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信貸失敗的根源是管理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深度好文)

一、為什麼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組織問題

近年來隨著經濟持續下行,小微企業信貸進入風險高發期,哀鴻遍野、傷痕累累。無論是商業銀行還是民間信貸機構,概莫能外。以至於當下討論小微企業信貸業務問題,大多數信貸機構仍然是談小微色變。縱然頂層高聲呼籲信貸支持小微,現實中仍然是“打左轉向向右拐”。由此,關於小微信貸風險控制問題,尤其風控技術問題備受關注與爭論。

事實上,銀行行長與民間信貸老闆們,心裡非常清楚但卻不願意承認,上述關於信貸技術的討論其實是一個偽命題,真正的問題並不是出在技術上,而是出在管理上或者說是組織上。風險控制作為信貸業務的核心職能總是以風控組織為載體得以實施的。通過風控流程、崗位職責、操作規範,由上至下,層層分解得以落實。

小微信貸失敗的根源是管理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深度好文)

銀行的行長非常清楚小微企業信貸是高風險業務,因為小微業務收益高,在經濟上行時,數錢數到手抽筋,忘記了高風險源於小微企業經營的高失敗率。其實所有行長都清楚,銀行的組織模式只能支撐抵押類信貸業務,不支撐弱擔保敞口業務,只是行長們有意抑制風控職能,推動業務大幹快上。更有甚者,不考慮組織模式的匹配性開展較多的敞口信貸業務,以至於風險爆發深受其害。所以,問題在於銀行組織模式與業務風險屬性的不匹配導致了風險問題,而非所謂的風險控制技術出現了問題。

民間信貸的老闆們也非常清楚小微企業信貸的風險性,那些原本來自於實業的企業家們怎麼會不知道高收益對應高風險的道理。他們只是不太清楚以何種組織形式支撐弱擔保信貸業務的風控職能。所謂的技術手法,什麼IPC,信貸工廠,三表三品等,哪一種是理解不了的呢?除去那些貪婪無知之徒,他們中大多數是實業成功的企業家,當他們進入了金融行業,似乎忘記了他們在實業中反覆強調的組織問題,彷彿金融企業不是企業,不需要組織一樣。

小微信貸失敗的根源是管理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深度好文)

所以說導致小微企業信貸失敗的,並不是所謂的信貸或風控技術問題。到了該為小微信貸技術正名的時候了,風控技術不成為這場危機的替罪羊。一方面貪婪高息收入,一方面組織沒能有效的實施風控技術,導致了大面積的風險失控。

二、審貸一體還是審貸分離

審貸一體還是審貸分離是典型的信貸風控組織模式問題。組織模式顯然是由戰略和目標決定。所以審貸分合問題是由信貸機構的市場選擇(區域和目標客戶)、風控模式(產品類型、風控方式)、業務規模決定的。

從審貸分合的選擇上看,業務規模較大、跨區域經營的信貸機構必然選擇審貸分離模式,因為專業化分工大幅提升業務發展和風險控制的職能效率。這種營銷與風控職能的人為分離背破壞了貸風險管理的有機性與統一性,尤其對於小微企業信貸業務而言。通常,風險控制標準化的信貸產品更適合這種組織模式。大多數商業銀行的小微企業信貸業務均是如此選擇,概因銀行對小微企業的信貸以足值抵押非敞口業務為主,風控技術與組織設置是匹配的。審貸一體的組織模式,因為減少了審貸分離的企業經營信息的割裂和損失,使得借貸雙方關於企業經營信息不對稱得到了較大的緩解,更容易動態把握小微企業的信貸風險。因而審貸一體較為適用於業務規模較小、區域性的,以弱擔保信貸業務為主的民間信貸機構。然而上述淺顯的組織邏輯,卻被眾多的小微企業信貸機構所忽視或扭曲。

小微信貸失敗的根源是管理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深度好文)

商業銀行由於鎖定了抵押物或擔保公司,貸後管理流於形式,以至於解決不了信貸資產貸後劣化的問題。企業經營失敗了,即便有抵押物也可能存在損失,他們是知道的。由於營銷和風控職能的組織性分離,使得各項風控措施落實不到位,從而陷入風險之中,尤其是在營銷業績壓力下,開展了諸多的敞口授信,卻並沒有按照敞口業務風控技術要求有組織的落實風控措施。典型的表現就是開展敞口信貸業務,卻忽視企業的經營實際情況。

民間信貸機構由於開展了大量的弱擔保敞口信貸業務,卻沒有匹配相應的風控系統性安排,當風險來臨之時,覆巢之下無完卵。究其本源,是欠缺敞口信貸風控組織化、系統化的安排。授信不基於經營,收貸不基於經營,寄希望於抵押物的殘值和第三方保證的風險緩釋,捨本逐末!所謂的小微企業信貸風控技術,無非是建立在小微企業經營規律基礎上的經驗總結。問題在於有多少信貸老闆認為做信貸要找懂小微企業經營的人,要培養信貸風控團隊對小微企業經營深入認知。老闆們甚至並沒有意識到信貸機構的核心部門是風控部門,更不必談如何培養信貸風控人員和團隊了。此外,由於信貸行業的金融特殊屬性,更多的老闆寧願相信自己的主觀判斷也不願信任並授權風控團隊。

小微信貸失敗的根源是管理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深度好文)

商業銀行與民間信貸機構,或無知而無能為力,或貪婪而無所作為。長期忽視組織性、系統性解決風控問題最終導致了信貸的悲劇。所以信貸危機與所謂的信貸技術成熟與否沒有太大關係,更多體現的是信貸組織的不成熟。因為任何風控技術都是建立在組織基礎之上發揮作用的。

三、實踐中被證偽的信貸模式

小微企業信貸模式諸多,前幾年信貸瘋狂至極,宏觀經濟上行,掩蓋了各種模式的不足。近幾年很多信貸模式逐漸被證偽。被證偽的除了少數的風控技術上無知,多數屬於風控組織上無能。

商會、行業協會、企業家社交圈、商圈的互助信貸模式被證偽,因為這種信貸是模糊印象下盲貸,典型的無風控技術、無風控組織的“刷臉”模式。

銀行過橋的倒貸模式被證偽,因為信貸者更多在意了與行長的私人關係,忽視了信貸風控技術和風控組織才導致失敗。事實上這種模式也有較少的成功者,以高於銀行授信的標準評判風險,一旦出現意外,也可以通過轉行或者縮減額度迴避風險,同時輔之以適度的行業和額度限制。不幸的是大多數倒貸機構並未能為業務匹配適當的風控組織。

小微信貸失敗的根源是管理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深度好文)

基於模糊經營驗證的小額信用貸被證偽。許多信貸機構試圖以縮小授信額度疊加模糊經營驗證(通常是按照銀行流水百分比授信)來構建標準化風控,由此降低對風控組織和技術的依賴性。經濟上行期依賴高息收益覆蓋高不良,模式尚可持續。一旦經濟下行,逆向選擇機制得以彰顯,越是瀕臨倒閉的企業越會申請高息貸款,往往一個企業涉及諸多所謂的小額度信貸機構。

中小企業大額(100-2000萬)信用貸被證偽。大多數民間信貸機構服務的對象均是有一定規模的中小企業,由於企業有一定的經營能力,所以能夠支撐較大額度的高息信貸。這種業務信貸技術上高度依賴於對企業經營狀況的判斷,需要以企業家的視角建構基於經營能力的風控技術,對風控組織和團隊要求尤其高。現實中較少信貸機構具備與之匹配的風控團隊,倖存者鮮而有之。

大量的P2P互聯網信貸機構(針對小微企業的)的線上風控模式被證偽。由於沒有足夠的交易場景或者大數據支撐,大量從事小微企業線上授信的P2P機構走入風險的泥潭。顯然單純的互聯網技術既不能替代風控技術,更不能替代風控組織。

小微信貸失敗的根源是管理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深度好文)

上述諸多民間機構的信貸模式以及大多數商銀的信用貸模式在實踐中遭遇較大的瓶頸,反映出的大多數問題都是組織與技術的不匹配,進而導致了風控失效、風險高發。小微企業信貸的業務模式(客戶選擇、額度選擇、利率選擇)選定,實際上就已經內設了所必須的風控技術以及與技術匹配的風控組織。風控組織的有效性使得風控技術得以實施,進而表現為信貸風險控制的持續有效性。

四、以小微信貸的組織問題為切入點突破

同種信貸技術的實踐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本身就說明了這是組織問題,而非技術問題。以IPC微貸技術為例,失敗者有之,成功者亦有之。任何信貸技術都需以組織為載體得以實踐。上述僅以風控組織切入,引爆小微企業信貸機構存在的組織問題。事實上,小微企業信貸的營銷問題同樣存在組織問題。很多信貸機構採取類保險營銷模式,出現大範圍的內部人欺詐風險問題,同樣可以說明小微信貸中組織問題的重要性。信貸機構的領導者或企業家們必須將組織問題擺在戰略的高度加以考量。

小微信貸失敗的根源是管理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深度好文)

小微信貸機構兩大戰略問題。其一營銷獲客;其二風險控制。兩者在方法上是技術性問題,在實踐上均是組織(管理)問題。既然是組織問題,就應該符合組織問題的解決方式加以解決。組織問題的出發點必然是戰略。所以領導們首先要明確我們具體要服務什麼樣的小微企業,產品如何定位、如何定價,由此決定了我們要採取何種營銷技術、何種信貸技術(授信與收貸)。進而我們的團隊需要吸納何種勝任特質的成員,如何培訓育成,如何考核評價、激勵與晉升,如何設置部門、崗位(分工與授權),如何將流程按照部門、崗位分解,即有效的人事結合。更進一步,如何開展匹配業務性質的組織建設與文化建設,小微信貸機構的成功既表現為信貸技術的邏輯可行性,又表現為組織與文化的操作可行性。

小微信貸企業家應該向成功的實業企業學習如何通過組織成長而實現業務成長。這一貌似簡單的邏輯被信貸人忽視太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