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不是一個人走的,陪他一起走的叫做香港電影

張國榮不是一個人走的,陪他一起走的叫做香港電影

對於新時代年輕人來說,可能不知道張國榮演過什麼電影,唱過什麼歌,張國榮只是這麼一個印象:在香港娛樂圈,曾有一個超級巨星,他叫張國榮,地位之高,無人能比。然後他自殺了。

曾有無數年輕人問過這樣的問題:張國榮到底有多火?為何有這麼多人推崇他?

過去這些年來,每當臨近他自殺的日子,從 QQ 空間,到校內網,後來到了微博,再到如今的朋友圈,信息雖然是呈現單調遞減的趨勢,但是依然未見斷過。

消失的紀念,當然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因為當年張國榮的粉絲,已經開始漸漸老去,最後一代可能成為他粉絲的 90 後 95 前,大半也已經離開學校進入社會,開始學會去面對生活的挫折。

張國榮不是一個人走的,陪他一起走的叫做香港電影

而總在面對挫折和挑戰的人,是不能輕易想起選擇從最高點跌落的張國榮的。

和他一起日漸消失的,還有一眾港臺明星。

當然許多人會說,依然還是有很多港星活躍在我們的視野,陳奕迅、王祖藍、陳偉霆、鄧紫棋……但除了陳奕迅還勉強保留了當年的香港味道,其他人,你真的能在他們身上感覺到香港的氣息嗎?他們那麼好的融入了大陸的娛樂圈,普通話說的比許多南方人還要好,我們已經無法再去用港星來定位他們了。

曾經痴迷 TVB 的戲迷們,還有曾經熱愛茶餐廳文化、大排檔家常的粉絲們,也在更多的選擇中,和曾經的香港一代相忘於江湖。

最後的璀璨

張國榮當年的縱身一躍,結束了困擾他許久的抑鬱症折磨。但是他應該怎麼也沒想到,在那之後,整個香港娛樂圈,也開始隨著他的逝去縱身而下。

張國榮當年究竟有多火?在當下的流量小生中,你甚至找不出如同張國榮當年的熱度的對標男明星。

張國榮不是一個人走的,陪他一起走的叫做香港電影

如果說後來為大家所熟知的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黎明四大天王是“東邪、西毒、南帝、北丐”這樣的高手,那麼張國榮,絕對是凌駕於這之上的存在。

1983 年,張國榮憑藉《風繼續吹》一曲成名。這首歌在八十年代風靡一時,讓張國榮躍升到香港樂壇一線。時隔一年後,張國榮就推出了自己的另外一首代表曲目《Monica》,俘獲瞭如今已經是奶奶級的少女們的芳心,也徹底奠定了張國榮歌壇巨星的地位。

但他的成就並不止於歌壇。

《霸王別姬》里程蝶衣,《倩女幽魂》裡寧採臣,《阿飛正傳》裡的旭仔,《春光乍洩》裡何寶榮……對於電影愛好者來說,這如上的每一個角色,都堪稱是華語電影不可超越的人物經典。

在霸王別姬裡,他的角色是,不瘋魔,不成活。

張國榮不是一個人走的,陪他一起走的叫做香港電影

在東邪西毒裡,他的愛情表達是,雖然我很喜歡她,但始終沒有告訴她,因為我知道得不到的東西永遠是最好的。

在阿飛正傳裡,給他的旁白是,我聽別人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能夠一直的飛呀飛呀,飛累了就在風裡面睡覺,這種鳥一輩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時候。

一語成讖,劇如人生。

張國榮不是一個人走的,陪他一起走的叫做香港電影

消逝的香港

當年的張國榮,在紅館一連開了十場個人演唱會,場場爆滿,打破香港歌手記錄,再度震驚樂壇。而當年的紅館,也是亞洲流行文化的聖地一般的存在。

每一位流行歌手,都夢想去紅館開一場演唱會。

然而現在,如果你去問 95 後乃至 00 後的年輕人,他們大部分估計都不知道紅館的存在。

對於 70 後和 80 後這一代人來說,我們生長在大陸流行文化剛剛萌芽、還是一片空白的時期,香港意味著自由、開放、站在世界前沿的應許之地。

有人說,香港文化是盎格魯撒克遜的英美的海洋文化和中華文化結合而產生的變種,具有嚴謹保守的大陸文化中少有的自由開放的海洋氣息。

但這些年來,經濟上的攻守勢調換,社會對立的情緒蔓延,使得香港早不復當年那個讓大陸人覺得友善而時髦的東方之珠。

雖然還頂著世界城市的虛名,但香港的光芒已經被北京上海廣州掩蓋,甚至被他對岸承載著華為騰訊的深圳遠遠甩開。

張國榮不是一個人走的,陪他一起走的叫做香港電影

即使是身處香港,你也漸漸地看不見過去那個曾經有著耀目光環的香港。上一次去香港,我特地繞路到那座文藝青年的朝聖之地重慶大廈,卻驚訝地發現這座大樓在失去了王家衛的濾鏡後,居然如此老舊不堪。

張國榮不是一個人走的,陪他一起走的叫做香港電影

20 年前的香港曾經出了那麼多的天王巨星,每一個名字都如雷貫耳,當年 TVB 連續劇在大陸一次次造成萬人空巷,如今也變成了截然相反的局面,大陸連續劇在香港熱播,而 TVB 卻再也沒什麼劇能夠北上了。

張國榮不是一個人走的,陪他一起走的叫做香港電影

當張國榮最終從朋友圈消失,屬於香港的流行文化時代,終於是宣告結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