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線人以身許國鑄就《那些年,我們正年輕》

暑期檔有宮鬥,有玄幻,也有一部講述共和國往事的劇正在熱播。

《那些年,我們正年輕》以“兩彈一星”的研製為背景,講述了我國第一代火箭人的青春故事。這部劇正在北京衛視和騰訊視頻播出,韓曉軍執導,鐵佛擔任總製作人。

大三線人以身許國鑄就《那些年,我們正年輕》

有些文藝作品,在虛擬腦洞裡馳騁故事,打怪升級,過癮解氣,讓觀眾獲得一種代償性的滿足。還有些文藝作品,在真實歷史的縫隙裡做文章,還原細節,探究心境,把一種逝去的風景和情懷搬演於熒屏之上。

《那些年,我們正年輕》屬於後一種。該劇開播以來,穩居衛視收視排行榜前三,引起過來人的共鳴,也引起了年輕人的熱議。為了解更多臺前幕後故事,我們採訪了總製作人鐵佛。

大三線人以身許國鑄就《那些年,我們正年輕》

總製作人鐵佛

為大三線人立傳

所謂三線建設,是中國一次大規模的重型工業和國防科研遷移過程。諸多科研成果和工業成就,在遠離沿海發達地區的偏遠山區裡產生。新中國工業化的過程中,三線建設功不可沒。

鐵佛是四川人,三線建設和兩彈一星的研發,是他們那個年代耳濡目染的經歷,大家時刻關注它的進展。而他與他們的幾次偶然的交集,也留下了一生難以磨滅的印象。鐵佛說,為寫這部劇,他們查閱了近一百萬字的資料。

大三線人以身許國鑄就《那些年,我們正年輕》

最初讀到劇本的原稿,男一號張利軍能力超強,因大院子弟的吊兒郎當始終不得提職升幹,但他依然無怨無悔,領頭研製出了先進的火箭伺服系統。當這一科研成果獲得大獎時,獎盃只能放他的墳頭。女一號陸若文因出身不好,勉強嫁給技工梁玉強。倆人的生活習慣不一致,婚後的家庭生活自然不如人意。當丈夫為排除故障犧牲後,陸若文含淚替丈夫洗了人生最後一次澡……

鐵佛說:“故事很感人,我一直在想,這個題材怎麼跟今天的觀眾接軌。太低沉了,觀眾看得累。太專業了,觀眾看不懂。後來我們決定寫那個年代的情感故事,而以兩彈一星的故事做背景。”

初稿編劇有著相關的工作經歷,劇本里飽含對行業的真情實感。《情滿四合院》的編劇王之理擅長寫情感戲,還當過幾年的火箭兵,在火箭試射這一塊很內行,他把馬朝陽和張利軍“相愛相殺”的兄弟情寫得很有意思。有了情懷,有了筋骨,有了血肉,這部劇就具備了可看性。

大三線人以身許國鑄就《那些年,我們正年輕》

“兩彈一星”是數以萬計的科研、生產人員的一段引以為傲的經歷,如何讓這段歷史的印記更準確,創作者們通過查閱資料和走訪,選取了這條戰線上許多真實的人物為原型,如基地司令的原型就是張愛萍將軍和羅布泊基地司令員李覺的綜合體。劇中的喬部長就是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化身。喬部長劇中的臺詞絕大部分都是錢學森的原話。

大三線人以身許國鑄就《那些年,我們正年輕》

這樣的結合,既再現了歷史,又增強了這部劇的質感。

給往事加點熱血

然而,總製作人鐵佛仍然覺得缺點什麼。思來想去,尤其是在跟導演韓曉軍聊過之後,他想明白了:原型故事好,但調子有些低沉,還可以更熱血。

在鐵佛的想象中,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年代,那是獻了青春獻子孫的一代人,那是應該被人們記住並流傳下去的故事。於是,編劇出身的鐵佛親自執筆,對劇本進行了最後的加工和充實,形成了現在這版故事。

鐵佛說:“這部劇是順著拍的。我們在四川綿陽一處廢棄的廠區裡搭了車間和辦公室,還搭了醫院和宿舍,演員們從頭到尾演繹了一遍故事,心理情緒上完全貼合人物。我比較苦,拍攝期間一直改劇本,一直改到還有15天就停機才定稿。當然,劇本的大框架早就定了,我主要是提升整體的精神氣質。這一改就是兩個多月,連大年三十晚上都在弄劇本。”

大三線人以身許國鑄就《那些年,我們正年輕》

在這部劇裡,科研人員和工人對事業的熱愛,那是全情投入、毫不摻假的。個人訴求總是讓位於事業需要,個人命運總是被時代的紊流播弄。陸若文(蘇青)就是要在科研崗位上幹出一番事業來,在情感選擇上則一直糾結兩難。張利軍(楊爍)有著先於時代的種種奇思妙想,也有著屬於時代的“我是革命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服從。他們的愛情裡貫注著革命浪漫主義的情懷,他們的事業心裡糅合著戰天鬥地的樂觀精神。

大三線人以身許國鑄就《那些年,我們正年輕》

這部劇是三線並進:主人公之間錯綜複雜的情感線,兩彈一星的事業線,以及抓特務的一條線。故事一直講到了改革開放的初年,三線工廠在新的歷史時期中面臨著轉型求生的問題。歷史一個循環,“大三線”一代並沒有獲得特別光鮮的晚景。然而,他們的功勳和勞績已經寫進了歷史,並被文藝作品傳誦。

演員形神兼備

鐵佛說,這部劇裡涵蓋了當時各種出身和性格的人物。有軍隊大院子弟,有資本家小姐,有首長的後代,有農民和工人的兒子,等等。這是當時整個國家的青年的基本組成,有一定的代表性。

因為是年代戲,所以挑演員就講究“年代感”。楊爍一貫的熒屏形象和張利軍比較吻合,他本人也喜歡這個角色,在片酬上給了很大優惠,甚至還拿了一半片酬當投資。

大三線人以身許國鑄就《那些年,我們正年輕》

“馬朝陽的扮演者荊浩是我們選了一圈,一眼看到他就確定了。他往那兒一坐,一看就是個農民的兒子(笑);向晴的扮演者練束梅跟導演有過合作,她那種‘勁勁兒’的感覺挺適合向晴這個角色;陸若文的扮演者蘇青是最後定下來的,她現在因為《延禧攻略》紅了,觀眾反饋說,爾晴比較壞,若文比較作,兩個人物也算一脈相承。”

大三線人以身許國鑄就《那些年,我們正年輕》

司令員的扮演者高明,最初的接洽並不順利。不過高明看了劇本後,主動打電話過來,要演那個角色,春節演都可以,片酬只說按預算來就行。還有客串保衛部門幹部的於震,純粹是友情出演。可以說,那個年代的過來人和有英雄情結的人,很容易被這個故事打動,願意為這個故事做貢獻。

大三線人以身許國鑄就《那些年,我們正年輕》

大三線人以身許國鑄就《那些年,我們正年輕》

從演員的表演也能看出來,他們帶著對父輩致敬的心情,認認真真地完成了工作。

力求復原歷史場景

韓曉軍是知名導演,代表作品有《鏢門》、《大清鹽商》等,他是知名導演張黎的嫡傳弟子。韓曉軍擅長捕捉演員表演的精華,也擅長因地制宜保障進度。鐵佛和韓曉軍見面談了半個小時,雙方就決定合作了。因為他們都認為,那個年代的故事,不能沒有熱血感。

談到置景,鐵佛說拍攝得到綿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節省了很多場地成本。“我們在綿陽的榴彈炮廠置的景,因為那個榴彈炮廠停業了,廠區和生活區都空了。我們在兩個三千多平米的大車間裡,搭了五千多平米的內景,這戲裡面所有的內景,辦公室,繪圖室,各種各樣的家,包括北京的家,包括機場候機室,還有前沿觀察的掩體,都在那裡面搭出來的。”

大三線人以身許國鑄就《那些年,我們正年輕》

大三線人以身許國鑄就《那些年,我們正年輕》

主創團隊確實儘量還原了當時的情形,使得成片特別真實。尤其是那條通往研究機構的隧道,就是當年原裝的實景。隧道一出來,大三線的感覺就有了,彷彿真的回到了那個年代。

大三線人以身許國鑄就《那些年,我們正年輕》

電視劇裡,張利軍穿的常是一件皮夾克,陸若文的高領毛衣也很洋氣,跟普通工人和軍人不同。是不是有些“穿越”呢?鐵佛說,“我是四川人,我讀初中時,正好是大三線轟轟烈烈、紅紅火火建設的時候,廠裡的人都是從上海、哈爾濱、北京來的。他們穿的服裝,就是那種皮夾克,那種毛衣,是我們當地人見都沒見過的,十分洋氣!劇裡的著裝,就是真實的情形。”

只有認真到極致,才能做出良心劇。鐵佛聊起這個劇來,依然帶著那種激情。他說,這部劇就是一個成長的故事,講共和國的成長,以及那一代人的成長。正是那一代人的熱血與激情,澆灌出了《那些年,我們正年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