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梅:燕伋的理想(散文)

王麗梅:燕伋的理想(散文)

通往千陽的路,自古就是一條名揚四海的尊師之路。因了兩千多年前的聖賢孔子,還有他那因登高望魯尊師而聞名天下的弟子燕伋。

一次從千陽匆匆而過的經歷,在這個從東向西一眼望盡的小縣城,不經意間看見了燕伋望魯臺的大牌樓,來不及駐足觀望,心裡留下了一絲遺憾。

曾經流連於曲阜的孔林孔廟,崇德尚禮,身置其中,不由令人想起神鴉社鼓這個古董一般的詞彙。雄偉高大的孔廟裡的大殿、宗祠傳遞出肅穆、莊嚴的氣氛。徘徊其間,宗廟、社稷這兩個詞蹦出腦海。細想,在中華大地上沒有哪個家族的宗廟會與一個國家的江山社稷、政治文化制度聯繫的如此緊密,影響如此深遠。孔廟的泱泱氣勢,威震華夏,那案几上供奉的牌位,各種禮器,令人想起熟悉的漢隸名帖《禮器碑》,這碑現在也應該在孔廟之內,只是當時沒有找到。孔氏宗廟裡依次擺放的孔家祖宗後代的牌位,安靜暖暖的朝陽穿過千年古柏打在長長的側殿裡,悠長陰暗的側殿裡孔氏家族的祖宗畫像及牌位顯得古老而神秘,一兩個人置身其中,幽靜的有些怕人。

孔廟裡直刺向天,或斜仰著的千年古柏、古槐,有合抱之木在晨光裡吞吐著氤氳於樹木林蔭間清新的氧氣,行走其間,呼吸著瀰漫著孔子思想的空氣。看過金聲玉振牌坊、石橋、欞星門、聖時門、弘道門和大中門,一路走來,古柏蔥翠。孔廟裡必看的是有萬世師表的大成殿,殿裡供奉著孔子像,兩側配祀顏回、曾參、孟軻等十二哲像。大成殿前露臺寬闊,為祭祀時舞樂之處。殿前相傳是孔子講學的所在,旁邊建有“杏壇”亭,古柏蒼蒼,行走其間,感覺孔廟無比的安靜肅穆,在這裡讓人感到先賢無聲的力量。

大成殿始建於宋朝,歷經千餘年,清朝時擴建至今摸樣。經過大殿,空氣間散發出古建築的陳年之氣。偶爾,傳來悠遠的鐘磬聲,你會被空氣中的香火味牽引,順著歲月的小道,來到孔府的宅院。在一院院顯示著長幼尊卑、秩序井然的孔子後人的宅第,尋覓數千年來,影響中國歷史的儒家文化鼻祖孔子的蹤跡,這裡是中華民族儒家經典、宗法禮教的發源地。被尊為萬事師表的孔子,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 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流傳至今的《論語》是孔子“仁政”、“禮教”的思想的,生於動盪的春秋時代,一生奔波於春秋各國的孔子,執著地推廣仁政的政治思想,成就了孔子在中華文明史上作為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牢固地位。司馬遷曾對孔子敬仰備至:“高山仰止,景行景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曲阜——曾是燕伋心心嚮往之地。曲阜在春秋時期是魯國之地,也是孔子辦學之地,孔子門下有72賢人,燕伋名列第36位。燕伋也是孔子在陝西最得意的弟子,千陽也因了燕伋終年登臺望魯尊師的故事,而名流千古,望魯臺成為華夏尊師重教的一個文化象徵。

當我走上燕伋望魯臺,眼前是肅然而立的燕伋漢白玉塑像,我的腳步走過大牌樓、思師亭、尊師亭、啟文壇、燕居宇、燕伋塾院,在這些為紀念燕伋而新建的人文景觀,恍惚還能感受到新世紀的氣息。有一塊石碑上刻著燕伋生平功業的文字,供今人字裡行間追尋燕伋的歷史蹤跡。因燕伋而產生的“鐵肩道義”、“路不拾遺”的成語典故,成就了燕伋的英名。“吾愛吾師,更愛真理。”雖是近代人的語錄,以此來概括燕伋的一生不為過。他一生追隨孔子,實質上也是在追尋人生的理想。

王麗梅:燕伋的理想(散文)

人生理想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這位字為子思,名曰燕伋的秦人,一生追隨孔子,意在在學習老師傳道授業解惑,志在立德。燕伋生於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秦地千陽水溝鎮燕家山人。燕伋的父親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人,他囑咐兒子赴魯國尋找孔子求學,啟文造化。燕伋遵從父親遺命,曾經三赴曲阜,拜孔子為師,他潛心學業,與孔子的其他弟子一起追隨老師到各國考察宣傳孔子的仁政思想。寒來暑往,春去秋來,燕伋寒窗苦讀,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終於在40歲時,榮歸故里。燕伋在漁陽設壇教書,收授弟子,傳道授業,執教十八年,燕伋開啟了三秦教育之先河。教書之餘,因他十分想念恩師,相傳每日早晚用衣襟撩土築臺,他的行動,感動了他的學生和周圍住戶,他們紛紛前來幫忙,終於築成了名垂千古的中華尊師重教第一臺——燕伋望魯臺。

歷史上,登高望遠有其寓意,登高給人以視野開闊和精神的引導。梁衡先生說,“要造就一個有作為有思想的人,登高恐怕是一個沒有被人注意卻一直在使用的手段。凡人素質中的胸懷開闊、志向遠大、感情激越的一面確實要憑高御風、採天地之正氣才可獲得。”燕伋的登高望魯,不僅是對老師的崇敬與思念,更是對孔子政治思想的景仰。孔子的民本思想,即“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本”“君以民存,亦以民亡”,開啟了“君輕民貴”思想的先河,代表那個時代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孔子的“以道育人、以德化人、以術授人”的教育思想,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三個層次。

王麗梅:燕伋的理想(散文)

孔子是有抱負的文化人,有思想的官員。他所處的時代,諸侯各國紛爭不斷,百姓塗炭,孔子奔波輾轉於各國傳播他的仁、禮治國的思想,雖屢遭挫折,經歷困苦,仍不改其志,這就是儒家傳統最早的仁禮治國、文化治國的思想。春秋以後的400多位帝王,大多是孔子思想的踐行者和註釋者,得之者治,不得者亂。

燕伋登高望魯思念老師,是對孔子思想的一種認同的與追隨,一種文化政治的渴望。於是這望魯臺成為中華文明尊師重教,追隨尊崇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徵和文化符號。

燕伋思師心切,當他得知老師的兒子伯漁去世時,在他58歲的時候,又一次開啟了跋山涉水,這是他人生中第三次赴魯,前往曲阜看望安慰老年喪子的恩師,燕伋在曲阜陪孔子度過了四個春秋。在孔子去世後,他堅持服喪三年,待他再回到故里漁陽時已是65歲的老人了。在回到家鄉的第二年,燕伋也終老於千陽,終年66歲,葬於千河南岸的寨子村西,古碑為證。

燕伋求學於孔子,受老師的耳濡目染,周遊列國,考察禮制,他受齊桓公的雄才大略、英風豪氣的薰染,大大開闊了眼界。他為孔子守孝,其間與眾師兄弟整理修訂孔子的《論語》等著述,成為孔子衣缽的傳承人。

而今,當孔子學院遍及世界各地,當儒家學說又重回華夏大地的時候,我們再回想那些耳熟能詳的孔子名言“仁者愛人”、“夫仁者,己欲立而力人,己欲達而達人”、“朝聞道,夕死可矣!”、“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以辯證的眼光再看孔子的這些名言,至今讀來仍不過時,其思想和文化寓意依然深刻,經歷了兩千五百多年,再看今天的國際、國內,文化政治,孔子的思想對一個國家的治國安邦仍有著重大的意義。

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當年燕伋要撩土築臺、登高望魯,思念恩師的那深情的遙望。

王麗梅:燕伋的理想(散文)


王麗梅,筆名黎眉,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林業生態作家協會理事、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國防作家協會副主席,龍山書院簽約作家。散文、文藝評論、報告文學作品散見於《人民日報》《人民文學》《中國婦女報》《中國航空報》《中國剪報》《新湘評論》《生態文化》《創作評譚》《青海湖》《重慶晚報》《文化藝術報》《湖南報告文學》等報刊。多篇系列散文作品入選陝西省作家協會編輯出版的“絲路之魂叢書”散文集《絲路之魂·往事與前瞻》《絲路之魂·歷史與文化》。曾獲2015年度《人民文學》第三屆“觀音山杯”美麗中國全國旅遊散文徵文大賽佳作獎。

王麗梅:燕伋的理想(散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