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傣族火花的生存困境

燃放火花是傣族的重要传统。然而,火花的传统制作技艺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

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傣族火花的生存困境

丨在重要节庆上燃放火花是傣族的传统

火花是傣族传统手工业品。燃放火花在傣族民族节日如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州庆等民族节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标志着一个仪式的结束。燃放火花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氛围,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傣族火花的生存困境

丨傣族的传统火花与古代的爆竹文化紧密相关

中国古代的爆竹文化历史悠久。春秋末年政治家范蠡就在《陶朱公书》中记载道:“除夜烧盆爆竹、照田企看火色,同足夜取安静为吉。”傣族的火花,应该从中原传入。而火花的出现,又跟火药发明密切相关。据《武经总要》记载,火药主要成分为硝、硫和碳混合物。火花的成分有火药,但因用途特殊,除火药外,又添加了其他材料。傣族的火花,使用生苦竹为外筒,以保证火花筒的韧性,火花的燃料是用火药、硝酸铵、碳和铁粉等原料,按特定比例做成的混合物。

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傣族火花的生存困境

丨做好的火花筒用支架固定在中间,等待燃放

与现代工艺做成的烟花相比,傣族火花的保质期、产量、燃放的效果等方面都有很多不足。这些不足,也是传统技艺与现代社会脱节的表现。

火花的保质期,仅有八到十天。这是因为做火花所用的外壳是生苦竹。它的湿度大,与火药接触后会导致火药回潮,无法使用。

正是由于保质期短,傣族火花的市场很难扩大。另外,傣族火花冲出的火花柱高达十米。这对于燃放空间的要求很高,必须足够大、足够空旷,才能保证安全燃放。所以,在城市、城镇,火花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现代烟花在节日和婚礼等场合越来越流行,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信仰又逐渐淡化,火花技艺的文化和市场空间不断压缩,传统的火花技艺逐渐被边缘化。

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傣族火花的生存困境

丨燃放火花增添了节日喜庆氛围

俸学明是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唯一的火花传承人(州市级),从事火花制作已有26 年。他的儿子,是火花的下一代传承者。2016年以前,俸学明的儿子一直在家生产火花,技术已经很娴熟,懂得整个火花生产流程。但因为市场竞争非常残酷,仅靠火花难以维持生计,2017年春节后,俸学明的儿子,这位年轻的传承者,带上妻子去浙江打工。这个家庭作坊的火花产业探索之路,就此中断。

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傣族火花的生存困境

丨燃放火花代表着仪式结束

火花市场,跟食品、医药、工艺刀等等市场相似,都有很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火花易燃易爆,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政府管控严格,只有办理营业执照的商铺才能销售。而在双江县,有营业执照的火花经营者,仅有俸学明一人。

按照政府对“非遗”传承人的规定,传承人每年要培养二到五个徒弟。俸学明说,他收徒是来者不拒,但是,拜师的人很少。即使是学会了技术,传承人没有营业执照,也无法生产和销售火花。市场的限制,让传承遇到了极大的阻碍。

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傣族火花的生存困境

火花传统技艺在产业化道路上遇到的困境,反映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业被卷入商业竞争后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这也是我们在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时需要思考的难题——显然不能仅仅依靠“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今日君认为,对于这类传统技艺的保护,应该针对其本身特点制定科学的规划,落实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只有提供更多的“呵护”,才能为传承添加“动力”。

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傣族火花的生存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