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招警行測技巧:如何把握言語理解的「度」

作為行測的重要組成部分,言語理解部分是考生心中的痛點,由於所佔比重甚大,選擇性放棄也不是明智之舉,認真刷題,準備一段時間之後,效果卻不太明顯,穩定性差。於是,言語只能靠積累,靠運氣的說法甚囂塵上,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言語的本質是語言的積累,但若因此放棄對言語的學習就太過偏激了。言語本質是詞語的堆砌,內部是存在語法作為支撐的,而且這一支撐應該是眾所周知的,不然溝通就無從說起。如果深入去學習言語,必然能明白作者匠心獨運之妙,一詞一句總關情,但過於深入就容易陷入對詞語的吹毛求疵,費力不討好。因此,言語學習必須適“度”!中公教育專家認為,知易行難,如何把握言語的“度”,主要在於以下三點:

一、基礎知識夯實好

漢語的語法博大精深,不想外語學習那樣只用注意時態和語序,只是為了應試,並不要博古通今,但至少基本的言語知識還是應該有所掌握。比如關聯詞、連詞的用法,常用成語的詞義和背後的典故,基本的語序與搭配等。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學習言語的前提,是需要學在正式接觸題目之前的,望諸君謹記。

二、適當“較真”選最優

所謂適“度”言語,說的就是在進行詞語選擇的過程中要有自己的衡量標準,不可單憑語感,亦不可過度分析詞語詞義,所需不過是能針對語境多一份考量,使詞語更加契合語境。所以“較真”的只是詞義是否契合語境,而不是過於細節的字詞比較。

【例】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都江堰的文明卻是一種 的生活。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都江堰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只知 。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輕盈 沉默 B.靈動 貢獻 C.滋潤 奉獻 D.恬靜 付出

【答案】B

【中公解析】本段文字出自餘秋雨先生的《秋雨散文》中的《成都水利》,文章開篇用長城做對比,來體現都江堰默默無聞付出的偉大。相對與長城文明的僵硬,都江堰的文明只能是“輕盈”或“靈動”,從“絕不炫耀、毫無所求”體現的是無私的付出,結合兩空,只能選擇B選項。

適“度”不考慮語境,僅從搭配入手,“只知付出,不求回報”會使得D選項成為誤選的首選。而過度分析“貢獻”一詞常常形容付出極大,用來形容“鄉間母親”,稍顯不是特別合適,容易陷入糾結的境地。可見,言語需要分析,但不可過度分析,從語境去考慮,若僅餘一項,則不可過度糾結,否則必然矯枉過正。

三、長期積累不能忘

言語能通過適“度”的分析將自己的積累轉化成選擇的依據,但學海無涯,沒有誰能保證已將所有的詞彙和用法銘記在心,只有長期堅持積累,才能思學結合,不至有江郎才盡的一天。而積累的內容應該集中於當下詞語的新用法,與時俱進,方可把握言語脈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