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州風情|古代軍事文化的活化石——社火

社火起源於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的立身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遠古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並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於是形成了崇尚火觀念。由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中,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樂的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鏨雜的民間娛樂活動。

代州風情|古代軍事文化的活化石——社火

追溯社火其源,它與遠古時的圖騰崇拜,原始歌舞也有著淵源關係。圖騰崇拜在中國歷史上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原始社會的人們,把本氐族的圖騰標誌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有的還製成面具,每逢祭祀的時節,人們在身上繪有圖騰圖案或戴上圖騰面具,邊打著勞動工具,邊跳著模擬圖騰物的舞蹈,狂呼狂舞,祈禱所崇拜的圖騰能給予他們一種神奇的力量。隨著歲月的流逝,宮廷裡的這種逐鬼祭祀儀式傳入民間,逐漸形成民俗禮儀活動,演變為鄉村祭神、娛神、迎神的賽會,並加進雜戲表演。這種古老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各地都要舉行盛大的,熱鬧非凡的社火活動。社火規模從幾十人到上百人,包括鑼鼓手。群眾燃放爆竹迎接社火隊伍,並贈與煙、糖等禮物。社火經過之處,爆竹聲聲,鑼鼓喧天,人山人海,氣氛熱烈。

代州風情|古代軍事文化的活化石——社火

代縣地勢險要,素以關山雄固,軍事要衝而聞名於世。作為邊陲重鎮,歷代曾有無數英雄名將在此建功立業。東周戰國時,趙襄子誘殺其姐夫,吞併代國。趙國名將李牧,據險保衛了趙國的江山。漢高祖劉邦岀雁門被圍困平城。隋煬帝被閒代州,召李淵救駕。郭子儀、薛仁貴轉戕代州。北宋名將楊業父子在此唱了一曲千秋忠義之歌。李自成在代州大戰十餘天后才直抵京城。有史書記載的大小戰爭就達1700餘次。在現代史上的直、奉晉軍混戰,抗戰時期的雁門關伏擊戰,夜襲陽明堡機場等戰鬥遺址都在代縣。

代州風情|古代軍事文化的活化石——社火

上陽花社火,源於春秋。據傳趙國人潁考叔生於代郡上陽花,帶領車隊進駐上陽花時成為營寨將領。是吋傳教村民習武演劇,把古代各種哉爭逐漸演繹成劇,成為當時最時尚的武術與舞蹈相結合的文體活動,同時體現了古代戰略思想和戰術理論的發展,周平王十五年遷都時,考叔隨軍至鄭國潁谷,便以潁為姓。考叔走後,相傳白禹傳承了社火的要領和套路。能記起的傳承人分別是董四六、楊丁有、石醜義楊草山、石天保、石貴平。 上陽花社火,是表演社火,主要在場院佈陣,鬥打表演。通常以一人或一組人展現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即為一場社火。人物要畫社火臉譜,穿社火服裝,持社火兵器。社火表演一般是探馬在前,後邊跟著會旗、炮火、旗隊、社火隊、最後是鑼鼓隊。兵器存刀、槍、棍、棒十八般兵器。樂器主要是戰鼓,輔以馬鑼,鐃鈸等,傳承了原始特點的獨特風格,節奏明快,雄渾激昂。會旗為原始羽毛旗幟,存古代原始特色。

代州風情|古代軍事文化的活化石——社火

上陽花社火的特徵是形式古樸、原始,體現了古代軍士文化和民間文化特色。表演形式以舞蹈、雜技、武術與戲曲表演融為一體,既有劇情,亦有民間舞蹈、雜技絕活、武術對打、武術套路,表演服裝個性鮮明,各方旗幟各具特色。 社火有整裝、列隊、祭旗、出征、行軍、傳丁、練兵、操馬、佈陣、對壘、決戰,破陣等表演,每一細節都有一系列行為規範。其陣法完全符合古代軍事思想。列隊就是交戰雙方整列隊伍,角色就位,按順序兩方對陣交戰。行兵就是入場亮相,整隊行進,邊走邊舞,進入指定位置。祭旗就是軍士列隊,主帥出場,祭奠軍旗。練兵就是在主帥指揮下雙方軍上變換隊形進行操練。出征就是雙方軍士交錯行軍,進入決戰陣地。佈陣就是決戰雙方軍隊變幻陣法,籌劃謀略,準備決戰。對壘就是雙方大將之間對陣交戰,士兵對打混戰,場面壯觀。破陣就是經過雙方廝殺惡戰,正義一方戰勝失道一方。

代州風情|古代軍事文化的活化石——社火

社火的陣法有八卦陣、傳丁、珍珠倒捲簾、八卦陣法、六甲陣、演馬探陣。表演劇日有《五雷陣》、《打登州》、《白蛇傳》《三岔口》、《金沙灘》、《尖門陣》、《西遊記》等故事。是戰役演繹和戲劇傳說的結合,與武術、雜技、舞蹈等表演融為一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上陽花社火傳承地域達到原半、五臺、繁峙及本縣200餘村,每年除了到外縣表演時,元宵節前在本村表演,上午一場、下午一場,中午吃糕、喝酒,已成為歲時節令的民俗節慶,祭祀等文化活動。上陽花社火的傳承人石天保,今年88歲,身體硬朗,每天堅持走步、練武。現已收徒50餘名。二兒子石貴平也已成為社火傳承人。

代州風情|古代軍事文化的活化石——社火

2011年上陽花社火已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承人石貴平又整頓了隊伍,購置了道具,成立了上陽花社火研究中心,陸續出版《上陽花社火研究子集》《社火圖集》《社火影像》。上陽花社火歷史久遠,對歷代戰事起源,考證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上陽花社火屬於表演祉火,將舞蹈、雜技、武術與戲劇融為一體。既有劇情,又有民間舞蹈,雜技絕活,武術對打,武術套路,具有很高的民間民俗藝術價值。上陽花社火把軍事文化與民間文化有機結合,對研究古戰場等軍事文化具有一定的軍事價值;上陽花社火在節慶期間表演,活躍了群眾文化生活,對廣大民眾有很強的教育感染力。2009年非遺普查中,省普查隊現場觀看了上陽花社火的表演後,給予很高的評價。上陽花社火必將會繼續傳承下去,走出雁門,邁向世界!

(作者介紹:邢生明,退休千部,原代縣博物館館長。《代縣文物大全》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