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這個地方,毛主席說:我騎著毛驢也要去看看

美國有世界聞名的“黃石國家公園”,你可知道,中國中部有一個“黃石國家礦山公園”。

雖然現在名氣沒有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大,但論起“資歷”,論起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美國的黃石,恐怕遠不如中國的“黃石”。

湖北這個地方,毛主席說:我騎著毛驢也要去看看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內的“天坑”。攝影:何戈(黃石市檔案館館藏圖片)

滾滾長江水,過武漢,向北拐個彎折向南,浩浩湯湯地流經鄂東南,位於江南岸的這片土地即是黃石市,古時屬於大冶縣。28.4萬年以前,早期智人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令考古學家驚歎的石龍頭舊石器遺址。

1973年,考古學家在大冶銅綠山發掘一處持續千年的古銅礦遺址,中國古代高超的採礦和青銅冶煉技術,由此走入人們的視野。

無論是貫穿3000年曆史的古代,還是發軔於100多年前的近代,抑或是伴隨著共和國工業建設的現代,豐富的礦藏是大自然賜予這片土地的珍貴“禮物”,“礦冶”始終是黃石這片土地上不變的文化符號。

湖北這個地方,毛主席說:我騎著毛驢也要去看看

黃石市區全景。何戈 攝(黃石市檔案館館藏圖片)

“亞洲第一採坑”:

石頭上種樹奇蹟

25歲那年,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劉文祥,給湖北一家媒體寫了一封信,呼籲政府部門儘快保護即將消亡的五六間“破瓦房”。

那是一座建於1892年的火車站,還保留有歐式柱頭的幾根立柱。這座位於黃石市老城區的下陸車站,被史學家認定是湖北省最古老的火車站。

站前的一條大冶鐵路,曾串聯起黃石這座城市的工業體系,也見證了這座重工業城市百年間的榮辱興衰。

鐵路的一頭連著大冶鐵礦,一頭延伸至長江岸邊。126年前,這條長18公里的湖北省第一條鐵路鋪設完成,開始將大冶境內優質的鐵礦石,源源不斷地運至江邊,經長江航運輸送到清末漢陽鐵廠的鍊鐵爐裡。

大冶鐵礦、漢陽鐵廠是後來被譽為“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漢冶萍公司三大支柱中的兩“柱”。

如今,這條鐵路早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鐵路兩頭的山河也變了模樣。

曾經的大冶鐵礦,變成了今天的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到了夏天,園內滿是綠樹紅花。航拍照片中,這一帶綿延的山峰上一片翠綠,中間一個巨大的倒葫蘆狀大峽谷,還記錄著人類的採礦活動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跡。

這是被喻為天坑的大冶鐵礦東露天採場,東西跨度2400米,南北跨度1000米,坑口面積達118萬平方米,相當於165個標準足球場。在經年累月的礦石採集後,形成了落差達444米的世界第一高陡邊坡。

這個“亞洲第一採坑”的形成,伴隨著共和國的工業化建設。從1958年至2016年,工人們從這裡累計採出原礦近1.4億噸,生產鐵精礦近8600萬噸,為武鋼提供的鐵金屬量佔武鋼生產全部生鐵總量的70%

。大冶鐵礦成為名副其實的“武鋼糧倉”。

湖北這個地方,毛主席說:我騎著毛驢也要去看看

華中鋼鐵公司全景(黃石市檔案館館藏圖片)

1956年,21歲的馬景源,從華中鋼鐵公司大冶技校畢業,跟全班30多名同學一起,被分配到剛重建不久的大冶鐵礦。此後,從電工到車間團支部書記,再到任職礦志辦主任,參與編纂《黃石市志》《漢冶萍公司志》,他親歷了礦區的生態蝶變,也記錄了它的繁榮、衰落與轉型。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工業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大冶鐵礦開始向武鋼大量貢獻礦石資源。然而,經過日積月累,採礦排出了約3.7億噸廢石,廢石堆在礦區周邊綿延十多里,堆積出幾座幾十米高的小山。

馬景源印象中,廢石堆延伸到周邊的很多村莊,村莊遷走後,光禿禿的廢石,淹沒了原先的樹木土地,動物鳥類沒了蹤影,那時的礦區周圍是一片死寂的情景。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負責人閻紅勇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礦區開始意識到不能再讓生態環境繼續惡化,並嘗試在廢石堆上種樹,經過反覆嘗試,最終發現了成活率較高的刺槐。

從那時起,礦區開始大面積栽種刺槐。此後30多年時間裡,一代代工人們前赴後繼,在原本寸草不生的廢石堆上栽種了120多萬株刺槐,昔日的廢石堆變成了面積達366萬平方米、相當於約8個天安門廣場的亞洲最大硬巖綠化復墾生態林。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創造了“石頭上種樹”的奇蹟。

馬景源記得,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是大冶鐵礦最好的年代,有一萬多工人,每年出產500多萬噸鐵礦石,“企業效益好,員工福利好,到了夏天冰棒、汽水都是免費的,大家幹勁特別足。”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大冶鐵礦的礦石資源逐漸枯竭,礦區開始逐年減產,從輝煌時的每年500多萬噸,減到前些年的幾十萬噸,職工從一萬多人變成了一千多人。

進入21世紀以來,憑藉著獨特的礦區景觀和綠化成果,大冶鐵礦進行轉型探索。2007年,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正式建成開園,成為我國第一家國家礦山公園。園內一片空地上,工人們用鋼鐵廢料製作成工藝雕塑,建成礦冶博覽園。原有的鐵礦設施,被改造成“井下探幽、石海綠洲、九龍洞天”等旅遊景觀。

如今的這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成為黃石工業旅遊的一張閃亮名片,每年接待的遊客已經達到10萬人次。

湖北這個地方,毛主席說:我騎著毛驢也要去看看

黃石市區夜景。何戈 攝(黃石市檔案館館藏圖片)

沿江小鎮的千年冶煉史

黃石市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從1950年建市到現在也不過68年,但又有著古老的歷史,在1950年以前是屬於大冶縣的沿江小鎮。古時大冶在歷史上因“大興爐冶”得名,有著3000多年的冶煉史。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內,半圈矮牆上鐫刻著17組銅浮雕,述說著大冶鐵礦的千年採礦史。在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屬於大冶的高光時刻,大多與該地的銅鐵礦物有關。

公元226年,三國時期的孫權利用鐵山礦石,鑄造刀劍,與魏、蜀抗衡;隋朝時期,隋文帝楊堅下令在鐵山南設置十座煉爐,鑄造五銖錢;南宋時,岳飛令岳家軍在大冶一帶劈山開礦,鍛造“大冶之劍”與金兵作戰。

礦山公園內,浮雕一側是為紀念洋務派代表人物盛宣懷而建的懷盛亭。兩年前,鐵山區的新橋洞,經過改造後被命名“宣懷門”。長江南岸的漢冶萍遺址內,樹立著兩座高7.2米的雕像,是為紀念均在72歲辭世的張之洞和盛宣懷。這些都在訴說著這兩位歷史人物與這座城市的時空聯繫。

1877年秋,被聘用的英國礦師郭師敦,在交給湖北開採煤鐵總局總辦盛宣懷的勘礦報告中說:“大冶縣屬鐵礦較多,惟鐵山及鐵山檻二山為最……現就探見鐵層鐵脈約有五百餘萬噸之數。若以兩座熔爐化之,足供一百年之用。”尤為重要的是,

此地的鐵礦石淨質為60%-66%,而世界上最好的鐵礦石淨質為70%,大冶鐵礦足以與英、美等國所產上等鐵礦相提並論。

1889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後,開始在湖北大興洋務。4年後,他主持興建的漢陽鐵廠投產,成為亞洲第一個現代化鋼鐵企業。位於大冶縣的大冶鐵礦,作為鐵廠的原料基地,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用機器開採的大型露天鐵礦。

為把大冶鐵礦的礦石經長江水運運到漢陽鐵廠,一條由鐵山之麓開至江岸石灰窯的鐵路,終於在1892年鋪設完成。這條經過3年修成的大冶鐵路,客貨車及枕木全購自德國,沿途修建了鐵山、盛洪卿、下陸、石灰窯4座車站。其中,下陸車站供給煤、水,提供火車維修等業務,是這條鐵路的中心站。

湖北這個地方,毛主席說:我騎著毛驢也要去看看

下陸車站(黃石市檔案館館藏圖片)

1896年,張之洞將廠礦交盛宣懷招商承辦,改官辦為官督商辦。1908年,盛宣懷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合併,組成漢冶萍煤鐵廠礦股份有限公司,開啟了公司的商辦歷程。作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堪稱“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直到1919年鞍山鋼鐵廠建成投產,20多年的時間裡,這家鐵廠生產了中國90%以上的鋼鐵。

清末,大冶境內豐富的銅鐵礦藏和石灰石,吸引了大量官方和民間資本湧入,陸陸續續出現十多家官辦、民營與外資煤礦。1908年,華新水泥廠的前身湖北水泥廠在大冶石灰窯建成投產,成為中國近代水泥工業中開辦最早的水泥企業之一,有著“中國水泥工業搖籃”的美稱。

據馬景源介紹,礦冶的發展,使大冶成為晚清全國洋務運動的中心地區之一,基本形成現代工業都市的雛形。

然而,在漢陽鐵廠改造擴建過程中,盛宣懷既無法獲得國庫空虛的清廷的經費來源,也沒能從民間得到足夠的融資,不得不與日本簽訂借款合同,並以大冶鐵礦的礦石還本付息,此後一步步陷入向日本借款的陷阱。

1948年,國民政府接收漢冶萍公司上海總部,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漢冶萍公司退出歷史舞臺。

在湖北師範大學教授、漢冶萍研究中心負責人蔡明倫看來,一部漢冶萍史,就是一部近代中國工業的發展史,漢冶萍公司的發展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有了國家穩定,企業才能有發展的空間。“但在中國遭受列強入侵的近代,漢冶萍公司既無法得到清政府的資金支持,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列強蠶食。”

湖北這個地方,毛主席說:我騎著毛驢也要去看看

華新水泥博物館全景。何戈 攝(黃石市檔案館館藏圖片)

從因礦建市到崛起為礦冶名城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內,停放的幾臺飽經滄桑的巨型推土機、裝載機、挖掘機,它們曾參與和見證了這座礦冶城市曾經的忙碌與繁榮。

據黃石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文史專家張實介紹,近代工礦企業的興起,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大冶這個地方,外國工程師、工匠和沿海發達地區一批技術工人的到來,猶如一股春風,為這座城市注入新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原本處於封閉狀態的大冶,逐漸走向開放,融入近代社會。

一支規模較大的礦工隊伍,逐漸在大冶形成,上世紀20年代初,產業工人一度達到13500餘人,各大廠礦辦起了子弟學校和技術學校,一批批工礦技術人才被培養出來。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利用大冶廠礦基地建設起華中鋼鐵公司(簡稱“華鋼”)。1949年9月,大冶解放,華鋼被接管,湖北省人民政府設立“湖北省大冶工礦特區”

,後來也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工礦特區。

當時的礦區,共有4萬餘人口,廠礦職工便有5000餘人。近代工礦業的發展和礦工隊伍的形成,為這座城市走上現代工業化之路奠定了基礎。

1950年8月21日,在特區基礎上,黃石正式建市,成為湖北省省轄市,城區面積僅1.2平方公里,城市道路不足2公里。馬景源記憶中,有句民謠描述著建市之初的黃石:“一個警察管條路,一條街上一棟樓。”

彼時的新中國百廢待興,鐵礦石和鋼鐵擔負起提供“工業的糧食”的重任。中央在恢復鞍鋼建設的同時,提出在華中地區興建我國第二鋼鐵中心的構想。

不久後,當時的重工業部成立新華鋼,廠址定於武漢青山,後來改稱為武漢鋼鐵公司,老華鋼則更名為大冶鋼廠。成千上萬的產業工人從全國各地湧入黃石,來支援國家的工礦產業。

黃石這座城市,憑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在中國的近現代歷史上,繼洋務運動之後,又一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湖北這個地方,毛主席說:我騎著毛驢也要去看看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內,毛澤東手握礦石的雕像。完顏文豪 攝

1953年2月19日,毛澤東乘坐“長江號”艦艇視察長江到達黃石港時,提出要到岸上看一看。陪同人員勸阻說,黃石是個小城市,連馬路都沒有,不方便。毛澤東說:“我騎著毛驢也要去看看。”

下船後,毛澤東一行直奔大冶鋼廠,從鍊鋼、鑄鋼、鍛鋼一直到軋鋼,把鋼廠生產一線從頭看到尾。

1958年9月15日,毛澤東再次來到黃石,登上大冶鐵礦的露天採礦場,向礦工們瞭解礦石開採情況,並留下“開發礦業”的重要指示。此後,他又去到大冶鋼廠的鍊鋼車間視察。

在國家建設時期,這座年輕的城市,憑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逐漸崛起為名副其實的礦冶名城,這裡有全國十大特鋼之一的大冶鋼廠、全國十大鐵礦之一的大冶鐵礦、全國三大水泥生產基地之一的華新水泥、全國六大銅礦之一的大冶有色等27個重點工業項目。

從小在黃石老城區鐵路邊長大的劉文祥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蒸汽機車每天穿梭於老城區與幾大工礦企業之間,既拉煤炭、鐵礦也拉工人,這座城市仍上演著數萬工人坐火車去工廠上班的場景。

據黃石市檔案局局長戴奇偉介紹,工業的崛起,推動著這座城市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得城市整體經濟實力曾僅次於武漢,黃石一度成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傲人”的GDP也成就了“黃老二”多年的輝煌。

湖北這個地方,毛主席說:我騎著毛驢也要去看看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內的浮雕。 完顏文豪 攝

礦冶之都的綠色轉型路

上世紀末,在“黃老二”的光環之下,這座城市也積累了太多的生態欠賬。

因露天採礦排放出3億多噸的廢石,形成了佔地面積達400萬平方米的廢石場;長期無節制的開採,為這座城市留下了400多個開山塘口、150多座尾礦庫;因工業廢水的直排入湖,

大冶湖從一碧萬頃變成水質為劣Ⅴ類的嚴重汙染……

那些年,黃石有著跟全國很多重工業城市一樣的城市圖景,機器發出震天響的轟鳴聲,高聳的煙囪冒著黑煙,天空灰濛濛一片,空氣中漫天飛舞的灰塵。這些成為不少市民曾經的城市記憶,民謠中的黃石是一座“光灰的城市”。

湖北作家劉醒龍在一篇文章中回憶起對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黃石真實的模樣,直到1977年受工廠派遣,到袁倉煤礦調查一件事情,既趕上天晴,也趕上下雨,那從天到地的黑乎乎,讓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時候,我已知道,這地名中的黃字,皆因那地方有黃色的表層土壤或者石頭。那一次我對同行的長輩說,黃石不應該叫黃石,而應當叫黑石。”

21世紀初,在承受著生態環境之痛的同時,這座城市也在經受著資源枯竭之痛。

2009年,國務院公佈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名單,黃石位列其中,其下轄城市大冶位列第一批名單。這一年,在黃石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描述成是“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

礦業對城市經濟的拉動效果開始減弱,面對省內宜昌、襄陽等市的迅猛發展,“黃老二”成了昔日的榮光。歷史上有著“鋼鐵搖籃”“水泥故鄉”美稱的黃石,不得不思考城市轉型之路。

在此後的資源型城市轉型過程中,黃石市在推動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建材等傳統支柱產業轉型升級的基礎上,加快培育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

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在黃石這座傳統工業城市,“綠色發展”從理念走向實踐。2013年,黃石提出堅持生態立市、產業強市。

湖北這個地方,毛主席說:我騎著毛驢也要去看看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內,廢舊鋼鐵製作成的藝術品。 完顏文豪 攝

近年來,為做好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三篇文章,黃石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關閉131家露天採石場,關停沿江、環大冶湖等重點發展區域80%以上礦山,完成100多座尾礦庫整治和42家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拆除80公里長江岸線的123個非法碼頭泊位,全面拆除6.2萬畝的大冶湖養殖圍網,累計投入30多億元綠化造林、生態修復工礦廢棄地。

在產業轉型過程中,一些廠礦企業陸續停產,一批工業遺址出現在鄂東南這片土地上: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黃石國家礦山公園、華新水泥廠舊址和源華利華煤礦舊址。

戴奇偉認為,對於因礦而生、因礦而興的黃石,留存至今的工業遺址,既是近代中國工業文明的重要歷史見證,又是打開這座礦冶城市前世今生的文化密碼,在城市轉型過程中,黃石市將工業旅遊作為突破口,重視挖掘工業遺產的文化旅遊價值,通過原先的鐵路線,串聯起獨具特色的工業遺產旅遊線路。

湖北這個地方,毛主席說:我騎著毛驢也要去看看

黃石市磁湖與團城山。何戈 攝(黃石市檔案館館藏圖片)

穿行於今天的黃石城區,乾淨的街道兩側綠樹成蔭,遠處可以看到美麗的山脊線。端午節前後,湖北省運動會的賽艇和龍舟比賽在黃石磁湖上演。曾經的噪音、黑煙和灰塵漸漸沒了蹤跡……空氣在變好、湖水在變清、城市在變美,是劉文祥和不少市民對黃石近些年城市變化的直觀感受。

(稿件部分內容參考:湖北省檔案館編《漢冶萍公司檔案史料選編》、馬景源和胡永炎著《黃石礦業開發史》《第二屆漢冶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吳緒成主編《百年漢冶萍》)

湖北這個地方,毛主席說:我騎著毛驢也要去看看

END

來源 | 新華每日電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