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我们可能都被忽悠了……

农历七月初七(8月17日),是传统的七夕节。大概是由于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加上“浪漫经济”的因素,这几年,七夕节多了另外一个称呼:“中国情人节”,不少人过得不亦乐乎。

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我们可能都被忽悠了……

张斌 摄

不过,就传统民俗来说,七夕跟“情人节”却毫不搭界,大家可能都被忽悠了……

那么,七夕节到底咋来的?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来源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诗经》里描写:“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 大意是说天上的织女星无心织绢,却一心一意地想着银河对岸的牵牛星。

明代罗颀《物源》中也写道:“楚怀王初置七夕。”最初的七夕,虽然会有一些民俗活动,但主要是祭祀织女星、牵牛星而已。

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我们可能都被忽悠了……

中新社发 张浩 摄

晋代宗怀的《荆楚岁时记》里,说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七月七日夜晚与牵牛在银河相会,已经为这个恋爱的故事勾勒出一个比较鲜明的轮廓。

到了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里记载:“桂阳成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暂诣牛郎。’至今云:‘织女嫁牛郎也’。”

传说虽是如此,但故事时间怎么会“设定”发生在七月初七?这跟天文星象有关系。观察织女星与牛郎星(牵牛),是可以让古人了解到“秋天到来”的方法。

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我们可能都被忽悠了……

中新社记者 刘可耕 摄

也是从汉代开始,七夕正式成为以女子为主角的节日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织女向来是心灵手巧的代名词,每逢七夕,古代女子会拜织女“乞巧”,希望在以后的生活里可以心灵手巧,或得到美满姻缘。《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乞巧”的方式有很多种。早一点出现的,叫“穿针乞巧”,女子结彩缕、预备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就是“得巧”。

魏晋南北朝时,流行“喜蛛应巧”。《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我们可能都被忽悠了……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明清时代则有“投针验巧”,将绣花针投入水中,谁的水底针影比较复杂,就是“巧”。

以此为核心,七夕节慢慢衍生出一系列好玩有趣的民俗

比如,相传七月七日还是魁星生日,读书人要在这天祭拜,祈求它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孩子们在七夕节也可以玩得很欢乐,“磨喝乐”就是他们的专属玩偶。那是一种小泥偶,形象很可爱,穿着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

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我们可能都被忽悠了……

王健 摄

宋朝稍晚以后,“磨喝乐”制作的越来越精致,甚至镶有宝石,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七夕的应节食品,最有名的是巧果:主要材料是油面蜜糖,又叫“乞巧果子”,花样极多。《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造型。晚上,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红菱等,亲友围坐,别有温情。

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我们可能都被忽悠了……

张浪 摄

2006年,七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吃巧果、“乞巧”、晒书等七夕习俗,至今在很多地方还有,虽然“牛郎织女”的故事让它带上了些许浪漫色彩,但跟“情人节”确实没有什么关系。

曾经有学者说过,七夕节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节日,从传统故事来说,纪念的也是夫妻间忠贞不渝的情感,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情人”。把它过成“中国情人节”,是把七夕节文化庸俗化了。

了解了这些

今年的七夕

你打算如何度过呢?

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我们可能都被忽悠了……
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我们可能都被忽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