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醫生開診所,這事靠不靠譜?

在職醫生開診所,這事靠不靠譜?

導讀:在職醫生開診所或者門診部,這事究竟靠不靠譜?今天筆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2017年4月1日,國家衛計委對於《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實施細則開始落地執行,其中刪除了第十二第一款第三項“醫療機構在職、因病退職或者停薪留職的醫務人員不得申請設置醫療機構 ”的內容。這意味著政府層面放寬了申辦醫療機構條件,在職醫務人員可辦醫。

今年6月20日,國家衛健委又發佈《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醫療機構、醫師審批工作的通知》,再次降低社會辦醫門檻,取消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設置環節,直接將審批與執業登記環節合併。

對於在職的醫生來說,前者認可了辦醫的身份,後者簡化了的複雜申辦程序。似乎公立醫院醫生可進行自由開業的這一天終於到來。

8月初,一則《公立醫院在職醫生兼職開設診所第一人》的文章刷爆了筆者的朋友圈,40多歲的北大深圳醫院整形外科副主任醫師李天石,於2018年2月個人投資七百多萬元,開設了一家深圳建安醫療美容門診部。在職醫生開診所或者門診部,這事究竟靠不靠譜?今天筆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診所和門診部其實在英語裡統一翻譯為“CLINIC”,世界大名鼎鼎的梅奧都還稱之為Mayo Clinic。具體的兩者區別,主要集中於科目的開展、最低面積要求、人員配備、基本設備配備4個方面,具體可參考1994年國家出臺的《醫療機構設置標準》,此標準在2017年進行了少量修訂,建議參考新版(雖然改得內容少的可憐)。

因為都是小規模醫療機構,且都不是醫院,因此無論在職醫生開診所也好,開門診部也罷,在筆者看來都是一樣的性質。近2年,尤其近1年來,大健康行業的投資人蠢蠢欲動+醫療消費升級的新概念,不少中青年醫生都開始思考是不是可以趁著年輕,在體制外搞點小事業(例如兼職開個小診所)之類的事。但就筆者這幾年的從業經驗來說,這事我奉勸各位還是扼殺在萌芽中吧。在職醫生開診所,這事不太靠譜。

不是我不信任醫生的能力,而是看似簡單的診所or門診部,會把一個醫生大量的時間耗費在日無鉅細的行政管理、有關部門的公關、經營相關非醫療的運營細節等等事情上。這些是需要小型團隊才可能做好的事情,而似乎如果再去招募一個小型團隊在成本控制上又和初期自己開診所自給自足相悖。不相信?咱先看看幾個開診所(門診部)路上的幾個小門檻再說吧。

醫療機構設計

選址環節是設計前必做的功課,選址的反向名單掌握好,根據自己的預算選擇好的LOCATION基本還不是很複雜的一個環節。在選址完畢後的“新家”,總是從平面設計開始。醫療機構的設計是一門藝術,縱觀世界上所有出彩的醫療機構,設計總能給它們錦上添花。作為醫療機構,需要考慮到的設計除了平面和功能佈局符合患者動向,還需要考慮如下幾個方面:

1、感控條線:包括醫療廢水處理管道的排放(汙染區、半汙染區、潔淨區);醫療廢物的收集和外送流向(涉及到醫廢點房間的設置);洗消室的佈局和位置;健康人和患病人的不同通道(比如兒科必須有)等等。如設置醫美門診部,擁有手術室的話更是要好好考慮消毒供應室的流向問題。這些你不請專業人員把關可能浪費的不止是時間,還有房租。

2、各種管道線路和點位:不侷限於上下水、機電、弱電系統。這些你不可能自己做,一定是要找專業人士來幫忙的,但是當中又離不開最終使用者的參與。請問在職醫生有那麼大把的時間去工地現場或者和供應商談??

3、消防:設計的平面佈局必須符合消防,而有時滿足消防和滿足醫療監督機構的訴求又是矛盾的。筆者曾遇到一扇門在醫療條線應該具備,而在消防環節認為不應該開的情況。

醫療機構審批

在設計環節進行差不多時候,就需要開始走醫療機構審批的環節了。國家雖然最新政策是直接將審批與執業登記環節合併,取消設置環節。但其實,作為內心角度來說,我個人認為還是設置環節可以減少投資的風險。

設想,如果沒有設置環節政府監管部門的圖紙和相關其他資質審核,那真的到裝修好後萬一哪裡不符合豈不是要拆了重來?所以,筆者認為,不能只看政策表面,有時雖然耗點時間,但其實總體來說還是節約成本的。

但是,你知不知道走完整個審批環節,拿到最後那張醫療執業許可證以前你需要經歷:轄區衛生監督所、轄區工商局、環保局(如果還有輻射工程外加輻射安全內容)、消防局(以上排名不分先後),基本上這些部門跑完以後會讓醫生深刻認識到如何與政府部門溝通和打交道。政府部門又是核心資源,作為要開診所的醫生難道還讓人家去?顯然不可能。如果要自己去一個個打交道,那麼作為在職的醫生有這個空嗎?顯然也不可能。

醫療機構運營

這是一朝一夕都沒有辦法講完的。成功的醫療機構一定是以醫療為核心,輔以特色的服務(有興趣可閱開診所?你需要三駕馬車)當然,出來想開診所的醫生肯定都是有兩把刷子和自己存量客戶的,否則根本不會有這種想法。

基於目前市場,診所一定是定位多發病、常見病和以消費醫療為主要特色的。無外乎與兒科、口腔科、婦科、中醫科、醫療美容科這幾個科目為主打的。這和整個市場的接受和教育成程度有關,畢竟出來開了診所就要考慮到生存的問題。而且必定需要招兵買馬(最起碼護士和前臺)。

另外,畢竟是在職醫生開診所,不可能天天去,技術層面在不去的那幾天還是要找其他醫生通過多點執業的辦法去填補自己空缺的空白。或者是經過一段時間運營,發現患者量在下降,需要找多渠道合作等等這些都是運營相關的芝麻小事,都需要在職開診所的醫生操心,就算有三頭六臂我感覺也是忙不過來的。

臨床運營條線本來還要包括質量安全管控、處方點評、繼續教育培訓等等醫療相關的事務,統稱Medical Affairs。你覺得在職會忙的過來嗎?寫到這,想想這些事無鉅細的工程,筆者自己也開始顱內壓增高了。

綜上所述,在職醫生開診所,看起來很美好,但離開專業團隊的支撐是完全不可能的。對於醫生來說,如果有這樣一個夢想,不如多投些錢或者找2-3個醫生知己共同合夥,搭建個小團隊,來幫自己實現個人開業的願望(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想要完全輕資產做在職醫生開診所,我勸你還是死了這條心吧,還不如安心到筆者在奮力籌建ing的門診部來多點執業。

在職醫生開診所,這事靠不靠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