文说明,真实至诚心供佛,可以得到十种功德:像种性高贵、庄严色身、身形威仪、美好名声、智慧深广等十种功德。而以下经文也说明,若真实至诚心用花来供养佛陀,也有如下十种功德:【若复有人,于如来塔施花供养,功德有十。何等为十?一色相如花,二世间无比,三鼻根不坏,四身离臭秽,五妙香清净,六往生十方净土见佛,七戒香芬馥,八世间殷重得大法乐,九生天自在,十速证圆寂;如是功德,以花供养佛舍利塔获如斯果。】(~《分别善恶报应经》卷2)各位菩萨您看,多么广大功德自在啊!经文还告诉我们,对于供佛的物品,有多种清净物都可以供佛。供佛可以得多种不可思议的功德,不论是清净的素食、饮品、花果,和清净的衣服等物品,都可以供佛。就像供养鲜花,可以让我们于未来世长得庄严端正;供养衣物和用品,可以让我们于未来生活自在无缺;供养医药物品,可以让我们于未来身体康健;供养清净的饮食,可以让我们于未来世饮食不缺。供佛的画像、雕像,就如同供养应身佛一般,也就是如同 佛陀在世一样的功德。只要是我们至诚恭敬礼拜、真诚合掌,都有很多不可思议功德。供佛也是修集福德的大好机会、好因缘,我们要好好把握住每次能供佛的机会,因为佛是福德和智慧修集最圆满的大福田,也是大报恩田。佛陀对我们每个众生,都有无量无边大的恩德,我们要趁著值遇真正佛法时机,好好供佛,如此跟 佛陀在世的功德是一样大的。我们也需要让其他不清楚不明白的有情、佛弟子众努力供佛,明白如何供佛,也要教导他们作供佛的六种作意,如此众生们未来世福报都会很好。经文这么说,《瑜伽师地论》卷44〈供养亲近无量品〉中说:【如是菩萨于三宝所,由十种相兴供养时,应缘如来发起六种增上意乐:一者,无上大功德田增上意乐。二者,无上有大恩德增上意乐。三者,一切无足、二足及多足等有情中尊增上意乐。四者,犹如邬昙妙华极难值遇增上意乐。五者,独一出现三千大千世界增上意乐。六者,一切世出世间功德圆满一切义依增上意乐。由是六种增上意乐,于如来所,若于如来法所、僧所,少分思维而兴供养,尚获无量大功德果,何况其多。】以上经文是这样告诉我们,当大家供佛时要有六种作意,如此可以让供佛功德更加殊胜。简单地说,也就是要起这样的意念:佛陀是最大功德田、佛陀是最大恩德田、佛陀是一切众生中最尊贵最无上正等正觉、佛陀如优昙花而难值遇、佛陀是三千大千世界独一成佛者、佛陀是一切法一切真实义理的依止,其一切功德圆满。当每次供佛有这样起作意,那供佛时自然会起最大最至诚的态度,当然供佛功德会殊胜。在《增壹阿含经》卷24〈善聚品〉中,也有讲到礼佛的五种功德。请看经典开示:【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如来有信、有戒、有闻、有慧、有善色成就,是故成就五功德。”“复以何因缘礼佛而得端正?以见佛形像已,发欢喜心,以此因缘而得端正。复以何因缘得好音声?以见如来形像已,三自称号:南无如来、至真、等正觉,以此因缘得好音声。复以何因缘多财饶宝?缘彼见如来而作大施,散华、然灯,及余所施之物,以此因缘获大财宝。复以何因缘生长者家?若见如来形已,心无染著,右膝著地,长跪叉手,至心礼佛,以此因缘生长者家。复以何因缘,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诸佛世尊常法,诸有众生,以五事因缘礼如来者,便生善处天上。是谓,比丘!有此五因缘礼佛功德。是故,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礼佛者,当求方便,成此五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以上经中说明真实至诚礼佛,未来容颜端正、有好音声、多财宝、生长者家、出生善处,故如理礼敬诸佛是何等重要啊!佛典故事名称女,也是教导我们诚心供佛的不思议功德,各种经文也礼赞供佛,是必须要相信明白,否则一味地盲目跟随,乃至心存戏谑去礼拜,不清楚的有情众也造作说三道四口业或不净业,实在可怜悯。就只因为对供佛不如理了解,所造成错误的供佛知见去诋毁,邪见口业是会贻害至未来世,乃至无量世的。另外,供佛礼拜时,还可学习普贤十大愿王里的发愿,也就是有普皆回向,目的就是要摄受众生。十大愿王就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像我们正觉禅净班,就有教导学员每天要以无相念佛拜佛为基础,每天作的拜佛功夫功德,都可以回向给自己和一切众生早成佛道;教导我们每天供佛的功德,也都可以回向;赞叹如来、忏悔业障和随喜功德等一切功德,也是可以回向。所以供佛的功德,不仅自利还可以利他,也可以藉此功德普皆回向。所以劝请各位菩萨,先建立入佛门基础知见,就是学习如何如法的供佛拜佛,学习如何对佛起信仰和敬仰,如何在供佛拜佛中能有至诚的态度,这是需要如理的思维检讨和学习的,才能奠定学佛人学佛基础之路。——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45集

(四)金铃比丘梵呗与法会真实义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则佛典故事是“金铃比丘之梵呗与法会真实义”,这则故事原始经文出自《贤愚经》卷11〈无恼指鬘品〉。因为时间的关系,经文部分我们就不为大家读诵,直接就故事的内容为大家说明。这故事在说:以前有一天,波斯匿王带领著士兵们浩浩荡荡地前进,怒气腾腾地准备要逮捕杀人魔王央掘魔罗。在路经 佛陀的只洹精舍,空中忽然传出天籁般的音声,回荡在整个山谷当中,所有人、马刹那间都停止动作,大家屏息聆听这圣洁高雅的音声,都没有办法再移动半步。侍卫赶紧向波斯匿王禀报说:“精舍有一位比丘,他的梵呗音声,让前面的士兵、象马都驻足聆听,不知道要前进了!”“到底是谁能够唱出这样动人的音声,高远悠扬,连牲畜都被感动,我一定要亲自供养这位比丘!”波斯匿王马上作了决定,一方面也想要亲见这位比丘的容貌。于是就驱车前往精舍来拜见 佛陀,希望能够供养这位比丘十万钱。但是,当这位比丘出来的时候,波斯匿王简直没有办法忍受再多看他一眼,想说:“天啊!天下竟有这样丑陋的人啊!”心中很后悔刚刚要作供养的承诺。“奇怪!到底是什么样的果报,会让这位比丘有这么样圣洁的音声?但是,又是造作什么恶业,导致如此丑陋的容颜呢?”波斯匿王很疑惑,长跪合掌请求 佛陀来解答他的疑问。于是,佛陀为他说起了这位比丘往世的因缘所在。佛说:在久远劫前,有位虔诚的机里毘国王,他刚刚得到刚入涅槃的 迦叶佛舍利,准备要起塔来供奉。这时候,四方的龙王一同化作人形,前来拜见国王说:“我们是四方的龙王,听说您要起塔供养佛舍利,所以特来共襄盛举。那么造塔所需的珍宝,您可以在四边城门外四口井汲水和泥,就可以造出青琉璃、黄金、银、白玉四种材质的砖头。”喜不自胜的国王,立刻派遣四个监工来负责营造。不料当中有位监工有了牢骚怠慢,不是很愿意配合。国王气冲冲地要挟这个监工说:“如果你再不用心做,我就要加重刑责处罚你!”监工心里埋怨说:“这个塔这么样巨大,什么时候才做得完啊!”但是迫于会被处分的要挟,只好带著工人日夜不停地赶工。但是当整座塔将要建好的时候,看到了佛塔宝光晃耀、高耸宏伟,这位监工心中有说不出的欢喜,也为自己造塔时所生的不恭敬感到忏悔;于是很恭敬地把一只金铃悬挂来供养佛塔,从此发起誓愿说:“愿来世能得音声清妙,令众生欢喜听闻,也能够生在佛世,见佛得度,解脱生死。”这位监工因为先前嫌恨佛塔过于巨大,感招了五百世的肤疮面陋,令人嫌恶;但是也因为虔诚地发愿,至诚地供养,不但获得五百世清净动人的妙音声,更感招今世随佛出家成道的果报。这则典故中的金铃比丘,因为往世造作了用钟铃悬挂供养 佛陀的善业,而感招胜妙的梵音;又因为造佛塔时候心生怨恨,嫌佛塔过大不易完成而造作了恶口业,感招五百世的肤疮面陋,令人嫌恶。所以众生会轮转生死,而且世世受用不同的善恶业报,都是对法界的因果不能如实信受,所以在有意、无意间会造作诸业,而于来世受用业果。可能有人听完这样的典故,不太能信受说,为什么用一只金铃来供养佛塔,就能得到五百世胜妙梵音果报?供奉钟铃能够得到胜妙梵音善业果报这个道理,佛在《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经中就有开示说:【若有众生奉施钟铃,可得十种功德:一者,得梵音声;二者,有大名闻;三者,自识宿命;四者,所有出言,人皆敬受;五者,常有宝盖以自庄严;六者,有妙璎珞,以为服饰;七者,面貌端严,见者欢喜;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是名奉施钟铃得十种功德。】这位金铃比丘因为奉施钟铃,得到了梵音等十种功德,可是又因为同时嫌恨佛塔过大,造作恶口的业,使本来应该得到面貌庄严,又因为恶口的缘故,而有了恶口的业报,变成肤疮面陋,令人嫌恶。所以,典故中的金铃比丘,他的音声跟面貌,是因为往世善恶业因的造作,彼此间相互影响,而有了后世不同的果报。这当中在告诉我们,佛法它不是如是因必得如是果这样的“宿命论”思想,因为宿命论的说法,正是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6当中,所破斥的十六种外道论当中的“宿作因论”这样的外道思想。佛陀跟诸大菩萨在经论当中常开示,告诉我们说因跟果之间还有“诸缘”的生起,会使果报有所转变。这中间的因缘关系,牵动非常的复杂,也会使因地的造作,不必然会产生因地造作时所应得果报;而对于中间的业因果报,到底会怎么样成就的真实法相,也只有诸佛能够究竟如实了知。弥勒菩萨在所造《瑜伽师地论》卷5有这段开示,谈到因、缘、果之间的关系,总共有十因、四缘跟五果。弥勒菩萨开示说:【因等差别者:谓十因、四缘、五果。十因者:一、随说因,二、观待因,三、牵引因,四、生起因,五、摄受因,六、引发因,七、定异因,八、同事因,九、相违因,十、不相违因。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五果者: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离系果,四、士用果,五、增上果。】十因、四缘、五果这道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无法在此为大众详细说,菩萨们可以请阅论本来研读,也可以依止真善知识 平实导师座下来修习这一部菩萨根本大论,就能够更了解中间的因缘果报的道理。另外典故当中,我们也看到金铃比丘因为唱诵庄严胜妙梵音,不但令全军大众立足聆听,连畜生道的象、马都受到感动而停下来听受。所以,很多菩萨们,在这一世刚接触佛法时候,也会因为法会当中胜妙的赞佛偈颂梵音所感动;这都是因为往世已经经常熏习梵音的缘故,在他如来藏识中有这样的法种含藏著,所以这一世遇缘就有识种流注,心中就有莫名的相应跟感动。下面我们要依这则典故谈到梵音摄众的因缘,为菩萨们来探讨梵呗的唱诵在我们中土的缘起;也为大家来探讨菩萨学法的时候,应该如何来善用参与梵呗法会的因缘,让自己道业上能够精进,而不会只是落于唱诵梵音的美妙,追逐当中声尘、法尘的殊胜梵音,而没有办法得到法的功德利益。有关梵呗在中土的缘起,依据《法苑珠林》卷36的记载:最早有记录在三国时代,当年的魏武帝第四个儿子,陈思王曹植他将所听闻天上曲目编写成了今日的梵呗。曹植年幼十岁的时候就能下笔成文,不用更改一字;也能精通世间各项技艺,人称天人。曹植喜好读诵佛法经典,经常流连其间,赞叹佛法经典是诸道中最胜妙的道理。曹植那个时候就将赞佛的偈颂编制成曲供世人诵习。有一次到鱼山游历,忽然听到天上传来胜妙的梵音,这梵音清雅哀婉,听者听了皆为之动心;那时候曹植驻足聆听许久,随侍的侍者们也都同时听闻到。曹植听闻之后,深深受到感动,也体悟到中间的胜妙法理;因此依据所听闻的音声,编写成今日的梵呗,从此梵呗开始流传后世。所以,了解梵呗缘起,可以知道梵呗运用在佛法当中,时节非常久远。在我们中土佛法道场中,也成为了佛门四众弟子,尤其是出家众们早晚课诵修持的功课。但是梵呗作为一种“次法”、一种工具,是让佛弟子有因缘可以藉这“次法”为缘,来渐次圆满未来实证“法”的因缘;不应当有误解而反客为主,把次法当作是佛法,当作是三乘菩提佛法内涵。因此,四众弟子有了误解之后,佛弟子们以为说,只要经常参与梵呗课诵;或者是在家弟子们,经常去参加拜忏消灾法会,那就是佛法的全部,以为在修习佛法,已经可以实证佛法。如前面所说,梵呗只是诸种次法中的一种,是作为佛弟子实证佛法的次法。因为所谓佛法的实证,是要实证 佛陀所传教法,那就是三乘菩提的佛法;所以佛法,“法”者在讲要去亲证二乘菩提的声闻菩提法、缘觉菩提法,同时进一步要求证大乘佛菩提法。而能够亲证三乘菩提的佛法,当然要依各项次法为因缘、为庄严,当因缘、庄严具足时,就有契入佛法二道、实证三乘菩提的因缘。所以,梵呗作为次法之一,当然不可本末倒置,不知道要在三乘菩提法道上用心;而把梵呗,把参与梵呗拜忏消灾法会,误会就以为在学佛,以为在修习三乘菩提佛法,甚而误会成是佛法的全部;有了误会说:我经常来参与梵呗忏悔消灾法会,我就是个精进的学佛人了!这样的错误知见,普遍见于一般的初机学佛人中,他们经年到处去赶经忏、参加拜忏法会,多少年过去了,对于佛法的正知见还是这么样的贫乏;连最基本的解脱道、断烦恼正知见、修学方法,也都不知道。所以经常见到这些学法者,说他们参与这些梵呗法会的时候法喜充满,清净没有烦恼;可是一回到世俗家中,世缘现起,仍然贪瞋痴烦恼具足,一项也没少。因此学法的岁月,就在繁忙的赶经忏、参与消灾拜忏法会中度过;佛陀三乘菩提佛法,一点正知见也没有,更谈不上佛法的实证。所以,广大学佛信众经常有感叹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心田;学佛三年,佛已经在天边。”很多佛弟子们,经年的参与这些梵呗法会之后,开始退失道心。因为这样的佛法,对他来说不能受用,不能帮他断烦恼,不能帮他解脱生老病死的世间苦,不能帮他实证解脱道的法,更没有办法教导他实证大乘佛菩提的法道,乃至最后能够究竟成佛。佛弟子们这样地精勤用功学佛学法,却唐捐其功,甚至退失修佛法的信心。这样的过失,当然不是修学者的过失,是教授佛法者、教授“善知识”跟所依止学法道场的过失;他的过失在没有把三乘菩提的法教、正知见,如实地来教导给佛弟子们修学,而把梵呗拜忏消灾法会这些“次法”,当作是修学佛法的全部;也没有把梵呗这些次法,作为实证佛法、实证“法”的因缘的方法,正确告诉随学大众。所谓佛法的修证,是要依止戒定慧三无漏学来实证佛法,所以参与拜忏消灾法会,还是能得到其间的利益。首先要修学基本的定力,修学者可以依据 平实导师所开演“无相忆佛修定的方法”,透过平常、经常的静中拜佛作无相忆佛的锻炼,进而带到动中,能于行住坐卧当中经常摄受忆佛清净念,来成就动中定力。有了基本动中定力,再依清净忆佛念的摄受,来参与拜忏消灾法会,就能在法会过程当中,依这个清净念定的成就,能由止入观,由观证慧。因为有定的庄严,心依止于一境,依止于清净忆佛念,而不生起烦恼、不再攀缘妄想,就能心无旁骛随于法会中的经文入观,就是所谓的随文入观;能够去观照思惟经文中的法义,于经文所阐述正理能如实证解,开始出生佛法智慧。这就是大家熟知的止观双运,由定证慧的道理。当然参与梵呗这些忏悔法会的当下,心中摄持清净忆佛念的缘故,也能够如实作殷切地忏悔,而能灭罪消愆,得到忏悔善法殊胜功德。在法会当中,也因为心清净、烦恼不生起,使所持的戒法更庄严、更清净。所以,能够如法来参与梵呗消灾拜忏法会,还是能成就佛法的利益,能够于当中增长自己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功德。当然依此次法为缘,进而就有实证法、实证三乘菩提佛法的因缘。梵呗法会如果能如法来参与,对于初机学人还是有殊胜利益。但“法会”这两个字真正意涵—是指“如实说法之会”—指大善知识为大众宣讲三乘菩提法教的聚会。所以,学人还是要寻觅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座下,定时听经闻法,定期参与这样的“说法之会”,才是参与了最殊胜的“法会”。

(五)嚪dàn婆罗似饿鬼我们今天要跟各位分享的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作“嚪婆罗似饿鬼缘”。这个也是因为过去世造了恶业的因缘果报的关系,所造的这个因缘。我们知道在十善业道跟十恶业道里面,身三、口四、意三,这十善业道、十恶业道里面,口业就占了四个了,所以口业的部分,是影响我们修行,乃至于影响我们的果报非常重大的部分。这个故事其实也是在说:有一个人因为造了严重的口业,所获得的果报。在讲故事之前,我们先引这一段经文《金色童子因缘经》这边所说的:【尔时妙月如来普为大众,说伽陀曰:“士夫处世间,口出恶言词,其犹利刀斧,断割于自身;应赞而起谤,应谤而起赞,恶语由口生,所出自不觉;起恶心初小,如博奕输财,此中大恶兴,谓谤阿罗汉;心起毁谤因,众生堕恶趣,心起清净因,众生往善趣。”】(《金色童子因缘经》卷12)这一段经文,我们大略地说明一下,就是说众生在世间里面,如果你是口出恶言的话,这个恶言就犹如利刀、斧头一样锋利,它能割断我们自己的身体。如果应该赞叹,你反而起了毁谤,或是说这个人本身是有过失的,你反而是赞叹他,这样子的都是属于恶口;这样子的恶语是因为由口生,从你自己这个身口意行所出生,但是你自己并没有发觉。这个恶,“起恶心初小”,也就是说你刚开始的恶是从小开始,就像我们下棋、赌博一样,赌博、下棋的时候,刚开始都只是小意思玩玩这样子,但是到最后,就会变成越来越大了;所以这个“此中大恶兴”,就是因为这样子,你恶的因缘兴起来,甚至于到最后去毁谤了阿罗汉!因为这样子“心起毁谤因,众生堕恶趣”,所以毁谤了阿罗汉、毁谤圣者,乃至于毁谤开悟的圣者,那是一定会堕恶趣的,甚至于严重的话是要堕地狱的。如果“心起清净因,众生往善趣”,如果你能够恭敬修道人、能够恭敬 佛陀,这样子的话能够往生善处。《中阿含经》里面也这么说:【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中阿含经》卷11)这个经文我就不再详细说明,因为这个非常的浅白。也就是说,众生的身口意行恶行的话,甚至于毁谤圣人,这样子的邪见成就了邪见业,因为这样子的因缘,身坏命终,一定会堕到三恶道里面去。我们目前要讲的这个故事,其实跟这个东西是有关,虽然到最后这一个主角,他本身并没有堕到三恶道,但是堕了一个非常惨痛的苦报里面去。这个是从《撰集百缘经》第五卷里面所提出的,这个是说:佛陀在世的时候,在毘舍离城弥猴河岸的重阁讲堂说法的时候,这个时候,城中有一位长者,他的妻子自从怀孕以后,就全身散发著难闻的臭气,身为丈夫的长者就问说:“你以前不是这个样子啊!如今到底是什么原因,有这样的难闻的臭秽之气呢?”妻子也很无奈地回答丈夫说:“这一定是我胎中的小孩,过去世的业行所导致今世的业果,才有这样的难闻的臭气啊!”长者的妻子怀胎满十个月以后,就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子一生下来身体虚弱瘦小,而且身相犹如被火烤焦一样的枯黄、焦黑,真是见不得人。不但如此,而且全身是沾满了粪屎来出生,真是臭秽不堪啊!这个小孩慢慢长大以后,他不想待在家里,他却喜好待在粪屎、污秽所在的地方,也就是厕所。一般人对于粪屎、污秽的地方都会赶快远离,但是这个小孩,不但喜好粪屎、污秽的东西,而且他不肯舍弃离开粪屎污秽等厕所、污秽秽杂的地方。当时他的父母以及他的家族亲属、亲戚们,看到他这个样子都很厌恶,而不想见到他这个样子,并且将他驱赶到离家比较远的地方;一方面是不让他一再靠近厕所、杂秽的地方,一方面也是厌恶他,厌恶他身上,怕闻到他这个臭秽之气。可是这个小孩,他不但喜好接近粪屎、污秽的东西跟地方,就连他饮食也是到处的乞索粪屎;也就是说,他把这些粪屎当作是佳肴美食。当时乡亲们看到他这个样子,就帮他取了一个外号,叫嚪婆罗鬼,也就是吃粪屎的饿鬼众生的意思。因为这个样子,也就是因为只有饿鬼道的众生受业力的驱使,才会把粪屎当成美食一样。当时毘舍离城外,有一些裸体涂灰的裸行的苦行外道,他们偶然遇见嚪婆罗的时候,见到嚪婆罗他以粪屎为食这样子的行为,就赞叹他说,他以为他这是一种苦行啊,所以就说:“善哉!善哉!”因为当时的苦行外道有很多种,有一些是因为看到鸡犬死后生天,不知道这是因为它们过去世勤种善因所得的善果,就开始学著鸡单脚站立,学著狗吃粪。所以这些裸行苦行外道,看到嚪婆罗以粪屎为食的行为,就以为嚪婆罗是在行难行苦行的修行,所以就赞叹他说:“善哉!善哉!”嚪婆罗自从出生以来,他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子赞叹他的行为,哇!好高兴。所以他知道这样的赞叹以后,非常欣喜、庆慰,就立刻请求这个外道说:“请您们慈悲垂哀、怜悯我,让我加入你们的修行行列,好不好?”当时这个裸行苦行外道就带著嚪婆罗出家修行,并教他裸体涂灰,修外道的清净行。可是那时候的嚪婆罗,虽然跟著裸行外道修外道的清净行,却仍然贪著著粪屎、污秽的东西,还有这些地方。这些裸行外道,其实他们并不是以吃粪、以吃屎、学著狗吃屎的苦行外道;这裸行外道在他们来讲,他们还是涂灰,对他们来讲他们觉得,他们这个还是清净行,所以他们没有办法长时间去接受嚪婆罗这样的行为。所以当时外道们发现他这样子的行为,就纷纷地诃责他愚痴,甚至于鞭打他说:“你这个人到底是什么缘故,只知道贪恋粪秽,而且乐于处在不干净的地方呢?”那时候嚪婆罗被这些外道经常的诃责或被鞭打,所以他就离开,舍弃这些外道离开了。他就走走走,就走到一个河岸的污秽的沟坑里面,因为他就是喜欢那种污秽的臭味。这污秽的沟坑里面,就犹如我们现在的下水道,自己在那个地方,受用里面的环境,欢喜自得。在那个时候,他在那里非常的高兴在那个地方修行。但是其实那个地方在那个时候,这个河岸里面它原来就住著五百个饿鬼,住在那里面,也是喜欢这样子的味道,因为饿鬼就是依止这样子而住,所以依止这个河岸的污秽沟坑来生活。他们看到嚪婆罗来这个地方的时候,他的身体及他所在的地方都极为臭秽。你们看!嚪婆罗这个味道臭到连饿鬼都受不了了。而且他一直要依止安住在这个地方,没有一个饿鬼可以亲近他、愿意亲近他;因为饿鬼虽然喜欢这些臭味,但是嚪婆罗累世以来的臭味,让这些饿鬼受不了,所以就不敢亲近他。但是这个时候,嚪婆罗却经常向饿鬼自得其乐的赞叹说:“我在人间的时候,有时候被诃责、有时候被鞭打,受到极大的苦恼;今天我在这个沟坑里面,离开了被诃骂、被鞭打的情形,我终于可以在这个地方,独自享用污秽的沟坑的欢乐。”当时这些诸饿鬼听到嚪婆罗这么讲,看到嚪婆罗所在的这些地方臭秽难闻,所以都想离开这个地方。你们看!连饿鬼都想离开了。那时嚪婆罗就告诉这些饿鬼,嚪婆罗就开始起烦恼,很担心地就说:“我这个臭秽的身体,就是依凭著你们才有的缘故啊!”所以嚪婆罗很聪明,他就是知道这些饿鬼有这些臭秽,所以才依止了他们,才能够在这个地方稍微能够维持几天;“你们今天又要离我远去,我从今以后到底要靠什么才能够生活呢?”嚪婆罗在这个地方就很伤心,说完以后就非常的苦恼,非常哀愁忧心地就跌趴在地上上面。那个时候,世尊昼夜六时观察众生,有谁有可以得度的因缘。在这个时候,看到嚪婆罗有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就前去度他。世尊看到嚪婆罗失去五百饿鬼等等众伴侣,因此在这个地方愁忧困苦,甚至昏厥而跌趴在地上,世尊就到河岸的沟坑里面为他说法。嚪婆罗听到 世尊说法以后,就心生欢喜,嚪婆罗见到 佛世尊诸根寂定、光明晖曜,就像百千的光明太阳庄严其身,所以心里面非常非常的欢喜,就五体投地地向 佛禀白说:“世尊啊!世界上有没有像我这样如此卑贱的人呢?有没有像如此卑贱的人,可以请求跟世尊您出家呢?”世尊就告诉嚪婆罗说:“在我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当中,是不论尊卑或富贵贫贱的,只要因缘具足都可以出家。”嚪婆罗听到 佛所说的话以后,就向前向 佛禀白说:“请世尊慈悲怜愍我,让我出家依止世尊修行吧!”那个时候,世尊就举起祂的金色的右手臂,并告诉嚪婆罗说:“善来比丘!”嚪婆罗在这个时候就须发自落,法身著服,成为沙门比丘。这个时候的嚪婆罗已经一改前行了,这个时侯他威仪安详、端严,跟久受具足戒的比丘其实没有两样。不可思议的是,当下嚪婆罗身上的恶臭,也立刻消失了。嚪婆罗因为蒙受 佛的恩德,才得以出家,也让他这个恶报能够脱离,所以就在 佛的面前,诵出赞偈来赞颂 佛,他说:【今蒙佛恩德,称意得如愿,除去臭秽身,得成为沙门。】(《撰集百缘经》卷5)也就是说,今天能够蒙受 佛的恩德,能够随我的意思,能够如愿的出家、能够如愿的修行、能够除去身体的臭秽之身,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沙门。那时 世尊告诉嚪婆罗说:“你现在在我的佛法当中,已得出家,应该勤于修习系念佛法,在这个之间,不久之间,嚪婆罗你才能够得阿罗汉果,而且能够得三明六通,并得具足八解脱,诸天、世人才能够共同的敬仰。”诸比丘见闻这样的事情以后,就向 佛禀白请问说:“世尊!今天这一个嚪婆罗比丘,过去世是造什么业才遭受这样的恶报呢?又因为什么样的因缘,能够值遇佛世尊,而获证阿罗汉果呢?”那时 世尊为了诸比丘说明此事,先说了一首偈言,世尊说:【宿造善恶业,百劫而不朽,罪业因缘故,今获如是报。】(《撰集百缘经》卷5)意思就是说,过去所造的任何的善业、恶业,经过百劫都不会坏朽的;因为有这个善业、罪业的因缘的缘故,今天才会获如是的果报。所以嚪婆罗就是因为过去世造了恶业的因缘,才会得到这个臭秽之身的果报。世尊说完这个偈语后,就向诸比丘开示这个道理,所以诸比丘听闻 佛世尊说完这个偈颂以后,就向前禀白 佛说:“不知道,世尊!过去世的时候,此事的前后因缘、因果,到底是如何呢?祈愿世尊为我等能够开敷畅演,而且详细地解说这样子的因缘。”那时 世尊告诉诸比丘说:“你们详细的听吧!我就为你们分别的解说。在这个贤劫当中,人寿四万岁的时候,波罗奈国有佛出世,号迦罗迦孙陀。这个迦罗迦孙陀佛,就是我们说的拘留孙佛,祂带领著诸比丘,游行教化到宝殿国的时候,这个宝殿国有一个宝殿国王,听闻迦罗迦孙陀佛来,心怀喜悦,就带领众臣百官出城奉迎,到了城外以后向前顶礼佛足,并长跪向佛请求说:‘唯愿世尊慈哀怜愍我等,接受我三个月的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等四事的供养。’ 拘留孙佛随即接受、同意。在那个时候,宝殿国王知道佛已经许可,就马上为佛还有诸比丘等等建筑房舍,而且请一个比丘作为寺主,以管理僧事。有一天,这个寺主因为有其他的事不在寺里面,刚好有一个罗汉比丘进入他们的寺中,威仪安详、端严,非常庄严好看。寺主的檀越,也就是施主,看到这样的人,就将罗汉比丘请入浴室为他洗浴,然后又用香油涂在罗汉比丘的身上。这个时候寺主从外面回来,看到罗汉用这个香油涂身,便心怀嫉妒,而且口出恶言地骂说:‘你是出家人,为什么这样子香油涂身呢?你这样子就像将人的大便,人粪涂在人的身上一样啊!’就这样子恶口地骂詈这个阿罗汉。这个阿罗汉比丘,其实他是为了要让这个檀越,让这个施主种福田,所以让他涂上香油。这些话讲完以后,这个时候香油涂身的阿罗汉,因为心生怜愍这个寺主,所以就踊身虚空,示现十八种神变,示现十八种的神通变化。这个时候,寺主看见罗汉的神变以后,深怀惭愧,向那一个罗汉忏悔谢过,然后各自回归自己所住的地方。但是就是因为这样子的业缘,这个寺主比丘五百世以来,始终常处在恶臭之中,没有人敢亲近他。”照理讲,他毁谤阿罗汉,应该是要堕到恶道里面去,但是因为他有忏悔;但是有忏悔还是有这个余报,还是有这个果报必须要去受,所以五百世堕到这样子的恶臭之中。佛就告诉诸比丘说:“那时恶口骂人的寺主比丘,就是今天的嚪婆罗比丘。因为那时曾出家的缘故,而且当时已向那个罗汉忏悔罪咎,所以今天才能够得以值遇我释迦牟尼佛,而且才能够出家证得阿罗汉果。”所以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说,为什么他能够脱离这个三恶道果呢?就是因为那个时候,过去世曾经有出家的功德,而且他那个时候,还好他聪明,他知道赶快地向这个罗汉比丘忏悔,因为这样子的缘故,这一世才能够值遇 世尊,也能够进一步,能够因为过去世出家的因缘。过去世有人因为一声“南无佛”,都有机会值遇 世尊出家而证果,这个曾经已经是出家,因为犯了这样的过失又有忏悔,因为这样子的缘故,所以能够值遇 佛世尊而能够证果。佛说嚪婆罗的因缘的时候,在场的所有的一切比丘,就各各自己守护自己的身口意业,舍离嫉妒心,厌恶生死,那有得须陀洹的人、有得斯陀含的人、有得阿那含的人、或得阿罗汉的人,也有发辟支佛心,也有发无上菩提心的人。这个时候诸比丘闻 佛所说,非常欢喜地依教奉行。所以这个就是在说,嚪婆罗比丘因为那时出家的因缘的缘故,要不是这个样子,我们所作的业其实是“宿造善恶业,百劫而不朽,罪业因缘故,今获如是报”,所以我们所作的这些罪业,其实都不能小觑的啊!这些罪业,身口意行的这些罪业,我们说:【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卷57)其实跟这首偈的道理是一样的。这首偈,佛所说这首偈“宿造善恶业,百劫而不朽”,过去世所造善恶业的这些因果,全部都是储存在我们的如来藏里面;储存在我们的如来藏里面,这些业经过了千百劫,它都不会坏散的,那这些罪业因缘成熟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酬偿这些果报,善恶业的果报的酬偿。如果这些业果要真正究竟了知的话,是必须要 佛才能够究竟了知的。所以有些人他造了善业,并没有马上获得果报;有的人造了恶业,也没有马上获得果报;有的这一世没有马上获得果报,有的是甚至于未来世,没有马上获得果报,那个其实是我们受业的因果,有四种差别的:因为有“时定,果不定”、有“时不定,果定”、有“时不定,果也不定”、有“时定,果也定”等等这四种差别,所以这善恶业的果报,其实是千差万别的。不管如何,我们对我们的身口意行一定要谨言慎行,因为这个不管怎么样,就会像回力镖一样,终究是会回到自己的身上。这一部分果报的严重性到什么程度,也牵涉到你造了这个业果以后,是不是有如实的忏悔,跟这个果报的严重性都会有相关的。那嚪婆罗比丘这个故事的因缘,就是这个道理。——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86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