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三河鎮最早是巢湖中小洲 千年古戰場 清代肥南第一都會

三河鎮,距離我的家鄉僅20公里。從小聽父母說,他們去三河鎮的次數甚至比去城關鎮(舒城縣城)還要多。確實,

“三河街”對於周圍舒城縣、廬江縣、肥西縣部分地區的影響甚廣。近些年來,三河古鎮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大量省內外遊客的湧入,儘管她飽受了廣大網友的吐槽,但其昔日的輝煌歷史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地位不容小覷。今天,筆者帶領大家從巢湖的形成說起——

巢湖的形成和夏、商、周時期的三河(鵲渚、鵲岸)

今天的三河鎮,距離東邊的巢湖之濱有十公里。1.3億年前,燕山運動後期,巢湖開始形成,起初包括今天的廬江縣白湖以及包括杭埠河、豐樂河在內的周圍水系流域。巢湖的水衝擊著大別山麓以及周圍的丘陵,使得沿岸大量的泥土沙石流入湖中、淤積,最終造成湖面開始縮小,直至一百萬年前,巢湖才安靜了下來。古代的巢湖又稱為“焦湖”

安徽合肥:三河鎮最早是巢湖中小洲 千年古戰場 清代肥南第一都會

巢湖的變遷史也是三河的起源史。這塊土地最早稱為“鵲渚”,就是巢湖裡鳥兒棲息的一個小洲,後來漁民登陸,開始“結廬避風”,這是三河最早的居民。上文說起泥沙的淤積造成巢湖的縮小,這塊小洲周圍的地區也逐漸形成陸地,曾經的湖中小洲最終成了巢湖西濱。

安徽合肥:三河鎮最早是巢湖中小洲 千年古戰場 清代肥南第一都會

三河鎮,夏、商時期屬於“東夷”、“淮夷”之地。西周時期,開始屬於群舒部落中的舒鳩國範圍之內(延伸閱讀: )。春秋時期,群舒相繼歸順於楚國,這裡自然成為楚國的地盤。不過呢,江南的吳國開始有想法,要找楚國要土地了,楚國說:想要可以,憑本事拿!於是,公元前580年左右,吳國開始北上,與楚國在原來群舒的土地上展開了“持久戰”。

安徽合肥:三河鎮最早是巢湖中小洲 千年古戰場 清代肥南第一都會

又一說,譚其驤將“鵲岸”標至長江北沿岸(來源·《中國歷史地圖集》書影)

公元前537年的冬天,楚靈王帶領諸侯和東夷的軍隊進攻吳國,結果匆忙中沒有設防,吳國人在“鵲岸”(今三河鎮)擊敗了他們(《左傳》)。隨後,楚國大軍在“羅汭”(今廬江縣羅埠河)抓住了前來犒軍的吳王的弟弟。後來向東直至“坻箕山”(今無為踟躕山),擔心吳國有防備一直不敢進攻,然後又回去了。27年後,伍子胥指揮吳軍再次打敗了楚軍,三河成了吳國的土地。大家應該聽過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也就是越國打敗吳國那年,越王將三河的土地交還給了楚國,從此直至秦統一全國。

安徽合肥:三河鎮最早是巢湖中小洲 千年古戰場 清代肥南第一都會

三河鎮鵲渚橋(來源·《三河鎮志》書影)

秦、漢、晉時期的三河(鵲尾渚、架槳灘

秦代,屬於九江郡。西漢初年,先後屬於九江王國(英布)、淮南王國(劉長)。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這裡又成為了淮南王國和新設立的衡山王國的交界處。漢武帝時期,廢國立郡,兩國又成為全新的九江郡、廬江郡。三河從這時候開始到晉代一直是合肥縣(九江郡)與舒縣(廬江郡)的交界地。《續修舒城縣誌》記載,漢代舒縣的疆域“有桐鄉(今桐城市)、鵲尾渚(今三河鎮),蓋得今縣及廬江全境、桐城北境,無為西南境,絕長補短,逾三數百里,屹然一大邦也”。

安徽合肥:三河鎮最早是巢湖中小洲 千年古戰場 清代肥南第一都會

三國時期,這裡又成為了魏國、吳國(哈哈,歷史上兩個吳國都想要這塊土地)的交界地。傳說曹魏水軍曾在這裡擱淺,登岸後把船槳在河灘上架了起來,這裡又得名“架槳灘”。晉代,這裡稱為“鵲尾渚”

南北朝時期(鵲尾、三汊河)

南北朝時期,史書上稱三河為“鵲尾”“三汊河”。還是因為江淮地理位置太好,這裡再一次“幸運”地成為南方和北方交戰的戰場,其間的行政區劃非常頻繁(就看這南北兩國誰厲害了)。

宋泰始二年,公元466年,明帝討伐佔據尋陽(今九江)稱帝的晉安王劉子勳。宋軍西征,先後佔據小峴、合肥及巢湖口二城,均在巢湖東南、北方。敵方緊急命令孫衝之返回鵲尾,在姥山(今巢湖中)和其他的土坡上安營紮寨,又讓豫州刺史劉胡(豫州治在今壽縣)率領三萬士兵和兩千騎兵在

鵲尾駐紮,擺出死保巢湖西岸的戰略態勢。(《資治通鑑》)

安徽合肥:三河鎮最早是巢湖中小洲 千年古戰場 清代肥南第一都會

梁國與北魏原以巢湖為界。梁天監四年,公元507年,豫州刺史韋睿攻打北魏所佔的合肥城(延伸閱讀: )。韋睿察看地形,築堰壩攔蓄肥水,準備水灌合肥。不料,魏國援軍五萬突然來到,梁軍形勢危急。這時,軍監潘靈祐勸韋睿撤退返回巢湖退到西、南岸邊,“走保

三汊”,孤山作為門戶,退可守,進可攻,正合其地。(《資治通鑑》)

隋、唐、宋、元時期的三河(鵲尾渚)

隋代初期,廬州設立。自此至清代,三河鎮均屬於廬州。唐玄宗時,分原來的舒縣的區域為廬江、舒城二縣。三河自此至民國皆處於合肥,舒城、廬江三縣交界處。五代十國時期,廬州先後屬吳、南唐和後周。

安徽合肥:三河鎮最早是巢湖中小洲 千年古戰場 清代肥南第一都會

唐代廬州區域圖(來源·《中國歷史地圖集》書影)

宋代,王象之《輿地紀勝》和胡三省《遁鱧注》仍稱“鵲尾渚”。《合肥縣志(嘉慶)》記載: “衝元觀,在三河鎮北岸,舊志;宋建……石佛寺,在三河鎮南岸。舊志;宋建。”1983年10月17日,三河一小操場發現有兩塊殘碑,是清道光和光緒年間兩次重修大王廟的記載。中有一段說到:“蓋聞三河北岸大王神廟,創自前宋,廟廳輝煌,香菸極盛。”這也是最早關於三河建築的一些記載。從上面字句也能看出,三河此時逐漸聚集人口,開始形成市鎮雛形。

安徽合肥:三河鎮最早是巢湖中小洲 千年古戰場 清代肥南第一都會

北宋,江淮地區主要商業城鎮(來源·《國家歷史地圖集》書影)

元代,第一次創立省制,廬州屬河南行省。元代末年,廖元安、俞通海等農民起義軍在巢湖附近紮寨,常在三河活動。

明、清時期的三河(三河鎮)

明代,廬州府屬南京直轄。《大明一統志》十四卷:“三河在府城(廬州府,今合肥)南九十里,其源有三,合而為一,入巢湖。”這是史書中第一次出現“三河”的記錄。相關研究學者猜測,可能是從南北朝後期的“三汊河”演變而來。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5月,張獻忠率農民軍從舒城七里河,汪家灘一線北上攻廬州,三河民眾殺羊、豬來歡迎招待。八月,農民軍從廬州回軍後,在三河繳獲了雙檣巨舟三百多艘。張獻忠憑此建立水師,並在巢湖進行訓練。不久張獻忠就由此入江,下湖南,佔四川,建立政權。

安徽合肥:三河鎮最早是巢湖中小洲 千年古戰場 清代肥南第一都會

清代初年,屬江南左布政使。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安徽省建立,於是三河鎮又歸屬於安徽省(廬州府合肥、舒城兩縣)。

安徽合肥:三河鎮最早是巢湖中小洲 千年古戰場 清代肥南第一都會

清代廬州府區域圖(來源·《中國歷史地圖集》書影)

唐代江南人民創造圩田,以後逐漸發展到巢湖流域,三河周圍很早就形成圩區。在築圩時留出的水路,形成豐樂河(明清時稱界河、桃溪河)、杭埠河(明清時稱龍舒水,巴洋河)、南河(明清時為合肥、廬江兩縣界河),新河等水道。圩田的修築使三河一帶成為魚米之鄉。再擁上航運的便利,三河鎮便發展成為繁華的商埠。

安徽合肥:三河鎮最早是巢湖中小洲 千年古戰場 清代肥南第一都會

1916年,三河鎮(來源·資料圖片)

《合肥縣志(雍正)》記載:“三河外環兩岸,中峙三洲,而二水貫其間,故日三河,原在中洲墩上建石佛寺,門外舊系河口古渡。南有小樓,石牆外屬舒城。”《合肥縣志(嘉慶)》記載:“三河為三邑犬牙之地,米穀廩緊,匯舒、廬、六諸水為河者三,河流寬闊,枝津回互,萬艘可藏。”《舒城縣誌》記載: “三河鎮百貨交通,為廬郡南一大都會。”三河東街舊慈善堂殘碑記載:“水陸通衢,萬商雲集。”上述文獻資料表明,三河鎮在此時是合肥縣南部最重要最繁榮的城鎮。

安徽合肥:三河鎮最早是巢湖中小洲 千年古戰場 清代肥南第一都會

迄今保留的唯一一段古城牆(攝影·束文傑)

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1月,太平軍攻克廬州後,三河即成為太平軍的重要根據地。·太平軍在此築大城一座,環以九壘,憑河設險,屯儲糧草、軍火,接濟天京、廬州城牆選址在河道最狹窄、圩埂最寬闊的小南河北岸,東面、北面的杭埠河和豐樂河河道寬廣,以為天險。後來,又在小南河南北兩岸的圩埂上,建造了9座磚壘,南岸7座,北岸2座。造城工程,耗時一個月零三天,徵用了一萬多民工。為了提供城牆和磚壘的石料,三河鎮周邊的廟宇、牌坊幾乎被拆光,普通人家的石磙、石臼、石門檻、磚牆及墳頭石碑都被強行拆送築城。此後與湘軍發生的著名的“三河大捷”一戰,湘軍名將李續賓陣亡,扭轉了太平天國皖南被動的局面,安慶脫困,天京(今南京)糧荒抒解(另文詳述)。

安徽合肥:三河鎮最早是巢湖中小洲 千年古戰場 清代肥南第一都會

三河鎮(圖中加粗虛線為舊城牆範圍,來源·資料圖片)

清代末年,李鴻章(延伸閱讀: )、潘鼎新等封建官僚,收買附近大量圩田,並在三河鎮設立公館、糧倉、錢莊、店鋪。同時,德、英、美、日等帝國主義勢力相繼侵入三河,設立協和、海林、茂昌、蘊和、華昌等商店和蛋坊,大量傾銷“洋貨”。

民國及解放後的三河鎮簡述

民國初期,廢廬州府,縣以下設區鄉。三河仍屬合肥縣。設立三河區署,所轄為三河鎮,及今肥西豐樂區及廬江縣南河至新河之間地區。此後幾十年裡,北洋軍閥葉開鑫部的襲擾,日本侵略軍的侵佔,新桂系軍閥的掠奪,政府的強徵軍糧,對三河造成一次次的破壞。當然,這其間從這裡走出的人物不乏其數,有物理學家楊振寧(延伸閱讀: )、抗日英雄孫立人(延伸閱讀: )、合肥首富“洪百萬”(延伸閱讀: )、愛國僑領董寅初等等。

安徽合肥:三河鎮最早是巢湖中小洲 千年古戰場 清代肥南第一都會

2001年,楊振寧在三河(來源·資料圖片)

1949年1月三河解放後設“三河市”,直屬皖北巢湖專區,原三河鎮劃為東,西,南鎮,市轄三個鎮及杭梅區與杭埠,梅林、牛河、林樓、汪灣、韓橋六個鄉,市政府駐卡坊院(今三河醫院)。3月,市政府遷駐承德倉(今三河酒廠倉庫)。7月,增劃一個北鎮,並將杭梅區及其所轄六個鄉六十二個村,三萬五千五百十三人,分別劃給舒城、廬江兩縣領導。10月,撤銷北鎮和鎮一級政權機構,成立東、西、南三個鎮公安派出所, 由市政府、派出所領導街(村)組工作。據統計,東鎮四個街、二個村,三十二個行政組;西鎮六個街、二個村、六十二個行政組;南鎮六個街、四十三個行政組。三個鎮計十六個街、四個村、一百三十七個行政組,二萬一千三百七十七人。

安徽合肥:三河鎮最早是巢湖中小洲 千年古戰場 清代肥南第一都會

三河鎮簡圖(來源·《肥西縣誌》)

1950年3月撤市,設三河區,屬肥西縣。5月,三河區恢復了鎮(鄉)一級政權機構,三個鎮派出所合併為二個派出所(即三河鎮派出所)。並改造舊保甲制,取消街一級政權機構,對行政組擴大與裁併,在農時將行政村劃小。這樣,區轄東、西,南三鎮和五星鄉,二十七個行政組,八個行政村,二萬一千二百九十二入,其中市鎮人口一萬四千六百四十二人,農村六千六百五十人。1956年撤區設鎮至今。

安徽合肥:三河鎮最早是巢湖中小洲 千年古戰場 清代肥南第一都會

雨後小南河(攝影·束文傑)

結語

後來的三河鎮,經歷了幾十年時光的衝擊和上世紀90年代兩場洪水的侵襲,似乎失去一些“古味兒”,這可能是開頭所提及網友吐槽的重點。走進大捷門,很多人有些失望,這條寬闊的街道更像城市裡的商業步行街,無非建築加點當地特色,直至走到古西街心情可能會好點,看到了一些“老房子”……其實這是中國諸多古鎮或者景點的“通病”,也是旅遊管理部門在文物保護與商業開發處理上存在的一些矛盾。希望古鎮僅存的文化氣息,能夠讓遊客們有所收穫。這篇呢,主要是三河鎮發展歷程,對於明清民國三河的商業提及不多,當然之後筆者將查詢資料,另撰專文。歡迎大家指正文中錯誤,謝謝!


  • 參考:《肥西縣誌》、《舒城縣誌》、《合肥縣志》、《廬州府志》、《資治通鑑》、《三河鎮志》等。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