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雲之南,正在消失的土掌房

彩雲之南,正在消失的土掌房

元江縣因遠鎮哈浦村。2014年12月7日拍攝的照片,磚瓦房寥寥無幾。

彩雲之南,正在消失的土掌房

彩雲之南,是一個異彩紛呈的鄉土建築百花園,在悠悠歲月的演變中,各民族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璀璨的建築文化。土掌房是雲南的土生建築,與幹欄式住屋、木楞房、漢式建築構成雲南的“四大住屋體系”。

彩雲之南,正在消失的土掌房

窺一豹而知全貌。從元江因遠鎮哈梯村新房子越來越多的變化,就可知道土掌房正在消亡中。

彩雲之南,正在消失的土掌房

在雲南“四大住屋體系”中,土掌房、蘑菇房是最具特色的典型住屋形式。在哀牢山脈、紅河岸邊的崇山峻嶺中,彝族、哈尼族、傣族等各少數民族的土掌房與其繁衍生息的河流山川、土地森林、日月星辰、雲霧氣象渾然天成,構成了一道道地域特色濃郁的人文自然景觀。

彩雲之南,正在消失的土掌房

一個年輕人透過窗子打電話。傳統的哈尼族土掌房窗子少而且小。

彩雲之南,正在消失的土掌房

土掌房主要分佈在玉溪市元江境內的窪垤、龍潭及因遠的浦貴、都貴、哈浦,澧江街道的者嘎以及紅河境內的罕龍、中衝等傣族村寨。隨著拍攝活動的深入,我注意到彝族、哈尼族、傣族住屋雖然外部都是土掌房頂,但是內部結構卻各有不同,仔細比較,真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善善相生。

彩雲之南,正在消失的土掌房

彝族村寨丕且莫舊址。丕且莫是新平縣揚武鎮的一個大寨子,有3個村民小組135戶人家。2012年,市、縣、鎮各級政府投資4817萬元實現了整村搬遷。

彩雲之南,正在消失的土掌房

土掌房是哈尼族、彝族、傣族等族群的住屋,而蘑菇房是哈尼族獨有。蘑菇房主要分佈在紅河南岸元陽、綠春、金平的哈尼族聚居區,土掌房在玉溪主要散落在峨山、新平、元江境內哈尼族、彝族、傣族等少數民族居住區。彝家土掌房空間佈局相對統一,功能模式一致,構建施工嚴謹:三間兩耳,石板天井有院落,正房中規中矩,大進深、木柱木板壁、一堂兩廂兩層樓古樸厚重。而因遠哈浦、浦貴一帶梭比支系的哈尼族土掌房,比起窪垤、龍潭彝族的土掌房就隨性隨意多了,寨子一樣順乎自然,依山而建,順勢而築。除土掌房內部結構均為一樓一底外,其他設施佈局、功能用途、物件擺設就隨心所欲、大不相同了,沒有章法,也沒有彝家人的嚴謹規範。

彩雲之南,正在消失的土掌房

哈尼族的土掌房一般是兩層,承上啟下的獨木梯子承載著年輪的悠遠、歲月的更替,見證了主人的勤勞、日子的厚重。

彩雲之南,正在消失的土掌房

陶正興老人是紅河縣勐龍鄉壩罕村農民,他家的土掌房有三層,上樓的樓梯是木板樓梯。

彩雲之南,正在消失的土掌房

傣族逐水而居,生活在氣候炎熱的乾熱河谷地帶,寨子地勢相對較平,單戶人家住屋佔地面積普遍較大,不像彝族住屋一樣有三間兩耳、一正兩廂的結構。內部佈局鬆散隨性,通風光亮度較好。有的人家把老人或小孩的床鋪擺在樓上寬敞處,沒有裝飾、沒有遮攔,木板床上鋪一床涼蓆就隨遇而安了,真有點“何必金屋玉堂方稱傑構,就此簡房寒舍便是安居”的精神境界。夏日的夜晚,床上的孩子裹著熱風枕著樹影,數著星星看著月亮,聽著大人的鼾聲進入了夢鄉。

彩雲之南,正在消失的土掌房

房子的男主人叫陶正興,傣族,65歲。他說老房子已經有100多年了,生活過五代人。“美麗家園建設”整村搬遷已經建蓋了鋼筋水泥房,但他住不慣。

彩雲之南,正在消失的土掌房

昆明理工大學建築系教授蔣高宸先生說:“‘所謂蘑菇房’乃是土掌房體系中的一個分類。它與全是平頂房的土掌房的區別在於:在土掌房主體空間之上覆蓋了一個四面坡的草屋頂,狀如蘑菇,因而得名。”也就是說,土掌房和蘑菇房是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的“兄弟姐妹”,只是土掌房適應降雨少氣候乾燥地區,蘑菇房適應雨量大氣候潮溼地區。把元江與金平作比較,元江年均降雨量為804.3毫米,金平年均降雨量為2300多毫米。元江適合土掌房,金平適合蘑菇房。蘑菇房建築尺寸一般長8米多至10米,寬6米多至8米,牆高4米多至5米,有條件的人家也蓋三間兩耳,有天井院落。牆體以泥土為料,修建時用夾板固定,填土夯實逐層加高後而成,直角牆廓、光滑牆面,長方形空間上是四面斜坡的草屋頂,主要構件材料是木叉架子、大竹橫樑、小竹椽子和稻草、茅草或兩者混合。內部結構家家戶戶皆為兩樓一底的大構建,底層分隔兩間,左邊較小的一間是男女主人臥室,右邊大間為正堂屋,是用木板鋪就離地面半米高的炕臺,靠牆擺放一張床,俗稱火鋪,只有家中最長者和小孩方能享用。火鋪枕頭方向是神聖的哈尼火塘,除了平時燒水、煮飯、取暖用途,更是一種文化,是哈尼族的精神家園。

彩雲之南,正在消失的土掌房

土掌房房頂有多種功能和用途,除了防雨遮陽外,還可作曬場以及鄰里休息交流、小孩玩耍的場所。

彩雲之南,正在消失的土掌房

哈尼族蘑菇房房頂的演變開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大概十年的時間,四面斜坡的茅草房頂就被兩面斜坡的石棉瓦房替代了。這一次的演變只是外在表面的,對哈尼族住屋的內部構架、功能佈局沒有絲毫改變。嚴格意義上講,“蘑菇房消失了”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彩雲之南,正在消失的土掌房

拆舊建新,一間土掌房拆了,又多了一間磚混結構的新房。

彩雲之南,正在消失的土掌房

哀牢山上的土掌房,哈尼族、彝族、傣族世世代代傳下來的傳統住屋,凝聚著先人們豐富的智慧和創造力,是哀牢山地區一定歷史時期社會形態、生產力水平、經濟技術、文化觀念、審美情趣、生活習俗的反映。土掌房所使用的一切材料都是天然的,有的以石為基腳,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有的把樓楞架在牆上,樓楞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然後再鋪一層土,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擔上墊木,鋪上茅草或山草,草上覆蓋稀泥,再放細土捶實而成。土掌房的房頂一物多用,主要功能除了防水外,還可作為曬場及大人聊天交流、小孩玩耍甚至請客擺飯的場所。土掌房“土”得渾然天成,“土”得質樸無華,“土”得親近沒有距離,“土”得人情不變鄉愁濃郁。

彩雲之南,正在消失的土掌房

元江縣窪垤鄉埡口彝族村35戶人家長期受地質災害和缺水的影響,2007年整村進行了易地搬遷。

彩雲之南,正在消失的土掌房

歷史向前推演,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物質形式的土掌房消亡是歷史的必然。這種消亡早已經開始,只是當下更快更明顯,包括土掌房、蘑菇房在內的各種傳統住屋正在消亡。

彩雲之南,正在消失的土掌房

土掌房消亡的方式有三種:一是拆舊建新;二是年代久遠,沒有人居住,自然消亡;三是地質災害,集體搬遷。@行攝玉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