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大半生都在被他情耽搁”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王安石:“大半生都在被他情耽搁”

一谈起王安石这位历史人物或谈起他的诗词必定绕不过王安石政治改革,一如往常世人能想到王安石改革变法,或者《泊船瓜洲》中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王安石诸多经典绝句之一,可见不仅擅长文章尤擅绝句,可在政治改革上却是一败涂地,王安石变法失败对后世影响深远,以至名誉毁于一旦,被旧党扣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的帽子。”王安石变法至今已900多年,自南宋至近代对王安石的变法多以贬低为主,近代后风向一改常态,被近代史学界誉为改革家,领导十月革命并缔造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列宁也认为王安石是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历史上变法者改革家多半结局悲惨,如秦国的商鞅变法被车裂、楚国吴起变法谋害、汉文帝时期的晁错变法被腰斩、清末的戊戌变法六君子被砍头。王安石生在重文轻武的宋朝是幸运的,宋朝罕有杀文官者,大抵贬谪外放偏远州府以示惩罚。若若论王安石,必然也少不了他的死政敌苏东坡,直至王安石罢相落马,他们之间风起云涌的故事才算告一段落。苏东坡受乌台诗案身陷囹圄,正值王安石罢相辞官隐归江宁,这时王安石被皇帝百官唾弃,受尽各方屈辱已是身心疲惫遍体鳞伤,后又痛失爱子,一人贫寒孤独的生活。亲朋友人寥寥无几肯为苏东坡说情,在王安石人生最低谷为救苏东坡挺身而出,上书皇帝,营救朋友兼政敌苏东坡,直言“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东坡和王安石虽政见不和是国家大事算不得个人恩怨,但两人生活中仍是惺惺相惜,相互敬畏。王安石非奸佞小人,他打压苏东坡也从不陷害罗列无虚有的罪名,多是忍让或贬官外放。王安石虽变法失败,今天的许多人看来他变法内容着实合情合理,只怪他操之过急误用奸佞小人,不仅是朝廷内部新旧党争,地方官更是乌烟瘴气从而间接使宋代的百姓民不聊生,这不是王安石一个的悲哀,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专于文学艺术的皇帝又岂能坐稳江山。国家的命运也不是他一人所能左右,北宋的灭亡有人推卸王安石一身,引起宋朝内部党争,难不成历朝历代都无党争,更何况深宫大院还有宫斗。宋哲宗曾高度评价王安石:“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期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兴许是个人喜好,不仅对苏东坡情有独钟,仍对王安石倍加仰慕。 他的失败也不是一言两语且能说明讲透,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就此打住不在深表。


王安石:“大半生都在被他情耽搁”




千秋岁引·秋景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这是一首中调词,上片对秋景的描写美,由听觉转向视觉由近及远的描写,由別馆客舍写至南来的沙洲落雁。楚台风,庾楼月,借用典故,抒发对往昔回望而感慨,从上片基本确定这首词的感情,从而顺理成章为下片抒发感情做了铺垫。下片写情直抒胸臆,无奈被名利束缚,无奈被他情耽搁,由于此词无年代背景代可考,由这两句猜测可能当时王安石变法失败,政治情怀的失意,使他对做官从政的厌倦,一生美好的光景尽数被他情耽搁,大半生全都奉献出去却落了个如此凄凉的光景,风流潇洒却总抛置一旁,当初与心上之人海誓山盟,密约私诺,然终于辜负红颜,未能兑现当时的期约。“当初谩留华表语,”华表语引用《搜神后记》里求仙访道的典故。当初徒然许下功成身退时,要去求仙访道,潇潇度日的诺言。有关于“秦楼”,汉东府《陌上桑》中说:“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楼即为美貌坚贞的女子罗敷的居处。李白的《忆秦娥》中说:“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也以秦楼为思妇伤别之处,到如今误我当年许下的诺言化为一纸空谈。这里再次提到都是被他情耽搁的誓言盟约,确切的说是王安石对无拘无束自由生活的向往,对乌烟瘴气官场的厌恶之情,如今过着闲云野鹤与常人谈笑风生,闲暇之余总也会对过往的怀念和对亲人无暇顾及而爽然若失。梦终究要完,酒也会,梦回酒醒处是无比的失落。关山难越,谁悲失落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王安石:“大半生都在被他情耽搁”

图片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