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每個老人,都該有個孫輩!|成音的退休生活(九)

2014年外孫女的出生讓我一夜之間晉級為姥姥,看著粉嫩粉嫩、肉嘟嘟的小寶寶,確實內心充滿喜悅和疼愛。外孫女的大名還沒落實,小名兒“麵條”便順口地就叫起來。

我問女兒:“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女兒樂了:“沒有為什麼?一定要找出理由也簡單,就因為我們倆都喜歡吃麵條唄,就叫了。”

時間長了,叫順了叫慣了越發覺得“麵條”這個乳名親切上口。不知您注意沒有,這幾年,把孩子乳名叫成食品的挺多的。

那天我帶麵條在遊樂場玩,一個小小子兒,和麵條玩的挺好,人家奶奶一張口叫孫子,我一聽就樂了,那個小小子兒的乳名叫“肉丁兒”,還有叫“甜餅”的,“蛋黃”的,“橘子”的,聽著好可愛。

既然小外孫女叫了“麵條”,我就稱女兒女婿為面媽和麵爸,如此推理,我就成了“面姥姥”了,挺逗的吧!

麵條從出生的那天起,我們兩口子就全力幫助,真應了那句話“女兒生,姥姥養,爺爺奶奶來觀賞”,別說這還真是目前社會現象的一個真實寫照,我們當媽的之所以承擔起照顧女兒、外孫女的,還不都是為了女兒。

為什麼每個老人,都該有個孫輩!|成音的退休生活(九)

永遠記著當年採訪民政部一位老局長時,他問我的一句話“你說為什麼我對孫子就那麼疼愛,我對自己的兒子都沒有過”,我當時真的回答不出,因為沒有切身的感受。自從我當了姥姥,確實是加倍地喜歡小麵條。

記得女兒剛剛出生的時候,她的第一聲啼哭,她那一身小鮮肉讓我驚喜,更讓我難以相信,第一次做母親沒有思想準備,工作、生活也讓我沒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女兒,細細觀察她的成長,現在回想在女兒的成長中還是留下不少的遺憾。

現在,我們都已經年過半百,有充裕的時間回過頭來重新參與生命的成長,細細觀察著這個小生命每天細微的變化:會笑了,會和人呼應了,長小牙了,會走了,會叫媽媽了……

生命如此這般的成長,讓我內心常常湧動著一種感動。

為什麼每個老人,都該有個孫輩!|成音的退休生活(九)

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疼愛孫輩,也許是懂得了人生的短暫和不易,也許多少有些補償心理?

小麵條一點點長大,給我們帶來了無比的快樂和辛勞,對於我來說當重新參與一個新生命成長時,深深的感到時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絕不僅僅是生活上、物質上的,還有很多是觀念上的。

比如尿不溼的使用,一天就要用好幾個,我們真覺得有點奢侈,女兒拗不過我們,任由我們用事先準備好的豆包布或是舊的棉毛衫褲,只是扔下一句話“我可沒時間洗啊。”

為什麼每個老人,都該有個孫輩!|成音的退休生活(九)

屎啊尿啊,年輕時洗洗涮涮也沒有覺得怎樣,這會還真覺得費勁,也就洗了一回,就放棄了,乾脆,還是用尿不溼吧。我們的消費觀在現實面前悄然地改變著。

麵條一歲多,女兒開始訓練她使用勺子吃飯,我們覺得孩子太小,常常不自覺得要上前幫忙,女兒此時會制止我們“沒事,都有這個過程,慢慢就好了”。

每每吃飯,麵條吃得鋪天蓋地,女兒從來不急不惱,只是不斷地收拾著灑落在桌上地上的飯菜;剛剛會使用勺子女兒又開始教麵條使用筷子,小小的麵條杵著兩根筷子,天上地下地左右嘩啦,終於在1歲8個月時穩穩地使用筷子吃飯,記得我們每次全家外出吃飯,麵條使用筷子的熟練程度常常讓服務員和走位鄰桌的客人驚訝不已,一位奶奶指著自己的孫子說:

“你看看人家小妹妹那麼小都自己吃,還用筷子吃,你都四歲了,我還得餵飯!”

那時,沒有親眼所見難得相信麵條使用筷子的本領。

為什麼每個老人,都該有個孫輩!|成音的退休生活(九)

麵條是個特別愛觀察愛學習的孩子,對什麼事情都充滿了好奇,對她的所有好奇我們都不拒絕,都大膽地讓她嘗試,女兒總是說:

“讓她去做,我們的任務就是看著她,讓她別出危險;幫助她,讓她把事情做得更好”。

喜歡歸喜歡,疼愛歸疼愛。我們做老家的不能感情用事,在對待第三代的問題上不能錯位,更不能越位。

麵條2歲半的時候女兒帶著她走了,用我的話說“面媽帶著麵條找面爸去了”,一起生活了兩年半,她帶給我們的快樂至今讓我們津津樂道,雖然捨不得,但我知道孩子已經成家,女兒該有他們自己的生活。

他們要學會自己面對自己的生活,自己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懂得生活的不易,才會在辛苦瑣碎甚至艱難的生活中互幫互助、增進感情,懂得什麼是愛?什麼是付出?什麼是責任?

為什麼每個老人,都該有個孫輩!|成音的退休生活(九)

女兒曾經在我父母結婚七十週年的時候疑問“七十年婚姻,你們是怎麼做到的呀?”我說“這不難,你們自己去生活,自己去體驗,自己去構建你們自己的生活,你們的小家也可以幸福美滿,你們婚姻也可以長久。”

說句真心話,那天送走小麵條之後我們望著空蕩蕩的房間確實很失落、很寂寞、也很心疼,畢竟麵條從出生我們就一直在幫忙照顧,一把屎一把尿的不容易啊!

足足有一個星期我們老倆緩不過勁兒來,但最終我們走入正軌,重新開始自己的退休生活。

這幾年來,女兒獨自帶著小麵條很辛苦很不易,所有的事情要自己做,所有的問題要自己解決,他們已經適應並從辛苦中體驗到了快樂和幸福,麵條、面媽和麵爸一家三口生活的很幸福,我們則過著屬於自己的生活並全力以赴地照顧陪伴著九十三歲的老父親八十九歲的老母親。

我和女兒說:

“我們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方比一比,看誰家的小日子過得更好、更幸福、更快樂。”

轉眼麵條已經4歲了。

這次回來再次給家裡帶來了歡樂,麵條,會說的話多了,會做的事情多了,懂的事情也多了,學習的東西也多了,關鍵是她的到來為這個家庭平添許多的快樂。

麵條和太老爺遊戲、為太姥姥梳小辮、教二老說英語,這個小傢伙的純真稚嫩、活潑快樂,讓滿屋子歡聲笑語,讓病中的太姥姥似乎都好了很多。而她每次玩完回家時,都會和我們所有的老人親吻擁抱,這個舉動讓我們倍感溫馨滿足和感動。

為什麼每個老人,都該有個孫輩!|成音的退休生活(九)

麵條用她的生命活力和生命能量激勵和充盈著我們的生活。忽然想到物理上的一個用詞“能量互換”,是啊,生命能量的互換和相互影響,會讓彼此都能獲得不一樣的感受。

老人們的生活中不能沒有孩子,孩子們的生活中同樣需要老人;孩子們給生活注入了活力和歡樂,老人則讓孩子們感到更多的溫暖和慈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