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山莊:每年組織戲曲、舞獅、旱船、高蹺、說書表演60餘場

沿209國道行至三門峽市盧氏縣瓦窯溝鄉耿家店村口時,一處風格獨特的建築格外引人注目:青磚灰瓦的仿古外形,牆上掛著的老舊農具,院落裡隨處可見的老磨盤……無不令人投以好奇的目光。這裡就是被三門峽市文廣新局命名為第五批市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的盧氏縣龍首山莊民俗文化服務有限公司。

民俗文化山莊:每年組織戲曲、舞獅、旱船、高蹺、說書表演60餘場

"我們是一家集民俗收藏展覽、民俗文化傳承、文學藝術交流、特色餐飲服務、鄉村旅遊開發等為一體的鄉村旅遊文化經營服務單位。"近日,在龍首山莊民俗文化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盧輝介紹說。該公司是在原龍首山莊飯店基礎上於2014年3月成立的,現擁有民俗博物館、文藝創作室、書畫展覽廳、鄉村食味坊、民宿客房、文化廣場等多個場所。

"瞧,這裡是各種老唱片機,那裡是不同年代的電話,還有以前用的各種茶缸、瓦缸……"走進龍首山莊,民俗博物館內6000餘件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文化用品等物品,立刻喚起很多人的鄉愁記憶。近年來,龍首山莊民俗博物館在非遺傳承、教育交流、民俗研究、科普示範、研學實踐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並於2011年被盧氏縣文廣新局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稱號,自開館以來,已累計接待來自各地的20多萬名遊客參觀遊覽。

民俗文化山莊:每年組織戲曲、舞獅、旱船、高蹺、說書表演60餘場

作為一家鄉村旅遊文化經營服務單位,龍首山莊在推動民俗演藝,傳承手工技藝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我們利用每年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和農閒時節,組織群眾廣泛參與演出和展示。"盧輝表示,開展這些活動既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提高了群眾文化素質,還推動了失傳已久的民俗、手工藝的傳承和發展。據統計,龍首山莊近年持續組織周邊群眾開展唱戲、鑼鼓、舞獅、竹馬、旱船、高蹺、說書等民俗表演60餘場次,組織剪紙、織布、紡線、繡花、草編、竹編、木工、扎花燈、鄉村美食等民間手工工藝展示50餘場次。"2017年元宵節,我們龍首山莊社火隊代表瓦窯溝鄉在全縣社火匯演中獲得三等獎。"盧輝這樣介紹。

民俗文化山莊:每年組織戲曲、舞獅、旱船、高蹺、說書表演60餘場

龍首山莊還致力於挖掘當地飲食文化,以留住味覺記憶。來到這裡的遊客,少不了要品嚐一下"十三花"宴席。這種宴席是盧氏西南山區婚喪嫁娶、宴待賓朋最高規格的特色宴席,由十三道各具特色的農家菜組成而得名,龍首山莊將其作為主打菜品進行經營,已經成為一塊招牌,受到各地遊客的喜愛。這種傳統特色宴席還於2015年入選三門峽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民俗文化山莊:每年組織戲曲、舞獅、旱船、高蹺、說書表演60餘場

民俗文化山莊:每年組織戲曲、舞獅、旱船、高蹺、說書表演60餘場

"去年10月至今,我們實施了新型文化休閒娛樂項目,融合了鄉村旅遊開發、休閒娛樂度假、民俗收藏展覽、民俗文化傳承、文學藝術交流、特色餐飲服務、精品民俗客棧等內容。"公司董事長盧雲生表示,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設計、建設、布展、文創,將沉睡的民俗物品活化在文化旅遊之中,增強了遊客的參與性和體驗感覺,接待能力較之前有了很大提升,激發了企業活力,帶動了當地群眾就業,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