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網際網路頭部格局已成 虛實結合打破產業軟肋

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正領跑全球,並由此誕生了一場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大討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並非不可調和,它們的結合點就是:工業互聯網。

首先工業互聯網的基礎是工業,這是典型的實體經濟,也是國之重器。無論是工業4.0還是製造2025,都代表了國家對實體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期待。

而虛擬經濟互聯網的概念,實際上超越了今天的消費互聯網本身,其容量甚至可能在今天互聯網規模的百倍以上,這裡的“互聯網”本質上是指互聯網的技術,我們知道互聯網是建立在雲計算和大數據基礎上的商業模式,而工業互聯網的意義就是利用互聯網的技術,來改變傳統工業的流程和效率。

簡而言之,互聯網是工業發展的加速器,工業是互聯網技術繼續成長壯大的土壤。

工業互聯網雲平臺格局的深度與高度

以製造業為例,智能製造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傳統制造業生產方式和組織模式的創新,第一階段的表現形式就是智能製造,而第二階段則是協同製造,讓智能製造實現跨企業,最後的終極目標是雲製造,讓智能製造在跨企業的基礎上做到跨行業。

中國工業互聯網的優勢與軟肋

如今擺在我們面前的市場基本面幾乎處在最佳時刻。消費互聯網上的領跑,讓我國在整體互聯網的滲透率上超過了美國和歐洲,儘管在互聯網與產業結合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方面有差距,但我們追趕的腳步依然很快。

工業互聯網頭部格局已成 虛實結合打破產業軟肋

那麼,迴歸到工業互聯網本身,中國工業互聯網的優勢和軟肋分別在哪裡。

首先來看優勢。如果將工業互聯網進行一個簡單的拆分,就有兩個關鍵詞:工業和互聯網。

那麼第一中國的工業規模和水平並不低,按照聯合國工業統計的標準,中國已經是全球工業體系最完備的國家之一,中國工業的產能規模只有美國可以相比擬。尤其在製造業的角度上,中國有最完整的,各種類型的製造業企業模板,如果再從數據的角度,應該說中國的製造業數據類型是最豐富的,數據量也是最龐大的。

其次來看軟肋。第一個軟肋就是時間,所謂時間就是在關鍵技術方面的技術積累。中國企業的現代化發展只有不到30年,與德國和日本的製造業相比基礎略顯薄弱;第二個軟肋是軟件技術。在工業系統中,最關鍵的軟件系統使產品和生產過程的設計軟件、產品數據庫軟件、控制軟件和生產管理軟件,這些領域裡最為關鍵的軟件技術和能力都掌握在美國、德國或者日本公司手裡;第三個軟肋,在於芯片技術和傳感器技術,這些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或者芯片相關的突破,也是在實現工業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必須形成的重要產業支柱。

總的來說,中國工業互聯網雲平臺頭部格局已經形成,依託於頭部企業的技術與行業優勢,打破我國工業互聯網的軟肋制約,推動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結合,這條路的方向已經確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