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聯的「成績單」進步了 支付寶們「欣慰」的笑了

距離今年6月末處理全部網絡支付的目標實現只剩4月多月時間,網聯能扛住的支付峰值有多高一直是市場關切的問題。網聯在春節假期前後再次亮出新“成績單”:農曆除夕當日,網聯單日業務處理量突破1億筆,刷新紀錄;狗年第一個小時,交易峰值處理量超過7000TPS。業內人士指出,雖然網聯的支付峰值處理能力在上升,但與支付巨頭相比還存在差距,另外在“大限”到來時支付機構是否能全部配合切入甚至還需要劃個問號。

新年交易處理規模創新高

經歷了去年雙十一的“首秀”後,網聯在2018年春節前後公佈的幾份成績單展示了它的“成長”。據網聯官微2月16日披露的數據,農曆除夕當日(2月15日),網聯平臺交易處理規模再創新高,單日業務處理量突破1億筆,支付交易平均耗時208.72毫秒,系統成功率99.99%。進入狗年第一個小時(2月16日凌晨0點至1點),交易峰值處理量超過7000TPS。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7000TPS”意味著,每秒處理7000筆交易的轉接。

除了這組數據外,網聯清算有限公司總裁董俊峰今年1月發表署名文章透露,網聯平臺已進行內外部多層次、多種類壓力測試,順利組織完成2家巨頭支付機構與多家大型商業銀行的真實環境高併發峰值聯合生產壓力驗證,平臺處理交易峰值超過4萬TPS。

另據網聯官方2月12日發佈的數據顯示,網聯平臺“三地六中心”機房已實現設備滿配,通過多次成功組織開展多機構-多銀行大型聯合生產壓力驗證,全面檢驗系統性能。目前,網聯平臺全業務類型最高單日交易筆數超過9000萬筆,協議支付最高單日交易峰值處理能力超過5000TPS。根據實際驗證測試結果,系統業務處理能力估算已可實現18萬筆/秒的性能設計指標,具備轉接清算全量網絡支付業務的承載基礎。

“三地六中心”模式、“壓測峰值”等專業名詞,首次出現是在2017年9月。彼時網聯聯合多家銀行及支付機構進行的網絡支付交易生產壓力測試,壓測峰值超過2萬TPS(每秒交易數量),網聯和直連渠道混合壓測峰值超過3.5萬TPS。

接入銀行的數量也從去年9月中旬的不到20家增至數百家,接入的支付機構數同時有明顯上漲。網聯2月12日數據顯示,網聯平臺已接入328家商業銀行、87家支付機構,正在加緊推進剩餘120多家商業銀行、40多家支付機構的接入工作,將全面覆蓋直連模式下的雙向渠道。

網聯的“成績單”進步了 支付寶們“欣慰”的笑了

仍有約三成機構未接入

“加緊推進”的背後,是央行給出的切量大限。央行在2017年中旬發佈的《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於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臺處理的通知》要求,2018年6月30日要全面切斷支付機構與商業銀行直連、接轉全量網絡支付業務。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看來,從峰值和運算能力來講,300多家支付機構已經接進來了,全部切量的技術問題不大。因為現在包括支付寶、微信支付已經接入,而這兩家機構市場佔有率在百分之九十左右。他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隨著系統的不斷豐富和完善,技術方面的挑戰並不是很大。董希淼也表示,網聯切量的技術問題不大,“問題在於支付機構的配合。”

這確實是網聯面臨的一個難題。事實上,此前央行就要求,各銀行和支付機構應於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網聯平臺和業務遷移相關準備工作,可當時這一目標並未達成。去年年底時,有支付機構人士透露,公司一定會在2018年6月底的最終大限前完成接入,但具體接入還沒有時間表。還有一位業內人士2月21日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他跟很多第三方支付機構聊過,很難做到6月底全部切量。從網聯最新公佈的數據來看,仍有約三成的銀行和支付機構沒有接入。

按照計劃,留給網聯的時間僅剩4個多月。董希淼呼籲,相關支付機構應該響應監管的要求,儘快完成網聯切量,斷掉直連,不要再抱著觀望、猶豫的態度。尹振濤還表示,除了商業銀行外,網聯接入了第三方支付機構業務,而第三方支付機構發展參差不齊,技術壁壘和業務標準存在一些差別,如何統一第三方支付的標準對網聯來說也是一大挑戰。

峰值處理能力有待加強

“全面切量”的背後,是對網聯峰值處理能力的更嚴格的考驗。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雙十一,剛開場5分鐘22秒,支付寶的支付峰值達到25.6萬筆/秒,是上一年的2.1倍,同時誕生的還有數據庫處理峰值,達4200萬次/秒。

雖然網聯在過去大半年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也有人士仍持觀望態度。易觀支付分析師王蓬博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網聯已經具備了業務基礎,但交易峰值的處理能力與支付巨頭相比還存在差距。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也表示,從最新公佈的數據看,網聯峰值處理量並不算高,不僅遠低於支付巨頭的水平,也遠低於網聯自身的規劃處理能力。實際上,農曆新年第一天交易量距離雙十一等電商大促日本來就有很大差距,當前支付機構也未完全向網聯切量,用這一天交易量來評估網聯峰值處置能力是不準確的。

但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巨頭目前已不能看作是網聯的競爭對手,因為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去年4月就成為首批接入網聯的機構。網聯的一個對手,是銀聯。

此前,不少第三方支付機構與銀行是直連模式,但這種模式繞開了央行的清算系統,成為詐騙、轉移贓款、套現獲利等犯罪行為的“溫床”。網聯平臺應運而生。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籌建,到2017年3月31日成功完成首筆資金交易驗證並啟動試運行,2017年6月30日正式啟動實際場景交易的轉接清算業務切量。

而在今年1月底,銀聯新一代無卡業務轉接清算平臺也全面上線,同樣是相應央行號召,切斷第三方支付機構和銀行的直連模式。銀聯當時表示,該平臺已與包括17家全國性重點商業銀行、180餘家區域銀行在內的主要商業銀行完成聯網。

對於銀聯新的轉接清算平臺與網聯是否存在競爭,薛洪言表示,“按照央行前期發文,支付機構的網絡支付業務需要全部向網聯切量,不過尚未並明確移動支付、收單等業務的轉接清算平臺歸屬,為銀聯的佈局留下了空間。”王蓬博則認為,二者處於競爭關係狀態。在業內人士看來,網聯主要是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業務較為單一;而銀聯在清算領域耕耘數年,除了提供清算業務外,還提供其他增值服務,在系統穩定運行、風控方面具備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