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卡爾:人之所以偉大,在於認識自己的可悲

帕斯卡尔:人之所以伟大,在于认识自己的可悲

譯 | 何兆武

轉自 | 楚塵文化

帕斯卡尔:人之所以伟大,在于认识自己的可悲

帕斯卡爾是17世紀法國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文學家和哲學家。他在1623年6月19日出生於法國中部奧弗涅省克萊蒙市的一個屬於外省小貴族的家庭。他3歲喪母,從未上過學,從小就由父親在家親自教他。在某種意義上說,他是個自學成才者。

他天資聰穎,很早就在科學界嶄露頭角。在數學領域:他在16歲就寫出了《圓錐曲線論》的論文;而後又發明了投影幾何;在代數研究中,發現了二項式展開式的係數規律,即著名的“帕斯卡爾三角形”;為減輕父親稅務計算工作的勞累,搞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手搖計算機;後來又創立了概率論和積分學。在物理領域: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明自然界存在著真空,並著成《論液體平衡》(1654年),提出著名的帕斯卡爾定律,即“加在密閉流體任一部分的壓強,必然按照其原來的大小由流體向各個方向傳遞”;同年發表《論空氣重力》,確立了大氣壓力的基本規律。在文學和哲學方面:其傳世之作是《致外省人信札》和《思想錄》(縱觀帕斯卡爾的一生,可謂是一位天才人物。這不禁讓小編聯想到另一位天才人物——達·芬奇,詳細內容可點擊達芬奇逝世498週年查看)。

《思想錄》是帕斯卡爾哲學代表作,集中反映了帕斯卡爾的神學和哲學思想。繼承了理性主義的傳統,對於人性、人生、社會、哲學和宗教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作者在此書中以一種浪漫思維的方式來談問題,處處閃現思想的火花,更有許多提問和警句發人深省。

1662年帕斯卡逝世,終年39歲。後人為紀念帕斯卡,用他的名字來命名壓強的單位“帕斯卡”,簡稱“帕”。

人是會思想的蘆葦

[法] 帕斯卡爾

思想形成人的偉大。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

因而,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正是由於它而不是由於我們所無法填充的空間和時間我們才必須提高自己。因此,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能思想的葦草——我應該追求自己的尊嚴,絕不是求之於空間,而是求之於自己的思想的規定。我佔有多少土地都不會有用;由於空間,宇宙便囊括了我併吞沒了我,有如一個質點;由於思想,我卻囊括了宇宙。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獸;但不幸就在於想表現為天使的人卻表現為禽獸。

思想——人的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

因此,思想由於它的本性,就是一種可驚歎的、無與倫比的東西。它一定得具有出奇的缺點才能為人所蔑視;然而它又確實具有,所以再沒有比這更加荒唐可笑的事了。思想由於它的本性是何等地偉大啊!思想又由於它的缺點是何等地卑賤啊!

然而,這種思想又是什麼呢?它是何等地愚蠢啊!人的偉大之所以為偉大,就在於他認識自己可悲。一棵樹並不認識自己可悲。因此,認識(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認識我們之所以為可悲,卻是偉大的。

這一切的可悲其本身就證明了人的偉大。它是一位偉大君主的可悲是一個失了位的國王的可悲。我們沒有感覺就不會可悲;一棟破房子就不會可悲。只有人才會可悲。

人的偉大——我們對於人的靈魂具有一種如此偉大的觀念,以致我們不能忍受它受人蔑視,或不受別的靈魂尊敬;而人的全部的幸福就在於這種尊敬。

人的偉大——人的偉大是那樣地顯而易見,甚至於從他的可悲裡也可以得出這一點來。因為在動物是天性的東西,我們於人則稱之為可悲;由此我們便可以認識到,人的天性現在既然有似於動物的天性,那末他就是從一種為他自己一度所固有的更美好的天性裡面墮落下來的。

因為,若不是一個被廢黜的國王,有誰會由於自己不是國王就覺得自己不幸呢?人們會覺得保羅·哀米利烏斯不再任執政官就不幸了嗎?正相反,所有的人都覺得他已經擔任過了執政官乃是幸福的,因為他的情況就是不得永遠擔任執政官。然而人們覺得柏修斯不再作國王卻是如此之不幸,——因為他的情況就是永遠要作國王,——以致人們對於他居然能活下去感到驚異。誰會由於自己只有一張嘴而覺得自己不幸呢?誰又會由於自己只有一隻眼睛而不覺得自己不幸呢?我們也許從不曾聽說過由於沒有三隻眼睛便感到難過的,可是若連一隻眼睛都沒有,那就怎麼也無法慰藉了。

對立性。在已經證明了人的卑賤和偉大之後——現在就讓人尊重自己的價值吧。讓他熱愛自己吧,因為在他身上有一種足以美好的天性;可是讓他不要因此也愛自己身上的卑賤吧。讓他鄙視自己吧,因為這種能力是空虛的;可是讓他不要因此也鄙視這種天賦的能力。讓他恨自己吧,讓他愛自己吧:他的身上有著認識真理和可以幸福的能力;然而他卻根本沒有獲得真理,無論是永恆的真理,還是滿意的真理。

因此,我要引人竭力尋找真理並準備擺脫感情而追隨真理(只要他能發現真理),既然他知道自己的知識是徹底地為感情所矇蔽;我要讓他恨自身中的慾念,——慾念本身就限定了他,——以便慾念不至於使他盲目做出自己的選擇,並且在他做出選擇之後不至於妨礙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