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滎陽地處中原,東臨千里沃野,西扼虎牢雄關。西南部群山交鋯,溝壑縱橫,北有黃河天塹,並有廣武山橫亙其間,進可攻,退可守,是保衛鄭州的天然屏障。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縣境中、東部為平原,地面平坦,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糧、棉,油主要產區,軍需馬秣,就地可取。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賈峪、崔廟、廟子等淺山區,佔全縣總面積l/4以上山上有零星洞穴,大洞穴深不可測,高2 5米,寬15米,頂厚約50米。此大小巖洞,可藏軍、儲糧,系兵事進擊、退守堡壘。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廣武山、漢王城、霸王城、虎牢關與南部山區皇姑寨、青龍寨、桃花嶺、石頭寨、青樹嶺、龍臺等均勢高形險,是滎陽的門戶和支撐點,一遇戰事,易守難攻。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滎陽東至連雲港,為千里平原,無險可守;西連群山,或斷或續,綿延交錯,乃西部西南部首要屏障。廣武山又為黃河天然藩篙,可抵禦東方、北方之敵。滎陽堪為中國西部東方大門。數千年來,滎陽為兵家必爭之地。歷代帝王多曾在此駐守重兵,併發生大小戰爭百多次。晉、楚“郝之戰”,楚、漢“滎陽之戰’,李世民和竇建德“武牢之戰”,影響深遠。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清末,鄭州闢為商埠,又為隴海、京漢兩鐵路交匯點,且北扼黃河鐵橋,東西南北交通鎖鑰,鄭州之軍事地位,益見顯著。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滎陽地處鄭州西鄰,每有兵事,滎陽自然成為拱衛鄭州之要地。所以,民國時期發生的“胡憨之戰”、4中日之戰”,戰場均涉及榮陽。

滎陽的軍事要地

滎陽縣歷史上修築有很多城壘.工事,古有史書記載,今有遺蹟可察。

一、古代軍事設施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軍壘唐李世民和竇建德的“武牢之戰’,曾在柏朵,段坊、大村、留村一帶修築許多寨堡,牛口峪有竇建德的板渚宮,廣武山上有李世民的秦王寨.今秦王寨尚存,其他均圮為土墟, 城堡二十里鋪的京襄城,汜水的虎牢關、呂布城,張飛寨,廣武的漢王城、霸王城,城關的索城等,以上軍寨城堡均有殘址可稽。特別是縣南浮戲山頭,還存有宋、元、明、清各代寨堡30餘座。

二、民國時期軍事設施

工事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部隊和日本侵略軍,在滎陽境內修築不少工事。碉堡始是磚石結構,後在黃河南岸廣武山一線修建碉堡51座,全是鋼筋混凝土結構。還挖有很多縱橫交錯的戰壕和交通溝。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城牆民國26年(1937)冬,國民黨軍隊撤退時,消除了很多可能資助日軍的軍事設施,拆毀了大部分寨牆。次年,又發動民眾大挖防空洞、防空井,規定一家一洞或數洞。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日本侵略軍佔領滎陽後,於民國33年10月,為加強侵略和據守,在滎陽城、廣武城都加築了一道土城牆,建國後平毀。

三、關隘、城壘、山蛉

虎牢關又名武牢關、成皋關、崤關、旋門關,汜水關,位於汜水鎮西—公里大伾山東端,是歷史上聞名的古戰場。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今日虎牢,地處隴海要衝,北靠黃河,南面和西面是連綿不斷的丘陵地帶,可以有效地控制隴海鐵路和黃河,迸可攻、退可守,仍不失其重要軍事價值。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廣武山、漢王城、霸王城廣武山位於黃河南岸,西起汜水,東至黃河鐵橋,綿亙32公里,為黃河南面天然屏障。山北坡度陡峻,不易攀登;南坡有很多南北縱溝。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在此設炮兵陣地,可以控制東西百餘里黃河防務。漢王城、霸王城位於廣武山上,北瀕黃河,南臨平原,東西連山。現二城北部已淪於黃河,但可居高臨下,有效地控制黃河鐵橋。可為重要的防禦點之一。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萬山、三山、五雲山萬山、三山峙於滎密公路兩側,鄭潼公路蜿蜒於兩山腳下。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萬山海拔497.1米,高差約200米;三山海拔521.8米,高差約220米,兩山地形西陡東緩,表層為岩石,僅有少量黃土,生長著少量的松枯和刺槐,可阻攔機械化部隊迸擊,有效地掩護沿公路行動。兩山和眾多小高地相連,面積大,可作長期堅守之地。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五雲山位於縣西南12公里處劉河鄉北境,處於滎.鞏交界處,海拔589.4米,高差約260米。西南睫,東北緩,表層為岩石。是滎陽西南部的制高焦,可以有效地控制汜河和米河谷地,對鉗制鄭潼公路也有一定作用。由於坡度大,可阻止機械化部隊行動。

若遇大規模的戰爭,在萬山、三山、五雲山一帶設一炮兵陣地,可有效地控制黃河鐵橋和要地鄭州。只是此三山均為孤山突起,有被敵包圍之虞。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滎密交界諸山蛉滎陽南境與密縣接壤,為群山相連的廣闊山區,其中較突出而險要的山嶺有:馬頭寨、桃花嶺、饅頭山,青龍寨、青樹嶺.臥龍臺、八峰寨、皇姑寨、塔山、焦山等。此地帶山嶺相連,道路狹窄。特別是青龍寨、臥龍臺、饅頭山形勢更為險要。此點,堪為拒敵要地。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滎陽交通四通八達,不論山區、平原,均有公路可通,晴雨無阻,輸送兵員、物資皆有有利條件。

滎陽的古代軍事活動

一、晉楚郄之戰

魯宣公十二年(前597)春,晉楚爭霸,楚莊王舉兵北上,包圍鄭國。六月,晉派苟林父率兵救鄭,進駐在敖、部山之間(今滎陽廣武山)。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晉軍眾將,主戰主和意見不一。楚國軍隊由楚令尹孫叔敖指揮,先發制人,沖人晉軍。苟林父急令退軍,中軍、下軍一齊敗下陣來,搶渡黃河退走。楚國得勝。

二、楚漢滎陽之戰

漢高祖二年(前205),漢王劉邦攻人彭城(今徐州),項羽大敗漢軍。漢軍向西退至滎陽,收集散卒,士氣復振,在京(今京水河)索(今索河)間大敗楚軍。與項羽相持年餘。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高祖三年,項羽在滎陽將漢壬包圍。紀信詐降,漢王逃出滎陽。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至南陽,與九江王英布聯合。項羽東進與彭越作戰,漢王擁軍北上,佔據成皋。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高祖四年,項羽擊敗彭越後,又兵圍成皋。漢王和夏侯嬰出成皋玉門,北渡黃河,到張耳、韓信軍營,項羽東撤時留曹咎守成皋。漢軍大敗楚軍,曹咎、塞王欣自殺。漢王始得渡汜河,駐西廣武城。項羽也回師成皋,軍駐東廣武城,與劉邦膈澗對峙。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九月,楚漢皆糧缺兵疲,項羽、漢王訂立和約,劃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項羽歸還漢王父母妻子,引兵東歸。此乃“楚漢相爭,鴻溝為界”之說。

三、宋魏虎牢之戰

宋武帝永初三年(422)五月,劉裕疾逝,魏主拓拔嗣舉兵南犯,命奚斤等率步騎2萬渡黃河。宋司州刺史毛德祖戍虎牢(司州治所)。毛德祖與奚斤在虎牢展開激戰。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宋少帝景平元年(423)三月,魏主又自鄴派來援軍,虎牢陷入重圍,糧水殆絕.毛德祖誓死守城,撫慰兵卒,激勵將士,晝夜奮戰,並秘密從城內向外掘地道6條,掩襲魏軍後路,魏兵惶恐,散而復聚,攻城更急。三月底,魏主叉派伊樓援助奚斤攻虎牢,毛德祖悉力抗拒,殺魏兵多人,魏攻城不克。四月,魏明帝親赴虎牢督戰,並斷絕宋兵汲水,宋兵仍守城不懈。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閏四月,叔孫建又從滑臺前來增援,連日血戰,魏兵攻破虎牢外城。毛德祖又督兵增築城牆3重,魏兵又攻破2重,德祖唯保最內1重,仍奮戰不息,肉搏爭奪。虎牢被圍200多天,無日不戰,勁兵勇將戰死殆盡,而魏兵不斷增多,但德祖一向愛護士兵,皆感其恩德,終無離心,晝夜不眠,加之缺水,眼發癢,手搔之化膿,仍無怨言。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魏兵復挖地道.洩虎牢城中井水,城中人馬渴乏,皮乾肉燥,即被創傷,亦少出血,叉加以飢疫,宋兵死傷甚眾。魏兵終於破城。將士扶德祖出走,德祖日:“吾誓與此城俱斃,義不使城亡而身存也。”魏主知德祖忠勇,令兵士“得德祖者,必生擒之”。魏將豆代田執德祖以獻魏明帝。城中宋將士均不降而死。

四、王陽兒、魯爽兩戰大索城

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興師北伐,粱坦出兵上蔡,長社(今長葛)向滎陽進攻,命幢主王陽兒、張略進佔索亭(滎陽城南),魏豫州剌史拓跋僕蘭從大素城(今滎陽城北)率步騎2000人迎戰。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宋軍奮勇殺敵,王陽幾挺身突人魏陣,左右衝殺,所向披摩。王陽兒身受數傷,流血及肘,凝結成塊,矛杆也被折斷。陽兒大怒,扔去頭盔,甩掉鎧甲,嗔目直撞,殺人魏營,宋軍隨後一齊沖人魏陣,要時間,喊聲大震,箭矢如雨。正當此時,民眾鄭德玄率眾接應陽兒。魏兵腹背受敵,手足無措,抱頭鼠竄,跳人索河死者甚眾。僕蘭退回虎牢,陽兒進佔大索城。梁坦增兵包圍虎牢。魏兵怕熱,不敢交戰,退至陰山躲避。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元嘉二十九年三月,文帝又出兵北伐,派魯爽率甲士4萬進攻許州,洛陽。九月,魯爽自長社、梅山至大索,魏豫州刺史拓跋僕蘭自虎牢東進,與魯爽在大索相遇,宋軍捨命拼殺,魏軍大敗,僕蘭退回虎牢。魯爽進圍虎牢,攻城數次不下。後來,魯爽聽說另一路宋兵張永等敗退,才和柳元景撤兵南還。

五、元頹滎陽擒楊昱

梁武帝大通=年(528),魏皇族北海王元顳看到爾朱榮飛揚跋扈,有篡位野心,就逃奔粱國。梁武帝封元顥為魏王,派陳慶之率兵送他回國奪取王位。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翌年,元顧在睢陽稱帝,封腖慶之為衛將軍,領兵西征。魏派大都督楊昱將兵7萬戍守滎陽,陳慶之自梁進攻滎陽,圍攻數次,攻城不下。聽說魏又派天穆來援助楊昱,陳慶之對眾將士說:“哉軍才7000人,魏國援軍一到約有30萬眾,眾寡懸殊甚遠,我若戰敗,必死無疑。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今日之事,唯有以必死之心,拼命殺敵,在援軍到來之前,攻下滎陽,才可以得生。大家不要猶豫,不然,就是自取滅亡。”大家聽後,鬥志昂揚,士氣振奮。陳慶之擊鼓攻城,眾將士爭先恐後,攀上城牆。楊昱仗自己人多,且援軍將到,不作準備,只和弟兄們到城上觀陣。腖慶之將士十分梟勇,魏軍一見喪膽,不敢應戰。陳慶之攻破榮陽城,在城上活捉楊昱兄弟等將領。元顥人城後,責備楊昱不聽勸投降。楊昱說:“我戰敗了,殺死我無話可說,憂慮的是你擾害百姓。”眾將士皆請殺楊昱,元顥說:“楊昱是忠臣,不應殺害,其他人任卿等處置。”於是,斬殺楊昱部下將帥37人。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天穆援軍包圍滎陽,陳慶之又殺退魏軍,乘勝進兵虎牢。爾朱世隆、王羆等將兵1萬守虎牢,聽說滎陽城破,也棄城逃跑。陳慶之到虎牢後,捉住東中郎將辛篡,然後進兵洛陽。

六、隋與瓦崗軍大海寺之戰

隋大業十二年(616),翟讓聽從李密、徐世勤的計劃,攻破滎陽郡的金堤關(今滑縣)和其他幾個縣。隋煬帝派張須陀為榮陽通守,抵禦翟讓等。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李密分兵1 000多人埋伏在大海寺北邊的樹林裡,張須陀和翟讓一交兵,翟讓就退,張須陀向北追10數里。李密發伏兵從後面掩殺,包圍了須陀。須陀精疲力盡,最後戰死。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隋煬帝又派裴仁基為河南討捕大使,接替張須陀。不久,裴仁基投降瓦崗寨。

七、李世民、竇建德武牢之戰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秦王李世民率兵征討王世充,包圍洛陽。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武德四年三月,竇建德援助王世充。駐軍成皋之東廣武山,在板渚宮築營。

李世民聽說竇建德攻陷滎陽,欲助王世充,即親率驍勇3500人,於三月=十五日馳赴武牢,阻建德軍西進。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五月二日,建德全軍出動,從板渚到牛口峪擺開陣勢,北臨大河,西迫汜水,南連鵲山,連綿20裡,擊鼓前進。世民命王君廓領長槊隊200人應戰。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天將午時,建德的士卒飢餓疲倦,世民親率輕騎先進,大軍後繼,東渡汜河,直逼敵陣.率秦瓊等卷旗而人,所向披靡。奔至敵營後展開唐旗,建德將士覓唐軍已佔中營,潰亂奔逃,唐軍追殺30餘里,殺死3 000多人。建德中槊受傷,奔至牛日峪落馬。唐將白士讓、楊武威趕至,生擒之來見世民。建德將士大部潰逃。

八、岳飛、金兀朮竹蘆渡之戰

南宋建炎二年(1128),金兀朮渡河南侵,在汜水南駐軍。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宋將宗澤命岳飛領精兵300迎擊兀朮,以保護在鞏縣的趙氏皇陵。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岳飛領兵至竹蘆援,將精兵埋伏在竹蘆渡山下,並令各人採柴草兩捆,綁成火把,至夜將火把一齊點燃,如千餘支燈火照耀軍陣。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金兵疑是南宋援兵大至,驚慌潰逃。岳飛得勝,回軍向宗澤交令,宗澤深感岳飛智勇,與其談用兵之道,岳飛說:“用兵之道在於機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宗澤即令岳飛為統制。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後人把岳飛敗金兵的地方名為嶽陣圖,在今汜水城南,兀朮駐地名為兀朮溝,後改作梧竹溝。

九、明軍鎮撫浮戲山諸山寨

浮戲山,橫跨滎、密、鞏、登各縣,層巒疊蟑,週數百里,嶙峋萬仞,高聳天表。宋朝常派兵駐此護衛皇陵。元滅金後,榮陽漢人反抗異族統治,紛紛舉兵反抗,因被元軍追剿,退守浮戲山諸山峰,修寨築堡,屯兵聚糧,據險固守。滎陽人曹諒、楚敬弟兄佔據百R川(亦稱百尺山),自稱寨主,與各寨聯絡,形成一支抗元地方武裝。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明洪武元年(1368),明徵虜大將車、右丞相徐達率軍到河陰(今廣武)後,得知浮戲山駐有眾多抗元武裝,即派員外郎高瑞前往撫諭。高瑞到浮戲山首見楚諒,說明利害,聯合滅元。四月十一日,百尺川寨主楚諒接受招撫,當即與雞籠寨等寨主協議,均表示願與徐達聯合,佛力滅元。明軍得到地方武裝的援助,決定長驅西進,奪取虎牢關,西進洛陽、潼關。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五月十二日,徐達回師洛陽,派指揮使唐英撫諭浮戲山諸寨,不意多數寨主又背叛明軍,徐達遂命參知政事傅友德統帥大軍,征討浮戲山諸山寨。十五日,指揮楚諒、唐英領兵攻打登、鞏界上的雞翎寨、天堂寨,寨主戰敗被擒。指揮任亮領兵攻打霧豹寨,寨主潰逃。傅友德率軍攻下凌霄寨。黑山寨主聞風棄寨逃走。傅友德率軍攻打仙人寨。二十六日,任亮又攻克王山寨,乘勝又攻下黑山寨,活捉元守將左丞張恆等16人。六月十日,曹諒領兵攻取青山寨。至此,浮戲山諸寨全部平定。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朱元璋接到捷報,即命徐達率師北征。徐達遂和常遇春等將軍,在河陰會師,與諸將會議,水陸並進,北征元都。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百尺川寨主楚諒降明後,隨軍北征。在攻破大都(北京)推翻元朝的戰爭中,蜃立戰功,被封為大同總兵。

十、明末滎陽大會

明崇禎八年(1635),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湧,明朝江山搖搖欲墜。崇楨命洪承疇以兵部尚書職銜總督5省兵馬,指揮諸鎮撫,臺力進攻義軍,並調關、寧、津各路邊兵協剿。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以闖王高迎祥為首的起義軍,為了打破明軍圍剿,召集各路起義軍領袖在陽開會,商討對策。參加集會的有闖王高迎祥、闖將李自成、八大王張獻忠、老回回馬守應、曹操羅汝才.千里眼賀一龍、左金王賀錦、射塌天李萬慶、混十萬許可變,過天星惠登相、橫天王、順天王、九條龍,改世王等13家72蕾。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會上主張不一,有的對官軍圍攻心懷畏懼,有的主張抗擊,意見紛歧,久而未決。對此,李白成提出分兵定向的作戰計劃,並鼓勵大家說:“匹夫尚且奮臂,況我們還有10萬之眾呢!官兵沒什麼了不起。我們應分兵定向,各自努力,勝敗聽之於天。”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大家同意李自成意見,乃飲酒發誓,統一部署,聯合行動,分路迎擊。決定以賀錦、賀一龍為一路,阻擊川廣之兵;混十萬、橫天王為一路,西拒陝西官兵,後又添李萬慶、順天王為接應;羅汝才、惠登相為一路,分屯榮陽、汜水一帶,阻擊汴、歸、雒、汝之敵;高迎祥、張獻忠和李自成率精銳東征,老回回、九條龍為一路,往來策應。還決定在戰爭中獲得物資,歸諸路公有。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此次會議後,農民軍一反過去各自為政、孤立行動和避實搗虛的戰術,逐步走向攻堅階段。李自成原為高迎祥部將,此次會議後,乃與迎祥、獻忠等相與比肩。故為中國農民運動的一大進步,且為李自成最後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奠定基礎。

十一、太平軍汜水口渡河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清咸豐三年(1853)五月,太平天國派林風翔、李開芳等率軍北伐,十六日佔中牟,卜七日下鄭州,十八日佔滎陽,十九日到汜水,二十日到鞏縣。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清廷大驚,急命河北鎮標左營遊擊穆奇賢率兵,自滎澤口移防汜水口,阻止太乎軍北進。太平軍在西進途中,到處受到群眾歡迎,並得到人民報告,得知鞏縣洛河有許多煤船停泊,所以到汜,鞏後,就搜覓船隻渡河。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五月二十二日,開始在汜水口渡河,但因人數眾多,直到二十八日尚未渡完。前段渡河較為順利。自二十五日起因有清軍託明阿和穆奇賢攻擾炮轟,秩序稍亂,擺渡遲緩。最後,大隊過河北進。

滎陽戰史01之古代征戰

五月二十八日,未及渡河的太平軍數千人,退守汜水縣城。託明阿等叉圍攻汜水城,雙方進行了一次激烈的戰鬥。二十九日,太平軍放棄汜水,折回鞏縣,再東南而走密縣。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