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留守兒童「微心愿」 支教夏令營火熱進行中

新聞網訊(通訊員 方丹)經過開營儀式,夏令營已經有了七十多位學生,而接下來的兩天,仍不斷有學生加入,最後學生人數更是達到了九十多位。由於團隊的人員、物資以及教室有限,團隊不得不拒絕後面帶著孩子來報名的家長們。而在和家長們的交流中,隊員們也瞭解到,在通城縣大坪鄉以前並沒有大學生來過,更沒有大學生來支教,甚至很多家長及當地人並不明白什麼是“支教”,有的家長以為隊員們是來給孩子補課補習的……

開營儀式後,招生結束,團隊隊員分工明確:登記信息、分班、備課、後勤等,夏令營也正式拉開了序幕。

实现留守儿童“微心愿” 支教夏令营火热进行中

孩子們做早操 覃佩佩 攝

实现留守儿童“微心愿” 支教夏令营火热进行中

初次見面,邂逅一段美好時光

实现留守儿童“微心愿” 支教夏令营火热进行中

7月20日,授課的第一天,課程內容是破冰遊戲、地理小知識速記和魔方的妙趣;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們和志願者老師之間相互認識,便於未來教學的開展;同時穿插學習性的地理知識和興趣類的魔方教學,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挖掘孩子們的興趣能力,拓展孩子們的知識面。

实现留守儿童“微心愿” 支教夏令营火热进行中

孩子們在上魔方課 覃佩佩 攝

破冰遊戲中,孩子們由一開始的害羞內向,不敢說話,慢慢變得活躍起來,也更敢於表達自己,積極地作自我介紹。遊戲中孩子們喜悅開心的笑臉,在陽光下輝映成最美麗的風景線!在地理小知識速記課上,老師用生動有趣的語言給孩子們講解一個又一個地理小知識: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中國最長的河流……課堂上的孩子們專注地看著黑板:有的孩子雙手重合擺在桌上,抬頭瞪大眼睛;有的孩子隨著老師的講課不時點頭。魔方課上,孩子們都十分感興趣,在老師的指導下都躍躍欲試,其中大班一個叫徐楨的小孩十分機靈,很快速地完成了老師教的步驟,自己探索出了還原魔方的方法,成功還原了魔方,收穫了夥伴和老師的讚揚!

在歡聲笑語中,第一天的課程結束了。第一天,隊員們和孩子度過了溫馨美好的時光,初遇,初始,留下了一串串美麗的足跡……

探索興趣,尋找不一樣的自己

夏令營進入了新的篇目——興趣篇。課程設置主要有:美術、音樂、手語、話劇、科學、書籍及詩歌鑑賞、城市介紹等等,培養孩子們的興趣,引導孩子發展興趣愛好,提供精神上的陪伴。

有了第一天的經驗,老師們也更順暢地給孩子們授課,課程內容更是經過精心準備。

实现留守儿童“微心愿” 支教夏令营火热进行中

大班孩子專注地聽課 覃佩佩 攝

7月21日這天,孩子們還是早早地就到了學校門口,做完早操後,正式開始一天的學習。今天的課程是書籍與詩歌鑑賞、美術課和作業輔導課。根據孩子的年級,團隊實行大班小班分班教學,因材施教,以便讓孩子們真正學到有用的知識。

在小班的書籍與詩歌鑑賞課上,老師通過多媒體,PPT、視頻多樣的教學方式,同時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開發孩子的想象力,呼喚他們重視生活,嘗試讓他們自己寫詩。

從孩子們的作品中,可以發現很多東西,楊鑫一直是一個懂事的姑娘,隊員卜豔藍瞭解過她的家庭情況,她有兩個姐姐,小小年紀,已初見大人的成熟,可喜人,亦可悲人。上完課,志願者老師卜豔藍回憶了課上的情景:“她很認真的給我看了她的作品,是關於母親的,是關於長大後與母親之間的關係疏遠了的、帶著少女的小情緒的一首詩。下課之後她跟著後面的小朋友和我聊天,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老師,我是留守兒童,我們都是留守兒童。’怦然,我回頭認真的看著她,她也認真的跟我解釋,留守兒童就是爸爸媽媽不在家的,我們的爸爸媽媽都不在家。這或許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單純事實,但是就是這種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自知,讓人不由得心疼,社會的壓力,延伸到本不該在這個年紀承擔的孩子身上了。”

实现留守儿童“微心愿” 支教夏令营火热进行中

課堂上孩子們與老師進行互動 覃佩佩 攝

從之前瞭解到的關於大坪鄉的教育現狀,再到上課和孩子們的接觸,隊員們也可以體會到一些東西:在這個小小的鄉鎮裡,有著許多留守兒童,這些孩子他們父母不在身邊,大多由爺爺奶奶撫養,平常很少有娛樂活動,也很少接觸外面的世界;鄉鎮也只有一間小學,還是幾個村裡的孩子一起,擁有的教育資源也有限,孩子們接受的教育也只是普通的課本知識……

实现留守儿童“微心愿” 支教夏令营火热进行中

志願者擁抱孩子 覃佩佩 攝

這樣的現狀也讓隊員們更深刻地意識到自己來這裡的目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志願服務,更是關注社會問題,以志願服務的形式給留守兒童們帶去精神、心理上的陪伴和關愛,用團隊一點點匯聚起來的火苗,點亮留守兒童夢想的星空,這也正是本次社會實踐的意義所在。

实现留守儿童“微心愿” 支教夏令营火热进行中

閱 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