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地宫开启佛骨再现,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清朝诗人刘瀚芳的这首(法门晓钟),借写法门寺的钟声,表达了对唐朝崇佛佞佛、供养佛骨的反对。唐朝时期,很多皇帝崇信佛教,并多次迎法门寺佛骨入京师,举国掀起崇佛热潮。法门寺也从此名声大噪,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寺院之一。

法门寺地宫开启佛骨再现,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千米处的崇正镇(今法门镇),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是关中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之一,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送各国建塔供奉。当时中国有19处,法门寺便是其中的一座。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它以皇家寺院的显赫地位,以7次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对唐朝佛教、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初年,高祖李渊改阿育王寺为法门寺。唐贞观年间,把阿育王塔改建为四级木塔。自贞观年间起,唐朝政府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对法门寺进行扩建、重建工作,最后形成了有24个院落的宏大寺院,是“三辅”之地规模最大的寺院。

法门寺地宫开启佛骨再现,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舍利子

贞观五年(631),唐太宗第一次开示佛骨。佛指舍利的重现,掀起了一股崇佛热潮。显庆四年(659),高宗敕准再一次开示佛骨。高宗将这枚舍利迎请到皇宫里供奉,直到龙朔二年(662)才送回法门寺塔中。这次迎佛骨是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奉献最多的一次。咸通十四年(873),唐懿宗第七次迎佛骨。迎接仪式极为隆重,懿宗亲自出迎,向佛骨顶礼膜拜。同年底,僖宗诏令将佛骨送还法门寺。按照佛教礼仪,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次年正月初四关闭了塔下地宫石门。从此,佛指舍利再没有闻世。

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的宏阔气势,已恢复到最大规模,宋徽宗曾在山门上亲书“皇帝佛国”四字。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的记载。金人也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明隆庆三年(1569),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倒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47米,极为壮观。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1939年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1979年以来,政府拨款重修大佛殿、铜佛殿、西方三圣殿和钟鼓楼,使千年古刹焕然一新。

法门寺地宫开启佛骨再现,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宋徽宗

1987年为修复砖塔而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唐咸通十五年封闭的地宫一座,在地宫中,发现了唐代深藏后遗失千年之久的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和供养舍利的大批唐代珍贵文物。消息传出,引起国内外轰动,被誉为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更是佛教史上的一大盛事。特别是四枚灵指的再现,引起了佛徒的强烈反响。

从地宫中发掘的佛指骨舍利,一枚置于嘉陵频伽纹壶门座银棺中,一枚置于双凤宝盖纹银棺中,还有一枚置于唐懿宗供奉的八重宝函中。这是套装的八重宝函,从里向外第一重是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塔庭银柱上套置佛骨舍利。据考,这三枚都不是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是所谓“影骨”,而发掘的真身舍利却秘密藏在一个普通的铁函里。打开铁函,里边是顶银函,上有45尊造像和“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的錾刻,再里层是银包角檀香木函,木函内放置着一具嵌宝水晶椁,真身佛指就安放在椁内的壶门座玉棺中。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证实是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是当今佛教界的最高圣物。

法门寺地宫开启佛骨再现,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

法门寺地宫

史料记载的唐代宫廷用的秘色陶瓷,此前未见过实物,有人曾怀疑史料记载是否有误。在地宫中发现的秘色瓷碗,破除了人们的疑惑。这种瓷的瓷釉料非常好,就像碗中有水,但其制作工艺已失传。法门寺还保存有具有十分重要史料价值的碑刻十一块,珍藏佛经六百多卷,其中宋刻《毗卢藏》、元刻《普宁藏》、《秘密藏》等都是极其珍贵的佛经版本。除与佛教有关的文物之外,地宫里还珍藏有大量的生活用品。如其中的一套金银茶具,是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七百多件唐朝丝织品有绫、罗、绸缎、纱、绢等十多种品类和蹙金、蹙银、平锈、贴绣、织金、织银、盘金线等十多种工艺,是世界上古代丝绸品类和工艺品种最多的一次考古发现。

地宫中还有25000多枚唐朝货币,其中有13枚玳瑁币,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为珍贵的古代货币种类,为唐代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