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新中國成立後,教育經過了哪三次轉型?

阿童木人工智能細數新中國成立以來,基礎教育目標的三次重大轉型,從確立“雙基”,到提出“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的出臺,每次都會對課堂教學形態產生深刻影響。

咱們這次對三次轉型進行重新梳理,或許對STEAM教育的開展,有借鑑意義。

1、“雙基”引領下的教學

可以說,新中國成立前,甚至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教育活動都很隨性,人們對育人目標的認識停留在混沌狀態。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52年。

1952年3月,我國教育部頒發了《小學暫行規程(草案)》,首次明確提出“雙基”概念,把小學教育目標表述為“使兒童具有讀、寫、算的基本能力和社會、自然的基本知識”。

在該政策引領下,課堂教學,從鬆散無序,逐漸到規範標準化,穩定的教學結構漸漸形成,典型的教學過程包括“複習舊知—導入新課—講解分析—樣例練習—小結作業”,五者之間環環相扣,每個環節都有具體的要求和標準。

這也是現代教育之“功利性”開端,它極度強調效率,通過標準化流程和精準的教學控制,追求用最短的時間學到最多的知識。

這種基於效率的教學方式,雖然提升了我國基礎教育的質量,有助於學生學生掌握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但是,正如阿童木人工智能一貫堅持的那樣,這種教育方式,導致課堂教學變成了“批量生產的流水線”,學生的創新意識、完備人格以及興趣志向等遭遇了不應有的忽視。

深度解析|新中國成立後,教育經過了哪三次轉型?

2、“三維目標”引領下的教學

半個世紀後,2001年,第八次新課改全面啟動實施,正式提出了“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極度功利性”教育的狀況,有所改善,關注點,從“效率至上”轉變為“關注效能”。

原來的效率是“以正確的方式做事”,而效能是“以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兩相比較,“效能”所講求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或探究學習,在效率方面,無法與講授式教學相媲美但其對潛能的關注,對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學習的支持,是後者無法比擬的,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漸體現。在這種視角下,理想課堂就是把學生能自己學會的全部交給學生自學,學生學不會的再由教師進行引導。

深度解析|新中國成立後,教育經過了哪三次轉型?

3、“核心素養”引領下的教學

儘管“三維目標”較之雙基,更為全面和深入,但缺乏對關鍵素質的清晰描述和科學界定。在“三維目標”這個框架中,核心素養是這個框架裡的關鍵要點——沒有要點的框架如同“空中樓閣”。“核心素養”的提出,試圖打破傳統教學秩序,嘗試把真實生活帶進課堂,為重塑課堂形態創造了新的可能。阿童木人工智能認為,儘管效率是美好的,但它並不能決定一切,一味地追求教學的顯性效果並不可取。當教學效率達到臨界點時,若再往上提高效率,就會攤薄師生投入產生的紅利,乃至走向低效甚至無效。所以,課堂教學需要一場新的轉型,以超越效率的侷限,還原學習境脈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站在長遠、終身且面向未來的立場去培養學生——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贏在“起點”卻輸在“終點”的悲劇發生。

深度解析|新中國成立後,教育經過了哪三次轉型?

阿童木人工智能專注於3-18歲孩子的機器人、編程、創客等教育,提供品牌合作,希望自己的教學理念得到傳播,惠及到更多的孩子,專注於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更多信息請關注阿童木人工智能公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