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中國人教人向善,講"善有善報"。教育人要感恩,講"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方面的經典例子莫過於"銜環結草"的典故。 《左傳·宣公十五年》記載:"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 顆(魏武子之子)曰:'必嫁是。'疾病,則曰:'必以為殉。'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餘,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餘是以報。'"又《後漢書·楊震傳》"楊震字伯起……父寶"李賢注引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華陰黃雀》:"寶(楊寶)年九歲時,至華陰山北,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墜於樹下,為螻蟻所困。寶取之以歸,置巾箱中,唯食黃花,百餘日毛羽成,乃飛去。其夜有黃衣童子向寶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以白環四枚與寶:'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矣。'"後以"銜環結草"為感恩報德的典故。

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一個正直的人的起碼品德。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接受著恩澤,因此也非常需要感恩。父母對我們有生養之恩,朋友對我們有幫助友愛之恩,社會對我們有關愛之恩,軍隊對我們有保衛之恩,祖國對我們有呵護之恩等等。因此我們都要以感恩之心來面對。更何況是父母的生養之恩,自我們出生以來就意味著應該對他們負責,盡到應盡的贍養義務,尤其是人到老年,他們多麼希望自己的兒女常在身邊與其享受天倫之樂,做為兒女我們也應想盡一切辦法來滿足老人的心願。

人到中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我們的一切做法都是在為孩子樹立榜樣,孩子的效仿能力很強,為使孩子對“感恩”美德“學”有參照,“學”有成效,我認為家長都必須首先為孩子做出“感恩”的榜樣,以我們真誠的“感恩”行動和良好的道德修養,為孩子做出向美、向善的表率。不然,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因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會生活得更富足,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