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皇帝楊元慶如何成爲中國電腦產業旗幟性人物

打工皇帝楊元慶如何成為中國電腦產業旗幟性人物

“一無所有,只能任性。“是楊元慶微博上的簽名,這簽名不禁讓人聯想起楊元慶平步青雲的職業生涯。

楊元慶和馬雲同齡,同屬1964年出生的“龍”年,但與馬雲的“屌絲逆襲”不同,楊元慶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從小自覺、勤奮,從不偷懶,本科就讀上海交大,碩士畢業於中國科大,爾後加入聯想在柳傳志的旗下少年成名,當1999年馬雲還在艱苦創業之時,楊元慶已成為中國電腦產業旗幟性的人物,不可謂不“任性“。

如果說聯想失敗的根源是柳傳志的投機主義,那麼聯想優秀管理傳統的丟失,楊元慶責無旁貸。

2017年5月16日,楊元慶發表內部信,召回劉軍,讓其擔任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領導中國平臺及中國區個人電腦及智能設備集團業務。

劉軍重返聯想集團,並且擔任高位,多少讓人有些意外,要知道,兩年前,楊元慶在內部講話中還以“拿著榔頭也敲不醒”的話語批評劉軍帶領的移動團隊。可是兩年後,劉軍重返聯想,不僅依然負責原有的智能手機業務,還又開始操盤聯想中國區的PC業務,職權大大增加。這似乎預示著,聯想已經到了無人可用的階段。

年輕時的楊元慶,對權力很鈍感。

這位理工男心心念想出國深造。碩士畢業時想過,進入聯想三年後,他申請了芝加哥的大學,被柳傳志攔下:再幹兩年,聯想出錢送你去讀書。

他聽話留下了,兩年後果然獲准出國念EMBA。不過,等辭好職,臨行前他又被柳傳志攔下了。

原來,柳傳志有一張人才梯隊排序表,排在楊元慶前面的那位,因經濟問題被抓了,聯想缺人——那是1994年,23年後,影響楊元慶出國深造的那位聯想人才孫宏斌,因與樂視和萬達的鉅額交易成為風雲人物。

聯想需要,楊元慶便留下了。那是“長子”的覺悟。

但他的“長子”地位直到2001年才真正確立。

那是一場權力惡鬥的結果。競爭雙方是楊元慶和郭為,他們年齡相仿,進入聯想的時間相仿,貢獻程度也相仿,偏偏就水火不容

,讓柳傳志很頭大:手心手背都是肉。

不得已,2001年4月,柳傳志把聯想集團進行拆分,楊元慶拿到了聯想,出任集團總裁兼CEO,郭為另起爐灶,為聯想做了神州數碼。

“(當年)聯想如果不分開,那郭為很有可能就會離開了。那對聯想是很大的損失”,柳傳志多年後回憶。

楊元慶最初是因為踏實肯幹被柳傳志看中的。

1989年,楊元慶告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這位合肥醫生家庭的老實孩子大概沒有想到,到聯想得先幹銷售,更沒有想到,12年後,他會成為這家中關村明星公司的CEO。

他不喜歡幹銷售,但骨子裡不願服輸,最後還是老老實實騎上自行車去走街串巷。

他引起了柳傳志的注意——柳傳志惜才,很關注首次招進來的這些大學生。

楊元慶很快被提拔:1992年,升任CAD(計算機輔助設備部)總經理, 2年內,CAD銷售業績增長超過9倍。

1994年,他應柳傳志要求,放棄出國深造,出任新成立的微機事業部總經理,負責聯想微機從研發到物流的所有工作。

楊元慶最初不太看好這個任命。

“很難再有作為”,他一度向助手透露對微機事業部未來的擔憂,當時,惠普代理才是當紅業務。但等到事業部正式宣佈成立時,他已經換上了一張勵志的臉。

“後面是河,如果這一關過不去,我們必死無疑”,他激勵下屬。

這是“長子”楊元慶在聯想的第一道真正考驗。

他交出了“E系列”電腦,比當時市面在售電腦都便宜,主打性價比。電腦很快大賣,清華畢業的主設計者劉軍也展露頭角——日後,劉軍成為聯想“18棵青松”之一,備受柳傳誌喜愛,但兩度離開又迴歸,跌宕起伏,與楊元慶的關係也頻頻引發猜想。

從1994年起,聯想電腦保持每年100%的增長速度,很快衝進中國市場前三名。

1995年,31歲的楊元慶成為聯想集團助理總裁。

他火力全開。一年後,聯想電腦拿下中國臺式機市場第一,楊元慶的頭銜也變成了“聯想集團副總裁”,被外界稱為“聯想的發動機”。

後來,楊元慶說,1996年是他人生輝煌真正開啟的年份。

打工皇帝楊元慶如何成為中國電腦產業旗幟性人物

從默默無聞到“打工皇帝“

楊元慶是幸運的,大學畢業後參加了聯想首次公開招聘併成功入選,在聯想,從普普通通的員工,到年薪過億的“打工皇帝”,再到企業掌舵人,楊元慶締造了聯想的傳奇,聯想也成就楊元慶名利雙收的生涯。

1991年,楊元慶任聯想集團CAD部總經理,在短短兩年內將聯想的年銷售額從3000萬元增加到3億元, 1994年出任聯想電腦公司微機事業部總經理,在他的帶領下,聯想自有品牌電腦銷售出4.2萬臺,成功躋身於中國市場三甲之列,楊元慶也因此被中國各界譽為“銷售奇才”。

1996年楊元慶晉升為集團副總裁,聯想電腦公司已經成為中國PC銷量第一名。2000年,楊元慶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聯想電腦公司總裁。聯想電腦銷量達到262萬臺,再次奪得亞洲(不含日本)銷量第一。在楊元慶在聯想平步青雲,聯想的品牌也越做越大。

聯想集團2011至2012財年的財報顯示,楊元慶的基本薪金為107萬美元,表現獎金為517萬美元,長期激勵為775萬美元,退休福利為11萬美元,其他福利12萬美元,總計1422萬美元, 楊元慶9000萬人民幣的年薪,讓身為CEO的楊元慶,成為中國內地的“打工皇帝”。

2015年7月,《福布斯》中文版發佈的數據顯示,楊元慶的年薪高達1.18億元,蟬聯排名中國上市公司CEO第一。

2011年6月17日,在發佈全年財報的前一個交易日,聯想集團發佈公告,楊元慶斥資31.5億港元,以3.95港元/股的價格從聯想集團母公司聯想控股手中收購了7.97億股股份,約佔其總股本的8%,每股價格較當日收盤價4.17港元折價5.2%。在此之前,楊元慶通過股權激勵等方式獲得了公司0.7%的股票,收購之後,楊元慶以8.7%的持股成為聯想集團最大的個人股東,也是第二大股東。

憑藉著這次象徵著“真正獲得主人身份”的增持,楊元慶從“打工皇帝”晉身億萬富豪行列。

打工皇帝楊元慶如何成為中國電腦產業旗幟性人物

任性改變,銳意創新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會為了企業的未來改變自己,而楊元慶正是這種能夠“任性“改變的企業家。這一點從他小時候就可見端倪。學生時代的楊元慶語言表達能力很一般,甚至和外人說話都會臉紅。這種性格一直延續到大學畢業後,但正是這麼不善言辭的楊元慶在加入聯想後選擇的竟然是銷售崗位,楊元慶認為“正是覺得自己性格文弱,才會去做銷售挑戰自己”。

當楊元慶意識到不熟悉英語會影響工作後,他專門聘請外語教師,四十多歲的他開始重拾英語,並不厭其煩地收看CNN節目,僅用了一年時間,就熟悉掌握了英語,能夠在聯想的全球會議上用英文流利自如地交流表達。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喬健就說:“楊元慶天性不善言談,但這幾年也變得愛social了;他不僅學會了演講,也學會了在小範圍內主動找人溝通,這就是一個國際化的首席執行官。”

2004年隨著聯想宣佈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後,聯想實現了國際化的跨越式發展。而他本人,也成了中國領導接管西方知名品牌業務的第一人。

接著,聯想又通過併購日本NEC公司個人電腦業務、德國Medion公司、美國Stoneware公司、巴西CCE公司、IBMx86服務器業務以及摩托羅拉移動業務等一系列投資併購項目,在全球各關鍵市場快速發展。

在楊元慶的不懈推動下,聯想集團已經逐漸發展為一家全球化的企業。

楊元慶不是一箇中國傳統式的管理人員,而是一個銳意改革,積極創新的國際化管理者。

楊元慶掌管聯想後不久,就讓高管們加強與員工之間的溝通。楊元慶要求員工對高管直呼其名,為此,他曾要求各高管早晨站在辦公樓外問候員工,手中拿著寫有各自姓名的牌子,他希望聯想的經理和員工能夠像歐美技術人員一樣思考和工作。

在楊元慶的帶領下,聯想集團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互聯網轉型運動:聯想集團組建了數字營銷團隊,建立了雲服務業務集團,準備成立面向互聯網渠道的獨立子公司神奇工場,開展了 “30週年逆生長”social campaign……

楊元慶是柳傳志信任的接班人,柳傳志曾這樣形容接班人的條件:選擇接班人就猶如找女朋友,既要選擇長得漂亮的,也要選擇愛自己的,如果對方漂亮,但不足夠愛自己,又有何用?從中可以看出柳傳志選擇的接班人一、要有能力,二、要能繼承創始人的理念和想法。楊元慶無疑是這兩點都符合,是最合適的接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