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蓬國:筆跡鑑定不是開啓真相之門的唯一鑰匙

李蓬國:筆跡鑑定不是開啟真相之門的唯一鑰匙

文|李蓬國

8月8日,信陽考生李聞天和商丘考生小淇(均為化名)來到河南省招生辦公室查看自己的答題卡,以檢驗答案是否為自己所寫。李聞天自己看了高考語文,數學,英語和理科綜合答題卡,並確認是自己的筆跡,沒有調包。他已經確認放棄筆跡鑑定,並和母親寫了情況說明。現在,他們正在等待下一步的分數核實。商丘考生小淇看到自己的四門答題卡,均不承認是自己的筆跡。目前她正在招生辦做筆跡鑑定。(8月9日澎湃新聞)

撲朔迷離的“高考答題卡疑被調包”事件,終於有了新進展,其中一名考生已經現場確認筆跡是自己的,另一名考生則不承認,仍在做筆跡鑑定。我以為,就此事而言,筆跡鑑定並非打開真相之門的唯一鑰匙,更不是最快最準的那一條鑰匙。

8月7日,商丘考生的父親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表示,女兒告訴他,高考時,自己寫的作文題目是《不負時光,不負年少-致2035的你們》。但他在河南省招辦查到的語文答題卡上,女兒的作文題目變成了《富強中國,不負年少》。“我現在就建議相關部門調查我女兒的作文在誰名下,在誰名下誰就有問題。”蘇先生說,他已經讓女兒默寫了當時作文的內容,並提交給調查此事的機關。“一方面鑑定筆跡,一方面查我女兒作文的去向。”

相對與筆跡鑑定而言,我以為商丘考生父親提出的建議很好,馬上就可以鑑定出他女兒的高考作文有沒有被調包。既然答題卡上的作文標題和第一段內容與該考生自己憑記憶默寫下來的大相徑庭,那麼,只要招生辦在電腦上搜索她默寫的題目,就可以查到是否真有這篇作文,如果有,又被調包到了誰的名下。

其實,早在那篇朋友圈瘋傳的《四家長質疑考生答題卡調包,紀委介入檢察官實名舉報》自媒體文章中,這位家長就提出上述要求。他認為,高考作文不能雷同,難道說河招生辦就電腦檢索不出他女兒的真實高考作文嗎?

截至目前,河南省招生辦沒有公開回應過這個問題,介入調查的紀檢等部門更是從未發聲。我實在想不明白,這麼簡單快捷且準確有效的方法,為何有關部門不採納不回應?舍此捷徑而去做筆跡鑑定,分明就是“舍快求慢”,究竟有什麼意義呢?當然,筆跡鑑定也可以同時做,但應該公開公正進行,而不是讓公眾靜待有關部門給出一個結論。否則,無論結論是什麼,都難以令人信服。

在澎湃新聞上述報道中,排在第二、贏得兩千多個讚的網友留言為“驗什麼筆跡,直接驗指紋,答題卡上滿是考生的指紋和DNA”。我以為,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驗指紋和DNA肯定比驗筆跡要準確快捷。

如果招生辦有信心有決心自證清白,就應該採納這些建議再核對一遍,而不是硬邦邦地拋出一個結論。特別是公安、紀委等負責調查的部門,更應從善如流,而不該說一句“正在調查”就讓公眾“靜候佳音”。

總之,筆跡鑑定不是破解答題卡調包事件謎團的唯一方法,既然有比筆跡鑑定更快捷有效的方法,有關部門就應該儘快付諸實踐,別再“舍快求慢”了。否則,不僅消耗公眾的耐心,也損耗自身的公信力。(文/李蓬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