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省冠名高校知多少(實力層次+地域簡介)

我國大學不同於高中,分什麼省重點,市重點等。而是按照學科門類分為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13個學科門類。一般來說,以某個領域著稱的特色院校在名字中或有體現,比如以工科見長的哈爾濱工業大學,以農學見長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但很多院校多學科齊頭並進,我們習慣性稱之為綜合性大學。中國有這樣一批學校,非常霸氣地冠以當地省份的名稱,它們多數屬於綜合性大學一類。就像我們不能拿豬會不會上樹來評判豬的實力一樣,不能把非學科領域的二個院校加以評說優劣。這是前提。

中國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還有2個特別行政區,基本上都有直接以該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省份、自治區冠名的大學,如:

直轄市(4個):北京大學、上海大學、天津大學、重慶大學

特別行政區(2個):香港大學、澳門大學

省份(18個):黑龍江大學、吉林大學、遼寧大學、河北大學、河南大學、山西大學、山東大學、湖北大學、湖南大學、浙江大學、江蘇大學、安徽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貴州大學、海南大學、青海大學、臺灣大學

自治區(5個):廣西大學、新疆大學、西藏大學、寧夏大學、內蒙古大學

可是,我國還有5個省沒有直接以省命名的大學,即以下這些大學目前並不存在:廣東大學(民國時期曾經有,即著名的中山大學最初的校名);江西大學(已經併入南昌大學);福建大學(今福建師範大學主要前身之一);陝西大學;甘肅大學(今蘭州大學前身舊稱之一)。

我們在細數我國部分冠以省份頭銜大學們的實力和地域特點之前先說說院校實力和層次劃分。說到院校實力,就應該有個判別標準,但如何判斷一個院校的綜合實力,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當選擇的標準不同的時候,得到的結果自然而然就會不同。我們能夠找到的多數是各種各樣的排行榜。世面上有很多大學排行榜,國內的:武大版、山東教育廳版、人大版、校友會版、上交版、武書連版(武書連2個版本,1個是是綜合實力版,一個一流大學版本)等。國際的:QS、泰晤士報(英聯邦體系)、USnews版本還有上交國際版(上海交通大學搞了國際版+國內版本)。QS、泰晤士報是一家之前,這就是世界上比較著名的3大排行榜,國際上還有 土耳其版本、萊頓大學版本,這2個版本,是100%數論文,純客觀指標,只不過影響力不夠大。就國內版看,各有所側重,我們在百度上查找的結果多數都是校友會版本的結論。這些眼花繚亂的排行榜多數時候讓我們暈頭轉向,也很難解讀。但是,眾所周知的是,目前國內並沒有一個權威的大學綜合實力排名!對於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要想在短期內縮小與發達國家高等教育之間的差距,只能是通過財政扶持和重點建設,讓一部分高校先發展起來,985工程和211工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985工程”是我國為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而實施的高等教育建設工程。名稱源自1998年5月4日,江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講話。最初入選985工程的高校有九所,被稱九校聯盟,截至2011年年末,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清北+華東五校(復旦、上交、中科大、浙大、南大)+西交大+哈工大=c9.

其它30所院校名單為;理工類;同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東南大學、中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重慶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綜合類:人民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湖南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東北大學。專屬類:北京師範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

所有的985院校皆是211。

“211工程”是中國政府為了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面向21世紀,要集中央和地方的各方面力量,分期分批地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簡單說“211”就是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兩個100,即百個重點學校百個重點學科。由於沒有標準的層次劃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因此小編在這裡只給出院校名單。至於好與不好看你的用心吧!(如下圖)

層次由此生!

以省冠名高校知多少(實力層次+地域簡介)

教育部雖不搞大學排名,但是,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學科排名,他能讓家長,迅速知道大學的各個學科在領域內的情況。大學學科評估,這是教育部搞的大學學科排名,5年一次,目前一共經歷了4次,02年 07年 12年,17年,這個數據非常具有權威性,體現在1:具有最完善的數據,這個評估的數據,是各個大學主動呈報,並且公示,各個大學互相揭短監督(任何第三方,都不具有讓大學主動呈報數據能力!教育部既是大學的爹也是大學的投資人,投資人要求大學才聽話)。2:評估的專家最靠譜,各個領域的評估人,都是本領域專家,不會出現一個做機床的專家,評估人家做石墨烯水平的事情。3:參與範圍最廣,因為是投資人教育部評估花錢的,並且,以後要靠這個獲取投資人的持續投資。所以,有點實力的,能獲得教育部投資的,都基本參與(省屬高校不歸教育部管理,歸省屬,一般沒這個必要)4:體系最科學,把一個學科分為4個模塊:師資隊伍和資源(這裡的資源就是科研硬件,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學研究水平(這裡評估的是大學老師探索知識的能力。大學老師的2個任務:探索和傳播知識)。人才培養質量(就是傳播 傳授知識能力)。學科聲譽,這個其實是社會影響力,你為這個行業做多大貢獻,我去調查這個領域企業用人單位即可,例如,你在石油領域(大慶是石油城市,這個例子容易理解),我就去中石化中石油,問問哪個學校校友比較好,這4個指標,做的很好(和任意民間第三方比)。關於一流學科具體排名大學可以查官網或者看我的另一篇文章“關於學科評估的那些事”,在這裡小編只是把985、211、雙一流院校關係粘貼過來供參考。

以省冠名高校知多少(實力層次+地域簡介)

讀懂了上面的緣由你就知道了大學實力的由來,下面,我們就來細數一下我國部分冠以省份頭銜大學們的實力和地域特點。

直轄市大學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簡稱“北大”,誕生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最早以“大學”之名創辦的學校,其成立標誌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北大是中國近代以來唯一以國家最高學府身份創立的學校,最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國最早的現代學制,開創了中國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農科、醫科等大學學科,是近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北京,簡稱“京”。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北京與天津相鄰,並與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環繞。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毗鄰渤海灣,上靠遼東半島,下臨山東半島。北京轄16個區,共147個街道、38個鄉和144個鎮。

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北溫帶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

截至2017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7萬人,2017年,北京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8000.4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約12.899萬元人民幣。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0.5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310.6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2569.3億元。北京被全球權威機構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 。聯合國報告指出,北京人類發展指數居中國城市第二位 。2017年,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7230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75.4億元 。北京住戶存款總額和人均住戶存款均居全國第一 。2017年,北京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183家。 福布斯2017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排第3位。

上海大學

上海大學(Shanghai University),簡稱“上大”,是上海市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國防科技工業局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111計劃”、“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上海市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上海,簡稱“滬”或“申”,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上海市總面積6340平方公里,轄16個市轄區。至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19.70萬人。其中,戶籍常住人口1439.50萬人,外來常住人口980.20萬人。2017年,上海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0133.8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8.9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9251.4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0783.4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9.0%。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上海市人均生產總值為12.46萬元。

上海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溼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2013年,全市平均氣溫17.6℃。

上海GDP居中國城市第一位,亞洲城市第二位,僅次於日本東京。上海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全球人口規模和麵積最大的都會區之一。上海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2017年,上海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7642家。福布斯2017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排第一位。 上海市與安徽、江蘇、浙江共同構成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天津大學

天津大學(TianjinUniversity),簡稱“天大”,坐落於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北方經濟中心天津,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始建於1895年10月2日,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開中國現代高等教育之先河,素以“實事求是”的校訓、“嚴謹治學”的校風和“愛國奉獻”的傳統享譽海內外。1951年,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併定名為“天津大學”,沿用至今。

天津,簡稱津,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天津位於華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匯流處,東臨渤海,北依燕山,海河在城中蜿蜒而過,海河是天津的母親河。截至2016年底,天津有16個市轄區(其中1個副省級區),共有鄉鎮級區劃數為245個。市轄區分為中心城區、環城區和遠郊區。中心城區是天津的發祥地,也是政治文化教育經濟商業中心。按照服務業功能,中心城區按照“金融和平”、“商務河西”、“科技南開”、“金貿河東”、“創意河北”、“商貿紅橋”的功能定位。濱海新區是天津市下轄的副省級區、國家級新區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製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宜居生態型新城區。由原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以及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區域整合而成。天津濱海新區被譽為“中國經濟第三增長極”。2014年12月12日,位於天津市濱海新區的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獲得國家批准設立。

主要氣候特徵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風,乾旱少雨;夏季炎熱,雨水集中;秋季氣爽,冷暖適中;冬季寒冷,乾燥少雪,7月最熱,月平均溫度28℃;歷史最高溫度是41.6℃。1月最冷,月平均溫度-2℃。歷史最低溫度是-17.8℃。

截至2017年末,天津市常住人口1556.87萬人,2017年,天津生產總值(GDP)18595.3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8.2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7590.3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0786.74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2:40.8:58.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29.67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7022元,高新技術企業達4093家。 2017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排第5位。

重慶大學

重慶大學(Chongqing University),簡稱重大(CQU),位於中央直轄市重慶,是中共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屬的副部級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31所中管高校之一,由教育部和重慶市共同建設。重大早在民國時期就是中國最傑出的國立大學之一;現是國家“雙一流”A類世界一流大學、“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性大學;入選“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設有研究生院。

重慶,簡稱渝或巴,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 、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 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 既以江城、霧都著稱,又以山城揚名。重慶地處中國內陸西南部,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陝西。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截至2017年12月31日,重慶轄26個區、8個縣、4個自治縣;2017年常住人口3075.16萬,重慶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9500.27億元。按產業分,第一產業增加值1339.6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8596.6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9564.04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6.9:44.1:49.0。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3689元。 重慶是中國西南地區融貫東西,匯通南北的綜合交通樞紐。其江北機場居中國內陸“十大”空港之一,果園港為渝新歐大通道的起點。

氣候冬暖春早,夏熱秋涼,重慶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18℃,最熱月份平均氣溫26~29℃,最冷月平均氣溫4~8℃,重慶在地形和氣候雙重作用下,多霧,素有“霧重慶”“霧都”之稱。

省份大學985層次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Zhejiang University),簡稱“浙大”,直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是中國首批7所“211工程”、首批9所“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之一,是“九校聯盟” “世界大學聯盟” “環太平洋大學聯盟”的成員,是教育部“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 “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是中國著名頂尖學府之一,也是中國學科最齊全、學生創業率最高的大學。

浙江,簡稱“浙”,省會杭州。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與安徽、江西相連,北與上海、江蘇接壤。浙江省東西和南北的直線距離均為450公里左右。據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結果,浙江土地面積10.55萬平方公里,為全國的1.1%。

浙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顯著,四季分明,年氣溫適中,光照較多,雨量豐沛,空氣溼潤,雨熱季節變化同步,氣候資源配製多樣,氣象災害繁多。年平均氣溫15~18℃,1月、7月分別為全年氣溫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6月為集中降雨期。極端最高氣溫44.1℃,極端最低氣溫-17.4℃

2017年,全省5‰人口變動抽樣調查,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657萬。

浙江是中國省內經濟發展程度差異最小的省份之一,杭州、寧波、紹興、溫州是浙江的四大經濟支柱。其中杭州和寧波經濟實力長期位居中國前20位。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GDP)5176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1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247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7279億元,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7.0%。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上年的4.2︰44.8︰51.0調整為3.9︰43.4︰52.7。人均GDP為92057元。

浙江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魚米之鄉,被稱為“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浙江是中國第三批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在充分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前提下,以民營經濟的發展帶動經濟的起飛,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浙江經濟”,至2013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連續21年位居中國第一,實際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浙江屬於長江經濟帶南翼,與安徽、江蘇、上海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

四川大學

四川大學(Sichuan University),簡稱“川大”,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 “985工程”,入選“2011計劃” “珠峰計劃” “111計劃”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設有研究生院,擁有研究生自主劃線資格,是一所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

四川,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內陸西南部,北連陝西、甘肅、青海,南接雲南、貴州,東鄰重慶,西銜西藏。四川省總面積48.6萬平方公里,轄1個副省級市、17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其中包括53個市轄區、17個縣級市、109個縣、4個自治縣。2016年底,常住人口8262萬。四川是承接華南華中、連接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匯點和交通走廊。

四川氣候總的特點是:區域表現差異顯著,東部冬暖、春旱、夏熱、秋雨、多雲霧、少日照、生長季長,西部則寒冷、冬長、基本無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幹雨季分明;四川盆地及周圍山地。該區全年溫暖溼潤,年均溫16~18℃,日溫≥10℃的持續期240~280天,川西南山地區2013年氣溫較高,年均溫12~20℃,年較差小,日較差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顯,但乾溼季分明。降水量較少,川西北區海拔高差大,氣候立體變化明顯,總體上以寒溫帶氣候為主,河谷乾暖,山地冷溼,冬寒夏涼,水熱不足,年均溫4~12℃。

2017年末常住人口8302萬人,2017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6980.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82.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4294.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8403.4億元。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5%、40.8%和53.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4651元。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1.9:40.8:47.3調整為11.6:38.7:49.7。

湖南大學

湖南大學(Hunan University),簡稱“湖大”,坐落於湖南省長沙市,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由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四方共同建設,位列“211工程” “985工程”,入選“111計劃” “2011計劃” “千人計劃”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PACE計劃”,建有中國書院博物館、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是一所歷史悠久、蜚聲中外的綜合類研究型大學,亦是國際藝術、設計與媒體院校聯盟、金磚國家網絡大學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

湖南省位於長江中游,省境絕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稱湖南;湘江貫穿省境南北,故簡稱湘,也稱瀟湘,省會駐東北部的長沙市。東以幕阜、武功諸山系與江西交界;西以雲貴高原東緣連貴州;西北以武陵山脈毗鄰重慶;南枕南嶺與廣東、廣西相鄰,北以濱湖平原與湖北接壤。 湖南自古盛植木芙蓉,五代時就有“秋風萬里芙蓉國”之說,因此又有“芙蓉國”之稱。

湖南為大陸性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氣候具有三個特點:第一、光、熱、水資源豐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第二,氣候年內變化較大。冬寒冷而夏酷熱,春溫多變,秋溫陡降,春夏多雨,秋冬乾旱。氣候的年際變化也較大。第三,氣候垂直變化最明顯的地帶為三面環山的山地。尤以湘西與湘南山地更為顯著。各地年平均氣溫一般為16~19℃,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溫度都在4℃以上,日平均氣溫在0℃以下的天數平均每年不到10天。春、秋兩季平均氣溫大多在16~19℃之間,秋溫略高於春溫。夏季平均氣溫大多在26~29℃之間,衡陽一帶可高達30℃左右。

湖南土地面積21.18萬平方千米,在各省市區面積中居第10位。下轄13個市、1個自治州(122個縣、市、區), 2016年,湖南省地區生產總值31244.7億元。截至2016年末,湖南省常住人口6822.0萬人。2017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34590.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90.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4145.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6755.1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0563元。2017年全省三次產業結構為10.7∶40.9∶48.4。

山東大學

山東大學(Shandong University),簡稱“山大”,坐落在中國山東省境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國家32所副部級大學之一。屬於“111計劃” “珠峰計劃” “2011計劃”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首批“地方立法研究服務基地”高等院校,也是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之一。

山東,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簡稱“魯”,省會濟南,是華東地區的最北端省份。西部為黃淮海平原,連接中原,西北與河北省接壤,西南與河南省毗鄰,南及東南分別與安徽、江蘇兩省相望;中部為魯中山區,地勢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為山東半島,伸入黃海、渤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衛京畿,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均臨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南部列島。山東是儒家文化發源地。

截至2014年1月,山東省有17個地級市,以下分為137個縣級行政區,包括55個市轄區、27個縣級市和55個縣。山東的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類型。降水集中,雨熱同季,春秋短暫,冬夏較長。年平均氣溫11℃—14℃。

2017年末常住人口10005.83萬人。2017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72678.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76.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2925.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4876.3億元。三次產業構成為6.7:45.3:48.0。人均生產總值72851元。

吉林大學

吉林大學(Jilin University),簡稱“吉大”,坐落在吉林省省會長春市,始建於1946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系國家“211工程” “985工程” “2011計劃”重點建設的著名學府,入選“珠峰計劃” “111計劃”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 “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是“21世紀學術聯盟” “中俄交通大學聯盟”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

吉林,地處中國東北中部,因清初建吉林烏拉城而得名,簡稱“吉”,省會長春,原省會吉林市。土地面積18.74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面積的2%。吉林省北接黑龍江省,南鄰遼寧省,西接內蒙古自治區,東與俄羅斯聯邦接壤,東南部與朝鮮隔江相望。

吉林省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吉林省氣溫年較差在35~42℃,日較差一般為10~14℃。

2017年末全省總人口為2717.43萬人,全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15288.9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29.2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7012.8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846.88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省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6102元。三次產業的結構比例為9.3:45.9:44.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9%、36.9%和56.2%。

省份大學211層次

遼寧大學

遼寧大學(Liaoning University)是遼寧省人民政府主管的一所具備文、史、哲、經、法、理、工、管、藝等九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入選院校,是設有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的十三所高校之一。

遼寧,簡稱“遼”,南臨黃海、渤海,東與朝鮮一江之隔,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是東北地區唯一的既沿海又沿邊、中國最北端的沿海省份,也是東北地區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門戶,遼寧省轄14個地級市,其中副省級城市2個(瀋陽、大連),省會城市為瀋陽。總面積14.8萬平方千米。201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368.9萬人。

遼寧省地處歐亞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境內雨熱同季,冬長夏暖,春秋季短,四季分明。雨量不均,東溼西幹。全年平均氣溫在7-11℃之間,最高氣溫零上30℃,極端最高可達40℃以上,最低氣溫零下30℃。

2017年3月31日,國務院批准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在瀋陽、大連、營口三市設立片區,標誌著遼寧成為國家第三批自由貿易試驗區。

2016年,遼寧省地區生產總值22037.88億元。2017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23942.0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82.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9397.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362.1億元。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4745元。

青海大學

青海大學(Qinghai university),簡稱“青大”,是位於青海省省會——“夏都”西寧市北郊,始建於1958年,是清華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國家重點高校對口支援,教育部和青海省共同建設的“211工程”大學,先後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日本高知大學、新西蘭澳克蘭大學等國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際協作關係。國家“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14所重點建設大學之一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 ,“中西部高校聯盟”成員單位 ,“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理事單位之一,“西部計算機教育提升計劃”高校之一。

青海,簡稱青,省會西寧,位於中國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 青海省面積為72.10萬平方公里。青海與甘肅、四川、西藏、新疆接壤,轄西寧市、海東市兩個地級市和玉樹藏族自治州、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黃南州、果洛州等6個民族自治州,共48縣級行政單位。全省常住人口593.46萬(2016年)。青海有著“世界屋脊”的美稱。青海東部素有“天河鎖鑰”、“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衝”和“玉塞咽喉”等稱謂,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三江源”、“江河源頭”、“中華水塔”。

青海屬於高原大陸性氣候,具有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日照長、太陽輻射強等特點。冬季嚴寒而漫長,夏季涼爽而短促。各地區氣候有明顯差異,青海地處中緯度地帶,太陽輻射強度大,光照時間長。

201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98.38萬人,2016全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2642.80億元。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38.4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180.3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24.01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0%,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4.7%,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6.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4348元。

雲南大學

雲南大學(Yunnan University)是教育部與雲南省省部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中國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11計劃” “111計劃” “千人計劃”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入選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實施高校,“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建設高校,“中西部高校聯盟”的重要成員。

雲南,簡稱雲(滇),省會昆明,位於中國西南的邊陲,北迴歸線橫貫雲南省南部,屬低緯度內陸地區,東部與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北部與四川省相連,西北部緊依西藏自治區,西部與緬甸接壤,南部和老撾、越南毗鄰,雲南有25個邊境縣分別與緬甸、老撾和越南交界,國境線長4060千米,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窗口和門戶。 雲南即彩雲之南、七彩雲南,另一說法是因位於“雲嶺之南”而得名。 雲南國土總面積39.41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4.1%,居全國第8位,總人口4770.5萬人(2016年),是中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下轄8個市、8個少數民族自治州。

雲南屬山地高原地形,山地面積33.11萬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84%。地形以元江谷地和雲嶺山脈南段寬谷為界,分為東西兩大地形區。東部為滇東、滇中高原,是雲貴高原的組成部分,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表現為起伏和緩的低山和渾圓丘陵,發育著各種類型的岩溶(喀斯特)地貌;西部高山峽谷相間,地勢險峻,山嶺和峽谷相對高差超過1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山頂部常年積雪,形成奇異、雄偉的山嶽冰川地貌。全省海拔高低相差很大,海拔最高點海拔6740米,在滇藏交界處德欽縣境內怒山山脈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最低點海拔76.4米,在河口縣境內南溪河與紅河交匯的中越界河處,兩地直線距離約900千米,海拔相差6000多米。

雲南氣候基本屬於亞熱帶高原季風型,立體氣候特點顯著,類型眾多、年溫差小、日溫差大、乾溼季節分明、氣溫隨地勢高低垂直變化異常明顯。全省平均氣溫,最熱(七月)月均溫在19°C~22°C之間,最冷(一月)月均溫在6°C~8°C以上,年溫差一般只有10°C~12°C。同日早晚較涼,中午較熱,尤其是冬、春兩季,日溫差可達12°C~20°C。

2016年,雲南生產總值達14869.9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195.04億元;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5799.34億元,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6875.57億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4.8∶39.0∶46.2。全省人均生產總值達31265元。

雲南動植物種類數為全國之冠,素有“動植物王國”之稱,被譽為“有色金屬王國”,歷史文化悠久,自然風光絢麗,有麗江古城、三江並流、石林、哈尼梯田、大理古城、崇聖寺三塔、玉龍雪山、洱海、滇池、撫仙湖、梅里雪山、普達措國家公園、噶丹松贊林寺、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等旅遊景點。

海南大學

海南大學(Hainan University),簡稱“海大”,坐落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海南省會海口市,是海南省屬綜合性重點大學,是海南省、教育部和財政部共建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國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入選高校,是“中西部高校聯盟”主要成員。

海南,簡稱“瓊”,省會海口。海南省位於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劃界,西臨北部灣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越南相對,東瀕南海與臺灣省對望, 東南和南邊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文萊和馬來西亞為鄰。海南省下轄4個地級市,5個縣級市,4個縣,6個自治縣;截至201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925.76萬人。

海南省陸地(主要包括海南島和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總面積3.54萬平方公里, 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海南島是僅次於臺灣島的中國第二大島,海南省是中國國土面積(含海域)第一大省。 海南別稱瓊崖、瓊州,西元前110年,中央政府在海南島設置珠崖郡、儋耳郡,屬交州刺史管轄,標誌著海南正式納入中國版圖。1988年4月13日,海南行政區從廣東省劃出,獨立建省,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正式成立。海南經濟特區是中國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省級經濟特區。

海南島地處熱帶北緣,屬熱帶季風氣候,素來有“天然大溫室”的美稱,這裡長夏無冬,年平均氣溫22~27℃,最冷的一月份溫度仍達17~24℃。

初步核算,2017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4462.5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79.3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997.1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486.07億元。三次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2.0:22.3:55.7。

貴州大學

貴州大學(Guizhou University),簡稱“貴大”,創始於1902年,位於中國貴州省貴陽市,是教育部與貴州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學,為貴州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重點建設大學。 2012年成為教育部“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牽頭高校,入選教育部“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成為教育部在西部地區重點建設的14所高水平大學之一,“中西部高校聯盟”成員,中國最早創辦的大學之一。

貴州省,簡稱“黔”或“貴”,地處中國西南腹地,與重慶、四川、湖南、雲南、廣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樞紐。轄貴陽、六盤水、遵義、安順、畢節、銅仁6個地級市,黔東南、黔南、黔西南3個自治州, 1個國家級新區(貴安新區),9個縣級市和79個縣(區、特區),其中少數民族自治縣11個。

貴州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四季分明、春暖風和、雨量充沛、雨熱同期。

2016年末常住人口3555.00萬人。2016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11734.43億元。

安徽大學

安徽大學(Anhui University),簡稱“安大”,坐落於安徽省省會合肥市 。學校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入選“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是“國家華文教育基地”和“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由教育部與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

安徽,簡稱“皖”,省會合肥,位於中國大陸東部,屬於華東地區,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安徽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安徽下轄宿州、淮北、亳州、阜陽、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馬鞍山、安慶、蕪湖、銅陵、宣城、池州、黃山等16個地級市。地跨長江、淮河南北,新安江穿行而過,與江蘇、浙江、湖北、江西、山東、河南接壤,轄境面積14.01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的1.45%。

安徽省在氣候上主要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暖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氣溫為14-17℃,1月平均氣溫零下1-4℃,7月平均氣溫28-29℃。

安徽與江蘇、上海、浙江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2017年末,安徽省常住人口6254.8萬人,2017年,安徽全年全省生產總值27518.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11.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3486.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1420.4億元。一二三次產業比例為9.5:49:41.5,人均GDP44206元。

省部共建大學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大學(Heilongjiang University),簡稱“黑大”,坐落於北國冰城哈爾濱,是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重點共建高校,國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千人計劃)”和“ 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入選高校,首批“中俄新聞教育高校聯盟”主要成員,全國17所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學院所在高校之一。

黑龍江省,簡稱黑,省會哈爾濱,位於中國最東北部,中國國土的北端與東端均位於省境,因省境北面有黑龍江而得名。黑龍江東部和北部以烏蘇里江、黑龍江為界河與俄羅斯為鄰;西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連吉林省。面積47.3萬平方公里。黑龍江轄12個地級市,1個地區,2個省轄縣級市。共64個市轄區、18個縣級市、45個縣、1個自治縣。

黑龍江省氣候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省年平均氣溫多在-5℃~5℃之間。年平均風速多為2~4米/秒,春季風速最大,西南部大風日數最多、風能資源豐富。

2017年末常住總人口為3788.7萬人,2016年,黑龍江省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5386.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70.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441.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274.2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7.4:28.9:53.7。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0432元。

湖北大學

湖北大學(Hubei University),簡稱“湖大”,坐落於湖北省武漢市,是湖北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的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是湖北省“2011計劃”牽頭高校,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二級保密資格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接收高校,是教育部和英國大使館批准設立的湖北省唯一的雅思(IELTS)考試考點單位。

湖北,簡稱“鄂”,省會武漢,因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地處中國中部,東鄰安徽,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與河南毗鄰。全省國土總面積18.59萬平方千米。 截至2017年末,湖北共下轄13個地級行政區,包括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103個縣級行政區 。常住人口5902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522.9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759.69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6259.86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6503.40億元。三次產業佔比為10.3:44.5:45.2。

湖北省大部分為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充沛,雨熱同季。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2—4℃;7月最熱,除高山地區外,平均氣溫27—29℃,極端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科實力方面,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湖北高校共有26個學科進入全國前三名,其中10個學科排在全國第一名(含並列第一名),全國第一的學科數量僅次於北京和江蘇,位居第三。全國前三的學科數量僅次於北京、上海和江蘇,位居第四。

山西大學

山西大學(Shanxi University)是中西部十四所國家重點建設大學之一,是山西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同重點建設的省部共建綜合研究型大學 ,是我國最早一批省部共建大學,國家“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一省一校)大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大學,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入選高校,“全國九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協作會”發起者及成員,“中西部高校聯盟”成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擁有研究生院和“推薦免試研究生” “教授評審”資格。

山西,省會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總面積15.67萬平方千米,山區面積約佔總面積的80%以上。山西又稱“三晉”,古稱河東,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

山西是典型的為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境內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500米以上。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山西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光照充足、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冬夏氣溫懸殊、晝夜溫差大的特點。

截至2016年,山西省下轄11個地級市,119個縣級行政單位 。全省11個地級市中,轄區最大的是忻州市,最小的是陽泉。截至2017年,山西省常住總人口3702.35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4973.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77.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181.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013.9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0557元。

山西省現存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2處,位居中國第一,其中,大同雲岡石窟、平遙古城、五臺山為世界文化遺產。中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山西境內,享有“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的美譽,著名的有恆山懸空寺、太原晉祠、芮城永樂宮、解州關帝廟、祁縣喬家大院等。

不在省會的大學

江蘇大學

江蘇大學(Jiangsu University),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鎮江市。2001年8月經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蘇理工大學、鎮江醫學院、鎮江師範專科學校合併組建的以工科為特色的教學研究型綜合性大學。197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88所重點大學之一,1981年成為全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設有研究生院;是全國74所“特色重點項目”高校之一和全國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之一。

江蘇,簡稱“蘇”,省會南京,以“江寧府”與“蘇州府”之首字得名。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長江下游,東瀕黃海,東南與浙江和上海毗鄰,西接安徽,北接山東。江蘇面積10.72萬平方千米,佔中國的1.12%。下轄13個設區市,96個縣(市、區)。

江蘇屬於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性氣候,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氣候分明,江蘇各地平均氣溫介於13~16℃,最冷月為1月份,平均氣溫-1.0~3.3℃,7月份為最熱月,沿海部分地區和裡下河腹地最熱月在8月份,平均氣溫26~28.8℃。

2017年末,江蘇常住人口8029.3萬人,2017年,江蘇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900.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76.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8654.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3169.4億元。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07189元。領先的製造業是江蘇經濟體的主要支柱。江蘇是一個高度發達的經濟省份,其治安、教育、經濟、科技、文化、創新等實力領銜全國。中國最為穩定的經濟體之一,其高等教育水平和科研技術水平以及研發工業方面,也是當之無愧的全國第一,其科研經費投入之大、研究型高校企業之多、科研成果之豐富堪稱全國典範。江蘇人均GDP、綜合競爭力、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均高居全國各省第一。

河南大學

河南大學(Henan University),簡稱“河大”,坐落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開封,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111計劃”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 “卓越教師培養計劃”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具有“推薦免試研究生”資格和“國防生後備軍官”選培資格,為UNAI、IAUP、AUAP成員,是一所綜合性河南省屬重點大學。

1912年,以林伯襄先生為代表的一批河南教育家,在袁世凱與河南都督張鎮芳支持下,在清代開封國家貢院舊址創辦了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河南大學前身),成為當時中國的三大留學培訓基地之一,與當時的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和上海南洋公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呈三足鼎立的局面。

河南,簡稱“豫”,因歷史上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故名河南。截至2017年底,河南共下轄17個地級市、1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52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85個縣,省會鄭州市,常住人口9559.13萬人,居中國第3位。

河南是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中國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火藥三大技術均發明於河南。從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先後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有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四個及商丘、南陽、許昌、濮陽等古都,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省份。河南文物古蹟眾多,旅遊資源豐富。截至2017年,河南有世界文化遺產6項2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8處,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3處。

河南屬暖溫帶至亞熱帶、溼潤至半溼潤季風氣候。全省一般氣候特點是春季乾燥大風多、夏季炎熱雨豐沛、秋季晴和日照足、冬季寒冷雨雪少。全省多年平均氣溫15.7℃,一般一月氣溫-3℃至3℃,七月氣溫24℃至29℃。

2017年河南生產總值44988.1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39.4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1449.9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9198.68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9.6:47.7:42.7,第三產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47130.00元。2016年12月,國家批覆鄭州入選國家中心城市。 以河南為主體的中原城市群為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

河北大學

河北大學(Hebei University),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定市,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分別共建,入選中國“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為中國中部地區重點支持的五所大學之一、“中西部高校聯盟”成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高校首個延安精神教育基地,擁有研究生院和“推薦免試研究生”資格。

河北省,簡稱“冀”,因位於黃河以北而得名。地處華北平原,東臨渤海、內環京津,西為太行山,北為燕山,燕山以北為張北高原。下轄石家莊、唐山、秦皇島、邯鄲、邢臺、保定、張家口、承德、滄州、廊坊、衡水等11個地級市,省會為石家莊。北距北京283公里,東與天津市毗連並緊傍渤海,東南部、南部銜山東、河南兩省,西倚太行山與山西省為鄰,西北部、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東北部與遼寧省接壤。全省常住總人口7519.52萬(2017年),總面積18.88萬平方千米,屬溫帶季風氣候。 1月平均氣溫在3℃以下,7月平均氣溫18℃至27℃,四季分明。

2017年,河北省生產總值實現生產總值實現35964.0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07.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7416.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5039.6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為9.8%,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8.4%,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1.8%。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47985元。

河北省擁有長城、承德避暑山莊、清東陵和清西陵3項世界文化遺產;邯鄲、保定、承德、正定、山海關5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河北是萬里長城途經距離最長、保存最完好的省份,境內長城遺存達2000多公里。

河北省高速公路總里程6531公里。 唐山港、黃驊港、秦皇島港均躋身億噸大港行列。全省鐵路、公路貨物週轉量居中國大陸首位。 2013年,京津冀一體化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

自治區大學

西藏大學

西藏大學(Tibet University),簡稱“藏大”,是西藏自治區所屬的綜合性大學,“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高校,“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2013年5月列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3年7月成功獲批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西藏自治區,簡稱“藏”,通稱西藏,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首府拉薩。西藏自治區位於青藏高原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全區面積120.22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8,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僅次於新疆。2014年末常住人口約317.55萬人。

西藏北鄰新疆,東接四川,東北緊靠青海,東南連接雲南;周邊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國家及地區接壤,陸地國界線4000多公里,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西藏以其雄偉壯觀、神奇瑰麗的自然風光聞名。它地域遼闊,地貌壯觀、資源豐富。

西藏的氣候,由於地形、地貌和大氣環流的影響,獨特而且複雜多樣。氣候總體上具有西北嚴寒乾燥,東南溫暖溼潤的特點。西藏是中國太陽輻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多一倍或1/3;日照時間也是全國最長的。與中國內地相比,西藏多數地區氣溫偏低,拉薩、日喀則的年平均氣溫比相近緯度的重慶、武漢、上海低10~15℃。阿里地區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盛夏8月白天氣溫僅為10℃左右,夜間氣溫甚至會降至0℃以下。

2016年末全區常住人口總數為330.54萬人,2016年,實現全區生產總值(GDP)1150.0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4.9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29.9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15.17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5143元。

廣西大學

廣西大學(Guangxi University),簡稱“西大”,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中國南方著名高校,廣西辦學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高等學府,中國大學百強高校。學校是教育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共建重點高校,國家“211工程”“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高校之一,首批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高校之一。

廣西壯族自治區,通稱廣西,簡稱“桂”,首府南寧,南臨北部灣。截至2016年末,全區常住人口4838萬人,下轄有14個地級市。廣西得名於嶺南西道、廣南西路,是嶺南文化傳承的主要地區之一,又因境內大部分地區屬於秦統一嶺南設置桂林郡而簡稱“桂”。 廣西地處中國華南地區,與廣東、湖南、貴州、雲南相鄰,並與海南隔海相望,南瀕北部灣、面向東南亞,西南與越南毗鄰,在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交往中佔有重要地位。

廣西地處低緯度,北迴歸線橫貫全區中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南北以賀州——東蘭一線為界,此界以北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區各地極端最高氣溫為33.7-42.5℃,廣西壯族自治區喀斯特地貌極端最低氣溫為-8.4-2.9℃,年平均氣溫在16.5-23.1℃之間。全區大部地區氣候溫暖,熱量豐富,雨水豐沛,乾溼分明,季節變化不明顯,日照適中,冬少夏多。

2016年末,全區常住人口4838萬人,廣西全年生產總值(GDP)18245.0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98.6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8219.8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226.60億元。

新疆大學

新疆大學(Xinjiang University),簡稱“新大”,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是1978年確定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國家西部大開發”重點建設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教育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聯盟”成員。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位於中國西北邊陲,首府烏魯木齊,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也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面積166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國土總面積六分之一。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國接壤,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現在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新疆將全面落實南疆地區14年免費教育政策。新疆現有14個地、州、市,89個縣(市),其中33個為邊境縣(市)。

新疆遠離海洋,深居內陸,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氣流不易到達,形成明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溫差較大,日照時間充足,降水量少,氣候乾燥。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在準噶爾盆地為零下20℃以下,該盆地北緣的富蘊縣絕對最低氣溫曾達到零下50.15℃,是全國最冷的地區之一。最熱月(7月),在號稱“火洲”的吐魯番平均氣溫為33℃以上,絕對最高氣溫曾達至49.6℃,居全國之冠。由於新疆大部分地區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溫差極大,故歷來有“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之說。

2011年5月5日,全區常住人口為21813334人,烏魯木齊市常住人口為3110280人。2014年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總人口2298.47萬人,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264.10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38.6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927.8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797.68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0607元。

寧夏大學

寧夏大學(Ningxia University),簡稱“寧大”,學校坐落於賀蘭山下有著“塞上湖城”美譽的歷史文化名城銀川市,是教育部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的以文、理、工、農為主體的綜合性大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高校,是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和“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實施高校,是國家教育部首批批准的招收留學生和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培養高校。

寧夏,簡稱寧,全稱寧夏回族自治區,是中國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自治區首府為銀川。寧夏處在中國西部的黃河上游,東鄰陝西省,西、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西南、南部和東南部與甘肅省相連。南北相距約456千米,東西相距約250千米,總面積為6.64萬多平方千米。是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轄5個地級市,22個縣、市(區)。寧夏得黃河水灌溉而形成了悠久的黃河文明。 早在三萬年前,寧夏就已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跡。公元1038年,党項族的首領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歷史上是“絲綢之路”的要道,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

寧夏回族自治區深居西北內陸高原,屬典型的大陸性半溼潤半乾旱氣候,具有冬寒長,夏暑短,雨雪稀少,氣候乾燥,風大沙多,南寒北暖等特點。由於寧夏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所以夏季基本沒有酷暑;1月平均氣溫在零下8℃以下,極端低溫在零下22℃以下。寧夏氣候的最顯著特徵是:氣溫日差大,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大部分地區晝夜溫差一般可達12—15℃。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中國地質、地貌“南北中軸”的北段,在華北臺地、阿拉善臺地與祁連山褶皺之間。高原與山地交錯帶,大地構造複雜。從西面、北面至東面,由騰格裡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毛烏素沙地相圍,南面與黃土高原相連。地形南北狹長,地勢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較大,東部起伏較緩。

2016年末全區常住人口674.90萬人。2013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實現生產總值2565.06億元,2014年,寧夏地區生產總值2750億元,2013年寧夏全區一般貿易出口額24.97億美元,加工貿易實現出口額697萬美元,機電產品出口6.07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4.18億美元。羊絨衫出口增長39.4%,鉭鈮鈹及製品出口下降9.6%,機床及鑄件出口增長8.7%,羊絨紗線出口增長78.9%。

內蒙古大學

內蒙古大學(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簡稱“內大”,是國務院1978年確定的88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是英國《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所列中國15所著名大學之一,首批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 (西里爾蒙古文:Өвөр Монгол) 或“內蒙”,自治區首府為呼和浩特,內蒙古橫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地區,接鄰八個省區,是中國鄰省較多的省級行政區之一。內蒙古自治區現設呼和浩特、包頭、烏海、赤峰、通遼、鄂爾多斯、呼倫貝爾、烏蘭察布、巴彥淖爾9個地級市;興安、阿拉善、錫林郭勒3個盟;另外有滿洲里、二連浩特2個計劃單列市(縣級市);52個旗(其中包括鄂倫春、鄂溫克、莫力達瓦達斡爾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17個縣,11個盟(市)轄縣級市,23個市轄區。

內蒙古地處歐亞大陸內部,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全國總面積的12.3%;2014年末全區常住人口為2504.8萬人;全境主要分佈有漢族、蒙古族,以及滿族、回族、達斡爾、鄂溫克等49個民族,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 內蒙古資源儲量豐富,有“東林西礦、南農北牧”之稱,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積居全中國第一,稀土金屬儲量居世界首位,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草原牧區。內蒙古為中國大陸6個步入高收入階段和工業化後期階段的發展水平較高的省級單位之一。 內蒙古與京津冀、東北、西北經濟技術合作關係密切,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輻射區,也是是中國八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之一。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天氣。

2017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103.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47.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408.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047.4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10.2:39.8:50.0。第一、二、三產業對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0.3%、14.8%和74.9%。人均生產總值達到63786元。

沒有直接以省命名的大學

蘭州大學

蘭州大學(Lanzhou University),簡稱“蘭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國家首批“雙一流(A類)”、“211工程”、“985工程”大學行列,由國防科工局與教育部共建,入選國家“珠峰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全國首批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和首批建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高校之一,經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

甘肅,簡稱甘或隴,省會蘭州,省名取甘州(今張掖)與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甘肅地處中國西北地區,東通陝西,南瞰四川、青海,西達新疆,北扼寧夏、內蒙古,西北端與蒙古國接壤,境內為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 氣候類型多樣,從南向北包括了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山高原氣候等四大氣候類型。 截止2017年末,甘肅省轄12個地級市、2個自治州,幅員面積42.59萬平方公里(其中飛地53.22平方公里),總人口2763.65萬人(2012年),常住人口2609.95萬(2016年)。 甘肅歷史跨越八千餘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中醫藥學的發祥地之一,被譽為“河嶽根源、羲軒桑梓”。

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境內地形複雜,山脈縱橫交錯,海拔相差懸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狹長,東西長1659公里,南北寬530公里,大致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六大區域。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為群山峻嶺所環抱。北有六盤山和龍首山;東為岷山、秦嶺和子午嶺;西接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壤青泥嶺。

2016年末常住人口2609.95萬人。2016年,甘肅省實現生產總值7152.0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73.4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491.5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687.04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3.61∶34.84∶51.55。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27458元。2017年,甘肅省GDP達7677.0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63.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562.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050.8億元。 經過建國以來的開發建設,甘肅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機械電子等為主的工業體系,成為中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

甘肅各地氣候類型多樣,從南向北包括了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和高原高寒氣候等四大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0-15℃,大部分地區氣候乾燥,乾旱、半乾旱區佔總面積的75%。

南昌大學

南昌大學(Nanchang University),簡稱“南大” ,是211工程建設高校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高校、“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重點建設院校、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學校,“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並且擁有首批十一所大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的南昌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參與成立“中西部高校聯盟”。

學校辦學始於1921年創辦的江西公立醫學專門學校和1940年創建的國立中正大學。1993年,江西大學與江西工業大學合併組建南昌大學。1997年,學校被列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2004年,教育部與江西省人民政府簽署共建南昌大學協議。2005年,南昌大學與江西醫學院合併組建新南昌大學。

江西,簡稱“贛”,省會南昌。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古為幹越之地和省內最大河流為贛江而簡稱贛。江西地處中國東南部,東鄰浙江省、福建省,南連廣東省,西接湖南省,北毗湖北省、安徽省而共接長江。是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江西轄境面積共16.6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500餘萬,轄11個設區的市、100個縣級行政區、1個國家級新區。

氣候屬中亞熱帶溫暖溼潤季風氣候,年均溫約16.3-19.5℃,夏季較長,7月均溫,除省境周圍山區在26.9-28.0℃外,南北差異很小,都在28.0-29.8℃。

2017年末常住人口4622.1萬。2017年,江西省GDP20818.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53.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9972.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892.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45187元 。

福建師範大學

福建師範大學(Fujian Normal University),坐落於中國東南名城——福州市,是福建省人民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共建高校,入選中國“2011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福建省重點建設三所高水平大學之一、面向東南亞開展對外漢語教學培訓基地、國家單獨招收臺灣學生試點學校、支持周邊國家漢語教學重點學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受院校、中國-東盟教育培訓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國培計劃”示範性集中培訓項目學校,2018年被確定為福建省“雙一流”建設高校。

福建,簡稱“閩”,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面、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面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省相望。福建省現轄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三明、南平、寧德9個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平潭縣)。省會為福州。

福建的地理特點是“依山傍海”,九成陸地面積為山地丘陵地帶,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的森林覆蓋率達65.95%,居全國第一。福建的海岸線長度居全國第二位,海岸曲折,陸地海岸線長達3751.5千米。福建以侵蝕海岸為主,島嶼眾多,海壇島現為全省第一大島。而且由於福建位於東海與南海的交通要衝,由海路可以到達南亞、西亞、東非,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的起點。依山傍海的特點也造就了福建豐富的旅遊資源。

福建靠近北迴歸線,受季風環流和地形的影響,形成暖熱溼潤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熱量豐富,全省70%的區域≥10℃的積溫在5000-7600℃之間,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7-21℃。

201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911萬人,2017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298.2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42.4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5770.3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4085.52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6%,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8.8%,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6%。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2976元。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簡稱“中大”,由孫中山先生創辦,有著一百多年辦學傳統,是中國南方科學研究、文化學術與人才培養的重鎮。中山大學是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和廣東省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雙一流”A類、“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同時也是“珠峰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中山大學已經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正努力成為全球學術重鎮。學校有18個學科領域進入ESI世界前1%,學科領域數量位居國內高校第2位,其中有14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5%,2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1%。在第三輪全國學科評估中,33個參評學科有16個學科進入水平排名前5,32個學科進入水平排名前10。

廣東,名由嶺南東道、廣南東路演變而來,簡稱“粵”,省會廣州。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連廣西,南臨南海,珠江口東西兩側分別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下轄21個地級市(其中2個副省級城市),119個縣級行政區(60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6個縣、3個自治縣) 。

廣東省陸地面積為17.98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87%;其中島嶼面積1592.7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陸地面積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積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759個(由於歷史原因,東沙群島被臺灣當局控制),數量僅次於浙江、福建兩省,居中國第三位。

廣東省屬於東亞季風區,是中國光、熱和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年平均氣溫約為19℃-24℃。1月平均氣溫約為16℃-19℃,7月平均氣溫約為28℃-29℃。

廣東自秦朝開始就有中原移民不斷遷入,逐漸形成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並形成獨特的嶺南文化 。廣東通行粵語、客家語和閩語,而且粵、客兩大方言的中心都在廣東 。廣東也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廣東是中國的南大門,處在南海航運樞紐位置上 。2010年11月1日廣東省常住人口為104303132人。2016年廣東人均GDP達到72787元,是全國的1.3倍。2017年第一季度,以19438.05億的地區生產總值,蟬聯全國第一;廣東珠三角9市將聯手港澳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成為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並肩的世界四大灣區之一 。廣東要形成以珠三角世界級灣區城市群為引領、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陽城市帶為支撐的世界級沿海都市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