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工資,養不起一個暑假裡的孩子?別讓你的焦慮,毀掉下一代

朋友媛媛媽在一次好友聚會聊天時感嘆道:“我大半年的工資,都養不起一個暑假裡的孩子了。”

原來,她給今年下半年即將進入小學六年級的女兒,報了11個培訓班和2個夏令營,一共花費5.7萬元,相當於她大半年的工資。

媛媛媽給女兒制定的暑期計劃表讓人瞠目結舌,歎為觀止。

11個培訓班,包括語文3個、數學3個、英語1個、科學1個、編程1個、書法1個,以及游泳1個。

2個夏令營,一個是國學夏令營,另一個是國際夏令營。在時間安排上,從媛媛期末考試結束,一直持續到8月29日,全程無空檔。

身邊的朋友問媛媛媽,“暑假班安排得這麼滿,孩子忙得過來嗎?”

“還好吧。我看周圍的孩子,個個都排得超級滿的。”媛媛媽說,“小孩子嘛,如果不給她安排好,她就會看電視、玩遊戲,還不如去培訓班學點東西。”

“語文、數學為什麼都要一口氣報3個培訓班?”

媛媛媽解釋說,“經過我反覆對比研究發現,幾個班的教學側重點不一樣,我全都報了,希望媛媛可以補得更全面些。”

“而且,我現在最怕過暑假了。哎,買東西都不敢買貴點的了,每次買東西時第一反應都是先換算成孩子的課時費,看看是不是划算。”

“給孩子報暑假班花費那麼多錢,自己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有必要嗎?”

媛媛媽也無奈,“現在沒有家長不給孩子報暑假班的吧。別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補習班,你不上的話,差距就會越來越大。而且感覺周圍的學霸太多了,一比就覺得媛媛和他們的差距很大。”

聽媛媛媽這麼說,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眼前浮現出她女兒的樣子:一個文靜瘦弱的小姑娘,戴著厚厚的眼鏡,每天忙不迭地輾轉於各個補習班。小姑娘我見過幾次,給我的印象是特別乖順,沉靜,完全沒有花季少女應有的活潑、朝氣。

不是孩子輸不起,而是父母害怕輸

半年工資,養不起一個暑假裡的孩子?別讓你的焦慮,毀掉下一代

有研究指出: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教育花費最貴的地區,且超過三分之一的家長已經把全部時間都花費在孩子身上。

雖然如此,中國父母依然擔心自己做的不夠。

我們害怕孩子長得沒有別人家孩子高,成績沒有別人家孩子好,才藝沒有別人家孩子多……

我們花費大把錢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不惜代價送孩子上好學校,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強迫孩子去按照父母的意願做某件事時,還不忘對孩子苦口婆心地說上一句:“我是為了你好!”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父母的焦慮,不是孩子輸不起,是父母輸不起。

半年工資,養不起一個暑假裡的孩子?別讓你的焦慮,毀掉下一代

電視劇《最好的我們》片段

馬東曾說:中國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長中的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我們小時候沒考上好大學,就想讓孩子幫我們圓夢;

我們小時侯成績不如別人,就想讓孩子一定要爭口氣,超過別人家的孩子;

我們沒過上安穩的生活,就催促孩子一定要過上理想生活……

這種焦慮,讓無數家長和孩子都處於連軸轉的水深火熱之中。

中國式父母焦慮,正在毀掉下一代

前段時間,曾與鄧麗君齊名的香港女歌手陳美玲在網上又火了。現年61歲的她,在退隱歌壇30年後,又一次刷屏朋友圈。這一次,是以媽媽的身份。

她先後把3個兒子都送進了美國排名第一的斯坦福大學。

陳美玲在接受採訪時談到的教育理念引人深思:“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陳美玲在視頻中提到了很多關於教育的點,讓父母瞠目結舌。

比如:不要制定每天的時間表、不要給孩子報課外班、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這種教育理念和大多數中國父母完全背道而馳。

我們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花費鉅額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拼盡全力把孩子送進最好的學校。這足以體現中國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同時,也暴露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中國式父母過於焦慮。

半年工資,養不起一個暑假裡的孩子?別讓你的焦慮,毀掉下一代

有人說,當中國孩子太累了!

練舞時寫作業

半年工資,養不起一個暑假裡的孩子?別讓你的焦慮,毀掉下一代

上學路上寫作業

半年工資,養不起一個暑假裡的孩子?別讓你的焦慮,毀掉下一代

打點滴時寫作業

半年工資,養不起一個暑假裡的孩子?別讓你的焦慮,毀掉下一代

北京大學曾發佈《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

中國每5箇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哪怕考上大學後,跳樓、臥軌、跳河的慘劇也是接二連三發生。

每一個數據都足以讓我們心驚膽戰。

中國式父母的用力過猛,可能毀掉的是孩子光明燦爛的一生。

緩解焦慮,接受孩子成為普通人

半年工資,養不起一個暑假裡的孩子?別讓你的焦慮,毀掉下一代

要父母做到不焦慮,似乎真的很難。

學校和老師被“成績指標”壓迫,家長被老師壓迫,孩子被家長壓迫,一環套一環,最終孩子在長期的學習壓力下不堪重負,出現厭學、抑鬱,甚至選擇死亡。

功利的教育,焦慮的家長,受傷的孩子,三敗俱傷。但傷的最重的是孩子,也只會是孩子。

孩子有選擇嗎?沒有!他只能默默地承受,或者選擇以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反抗,比如自殺、輕生。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當然能夠理解,但現實是:大多數孩子最終會成為一個普通人,過著平凡的一生。

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家長接受不了這個現實。當孩子學業不出色時,他們就覺得孩子這輩子都完了,於是焦慮不安,花費鉅額補課費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拼盡全力要把孩子送進最好的學校。

要知道,成為普通人並不意味著孩子這輩子就完了,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幸福和快樂。

父母不可能把孩子永遠保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我們應該做的,是拋掉無用的中國式焦慮,僅僅以陪伴的姿態,在孩子需要時給予支持,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想要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