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個中年人回答:「重返25歲,你最想做什麼?

文:興證資產管理

前兩天逛論壇,看到一個帖子,很有意思:“35歲以上請回答,如果讓你回到25歲,那你如何過生活?”

本以為會看到諸如注重身體健康、少熬夜之類佛系的話語,卻沒想到提問收穫的344個回答幾乎都與錢相關,不是一夜暴富的夢想,就是勸人努力賺錢。

這些回答,讓提問的樓主疑惑了。

他繼續發問:“剛剛20歲的我很看不懂,回到青春,難道不應該彌補遺憾、改變人生的嗎?為什麼只在意錢嗎?”

我將幾百條回答又看了幾遍,不覺感慨,樓主到底年輕,這些回答哪裡是金錢至上,明明說出了關於金錢觀,最重要的三件事:

Part 01

你要過錢喜歡的人生

帖子中收穫回覆最多的回答來自網友@周忠雲:

“25歲2007年,那時候我在股市大幹了一場,賺了不少錢,而且在暴跌來臨之前跑掉了。然而,那就是我的人生最巔峰了,現在我沒房沒車沒老婆沒孩子,還有一堆外債。如果能回去,我想給自己說一句,小子,你別有點錢,就混賬。”

回覆他的網友中,有這樣一個回答收穫高贊:“我連巔峰都沒見過,卻和你一樣跌入谷底。”

300多箇中年人回答:“重返25歲,你最想做什麼?

對金錢的掌控力,我們遠比自己想象的脆弱。

會花錢的人和不會花錢的人,過著不一樣的人生。

2015年,美國彩票相關組織對過去20年中獎100萬以上的人進行過回訪調查,發現147個人當中,只有一對中產夫婦依然過著正常生活,其他人不是入獄,就是淪落社會底層甚至成為流浪者。

可怎樣才叫會花錢呢?

松浦彌太郎說:“錢是像朋友般的存在。所以每次打開錢包時,都問問自己的內心吧。把錢用在這上面,它是會討厭,還是會快樂。”

意思是說,要把錢花在最讓我們感到幸福的地方。

心理學家曾做過實驗,讓一組人回憶最近花錢買過的商品,一組人回憶最近花錢買過的經歷,然後分別對自己回憶狀態下的情緒打分。

結果發現後者比前者的情緒積極度高更多。

那些真正能讓人感到幸福的,從來不是一個包一支口紅一件衣裳那麼簡單。

如果可以,不妨以幸福感為界,給自己的金錢設定一些界限吧,尤其是在花費上,學會拒絕很重要。

Part 02

比有錢更重要的是什麼?

提問收穫的344個答案,有很多都是“一夜暴富”的夢想,而更多的雖於錢有關,但卻涉及努力賺錢的方法:

@jschll

能回到25歲也不錯,趕上電商紅利期,我可以在淘寶上開個店,做生意。

@清風7125

用5到10年專心自己的學科,力爭在行業裡有所成就,回頭看看,我那些靜心做事情的同學,現在都是全國行業裡的佼佼者了,賺錢比我多多了。

一個人的真正底氣不是自己擁有什麼,而在於他始終具有擁有的能力。

300多箇中年人回答:“重返25歲,你最想做什麼?

我所生活的城市有一個女性人流特別密集的商業區,其中有三分之一是美甲店。

那裡看似生意好做,實則競爭激烈,美甲店能開一年以上的都極少。

而我有個朋友,卻在那裡從美甲小妹做到了老闆娘,如今還擴大了店面。

別人羨慕她運氣好,而我卻知道她每年至少有兩個月,會去日韓學習最新的美甲技術。

而她的每一次設計出美甲新樣式,都能帶起新潮流。

比有錢更重要的是有賺錢的能力。

前者充滿變數,時移世易主人千千萬,更沒有誰能子孫萬代;而後者,由自己親手打造,是別人搶不走的底氣和才能。

恰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所言:“即使你們把我身上的衣服剝得精光,然後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帶,但只要有一支商隊從我身邊路過,我就會成為一個新的百萬富翁。”

Part 03

錢=選擇權 ,錢≠多選項

網友@村東頭老三的回答,或許就是最好的答案:

“如果回到25歲,我就拉下臉皮去借點錢。如果當初我願意去借1.8萬,就能租下小學門口的那個早點攤,現在每年能賺10多萬元,而不用像現在這樣每天只能打零工,還必須把我爸從市裡的醫院轉回來鄉鎮衛生所,看著他受罪,而自己無能為力。”

毛姆曾說:“人追求的雖然不是財富,但必要有足以維持尊嚴的生活,使自己慷慨,爽朗,獨立的活著。”

貧窮的最大痛苦,在於根本沒有選擇“要”或者“不要”的權利,擺在面前的只有一條路:不要。

只有努力賺錢,你才能擁有這種選擇的權利,而後才有多選項。

300多箇中年人回答:“重返25歲,你最想做什麼?

我的發小張醫生博士畢業,在老家省城的一家三甲醫院心外科做醫生。

他曾說:“在醫院看多了生老病死就會發現,在疾病面前談錢,不是因為沒有愛情和親情,而是這種時候,錢就是情,而所謂遺憾,很多時候就是錢不夠。”

去年年底,他主治了兩個病人,一樣的突發性心臟病從死神手中搶回的命,不過一個是73歲的老太太,一個是45歲的中年女性。

考慮到病人的年齡身體,他們建議老太太的家人保守治療,而中年婦女進行支架手術,卻沒想到兩家人的選擇了和建議完全相反的治療方式。

原因很簡單,錢。

上個月,那個中年女性再次急診入院,這一次張醫生沒有打敗死神。

而老太太呢?花了20多萬才出院,出院後還加了張醫生微信,狀態還不錯,定期來複查。

努力賺錢產生的安全感,從來不在於所謂後路,而是讓你真實感受到自己對生活的掌控力。

有這種選擇權,才能在面對可能會產生遺憾的事情時,讓它成為選擇題而非填空題,而且這個填空題的唯一答案是遺憾。

Part 04

心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的效應叫“信念效應”,它強調人內在信念的強大推動力,認為人在某些事情的行動力不足和最終失敗,來源於信念的缺失。

比如,掙錢這件事,為什麼很多人都覺得很難。

因為,大家覺得賺錢是理所當然,考慮的更多的是如何去賺更多的錢,但很少有人會去考慮為什麼要賺錢,為什麼要賺更多的錢,到底想要賺多少錢。

再比如,守財這件事,為什麼中年人比青年人更容易。

因為,只有經歷了風承受了雨的中年人,看著上有老人耄耋將至,看著下有幼子未來初明,才能更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金錢的巨大力量。

人生很長,長到漫漫人生路不知如何度過那些迷茫和未知;人生很短,短到時光飛逝不懂怎樣去擁抱那些溫暖與幸福。

生活在這個熙熙攘攘的商業社會,沒有人真的可以回到過去。

但是我們可以努力踐行這三條“錢”規則,樹立對金錢的信念,讓生活更好一點:

學會花錢,賦予生活真正的意義;提高賺錢力,無懼未來的彷徨;

只有如此,你才能擁有真正的選擇權,體味錢的好處。

最後,送一句連嶽先生的話與你共勉:“你我皆凡人,努力讓你愛的人,愛你的人幸福,就是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