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的「沉脈」到底是什麼樣的?此文帶你讀懂讀通

脈象是中醫臨床診斷中最為重要的手段之一,而學習脈診的難度又是業界所公認的,就連脈學的開山祖師王叔和也發出“胸中了了,指下難明”的感嘆。

要學好脈學,不背一些脈訣怎麼行?然而古今脈訣以歌訣體裁寫成,猶怪世夐文隱,年移代革,其中隱藏的深意並非淺學所能窺造,因此,詳細註解、翻譯、闡發脈訣,對於後學者大有裨益。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細細學習《瀕湖脈學》中的沉(陰)脈象,相信小編,本篇內容一點都不難懂,快學起來——

常聽到的“沉脈”到底是什麼樣的?此文帶你讀懂讀通


  • 沉(陰)

(一)體狀詩

[原文]

水行潤下脈來沉,筋骨之間軟滑勻。女子寸兮男子尺①,四時如此號為平②。

[提要]

此段講沉脈的脈象。

[註釋]

①女子寸兮男子尺:兮( xi),文言助詞,相當於現代的“啊”或“呀”。女子寸部脈、男子尺部脈多沉,屬正常脈象。

②平脈,即正常脈象。

[譯文]

水的本性總是滋潤下走的,沉脈也如水性一樣,總是出現於肌肉的深部,筋骨之間,唯重按始得。若其勢軟而滑利均勻,女子寸部脈或男子尺部出現沉脈,且四時皆如此,可稱為平脈。

沉脈的形成有兩個方面,一為邪實內鬱,正氣尚盛,邪正相爭於裡,致氣滯血阻,陽氣被遏,不能鼓搏脈氣於外,故脈沉而有力,可見於氣滯、血瘀、食積、痰飲等病證;二為氣血不足,或陽虛氣乏,無力升舉鼓動,故脈沉而無力,可見於各臟腑的虛證。男子以陽為主,以氣為本,氣屬陽易升浮,應於脈則不足於尺而沉。女子以陰為主,以血為本,血屬陰易沉下,應於脈則不足於寸而沉。只要一年四季的搏動都是如此,即為平和的正常脈象。

(二)相類詩

[原文]

沉幫①筋骨自調勻,伏則推筋著骨尋②。沉細如綿真弱脈,弦長實大是牢形。

[提要]

此段講與伏、弱、牢幾種沉脈相類似脈象的鑑別要點。

[註釋]

①幫:物體周邊的部分。引申為貼近、靠近之意。

②推筋著骨尋:必須重按推筋著骨方能觸到脈搏。

③沉細如綿:指脈象沉而細軟如棉。

[譯文]

沉脈的脈象在筋骨之間柔和均勻地搏動。若重按至推筋著骨方可觸到脈動為伏脈。若沉細柔軟如綿狀為弱脈。沉而弦長實大的是牢脈的脈象。

沉脈的相類脈有:伏脈、弱脈、牢脈。一般的沉脈,都是靠近筋骨之間,軟滑而均勻地跳動著的。其他相類脈脈形相似卻不同,臨床實踐中應仔細鑑別。伏脈重按推筋著骨始得,甚則伏而不見。其具體特點是脈管搏動的部位比沉脈更深,隱伏於筋下,附著於骨上。因此,診脈時浮取、中取均不見,需用重指力直接按至骨上,推動筋肉才能觸到脈動,甚至伏而不見。弱脈沉細無力而軟,其具體特點是位沉、形細、勢軟。由於脈管細小不充盈,其搏動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處,指下感到細而無力。牢脈沉取實大弦長,堅牢不移,其具體特點是脈位沉長,脈勢實大而弦。牢脈輕取、中取均不應,沉取始得,但搏動有力,勢大形長,為沉、弦、大、實、長五種脈象的複合脈。

常聽到的“沉脈”到底是什麼樣的?此文帶你讀懂讀通

(三)主病詩

[原文]

沉潛水蓄①陰經病②,數熱遲寒滑有痰。無力而沉虛與氣,沉而有力積③並寒。

[提要]

此段講沉脈的主病。

[註釋]

①蓄:蓄積,聚積。

②陰經病:此處指陰證。水飲為有形之邪,屬陰。

③積:病證名,指氣滯、血瘀、痰食結聚於體內而成的固定不移的有形包塊。

[譯文]

沉脈可主水停於內的陰證,沉數主裡熱,沉遲主裡寒,沉滑主痰飲水腫。沉而無力為裡虛,沉而有力主積滯和實寒。

沉脈作為六綱脈之一,是脈位深沉的象徵。沉脈多主裡證,有力為裡實;無力為裡虛。此外胖人見沉脈,冬季脈象偏沉,部分人兩手六脈皆沉細而無臨床症狀,也為常脈。沉脈亦可見於表證。如明代張介賓《景嶽全書·正脈十六部》曰:“其有寒邪外感,陽為陰蔽,脈見沉緊而數,及有頭疼身熱等證者,證屬表邪,不得以沉為裡也。”故臨床不可拘泥,應四診合參。

(四)分部詩

[原文]

寸沉痰鬱①水停胸,關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濁遺②並洩利,腎虛腰及下元痌③。

[提要]

此段講寸關尺三部見沉脈之主病。

[註釋]

①痰鬱:病證名。指痰氣鬱結,六鬱之一。

②濁遺:濁,指腎氣不固、溼濁下注所致的小便渾濁之證,亦稱“淋濁”。遺,指腎氣不固、君相火旺所致之遺精、遺尿。

③下元痌:痌,音tong,同“痛”,疼痛。下元,下焦,包括肝腎。

[譯文]

寸部的沉脈可見水停於胸,關部沉脈可見脾胃寒凝氣滯,尺部沉脈可見淋濁、遺溺、遺精等症,也可見於由於腎精不足引起的腰痛、小腹作痛。

沉脈分見於三部,也各有所主。寸部候上焦(心胸),痰邪鬱閉或水飲停蓄積於胸膈,陽氣受阻或者陽氣衰微,則多見寸脈沉。關部候中焦(脾胃),寒凝中焦,不能鼓動脈氣,氣滯而痛,故多見關脈沉。尺部候下焦(腎),由於下焦元陽虧損所致之淋濁、遺溺、遺精、洩痢或腎虛腰痛、小腹作痛等下焦病症,可見尺脈沉。

好 · 書· 推 · 薦

常聽到的“沉脈”到底是什麼樣的?此文帶你讀懂讀通

《瀕湖脈學精注精譯精解》

《瀕湖脈學》是明代李時珍所編撰的一部脈學專著,撰於1564年。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七言歌訣”,詳細描述浮、沉、遲、數等27種脈象,每種脈象由體狀詩、相類詩、主病詩、分部詩等組成。後半部分為“四言歌訣”,為其父李言聞(字子鬱,號月池)根據宋代崔嘉彥的《紫虛脈訣》加以刪補而成。《瀕湖脈學》系統總結了脈象、脈理、脈法、脈形、五臟平脈、婦兒脈和真髒脈的脈象及其意義等。原著採用歌訣的方式,體例齊整,內容切合臨床,讀起來押韻上口,易學好記。該書從問世以來,一直受到歷代醫家的重視和推崇,對促進中醫脈學理論和臨床的發展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書適用於研究中醫診法的專業人士和初學者作為入門指導參考。

(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瀕湖脈學——精注精譯精解》(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薛飛飛編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