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敢 "真-誠" 嗎?

真誠,是一個褒義詞,然而卻很少有人敢用。

  • 從學校畢業要去單位上班了,爸媽叮囑我們:對同事、領導有什麼意見,可千萬別亂說啊!

  • 找到對象要結婚了,爸媽叮囑我們:對公婆,有什麼多忍耐啊,別亂說話!

大家似乎覺得 :

  • 真話,是不能講的,是會引起矛盾的。

  • 真話,只有那“童言無忌”的孩子才有權利說,大人要是說真話,那就是幼稚!

您怎麼想呢?

您生活中又是怎樣的呢?

真話,曾經給您帶來些什麼呢?

歡迎大家在文末寫留言。

您敢

01 為什麼不敢真誠

01. 因為恐懼

無論父母還是自己,不敢真誠的背後,是內心的恐懼。

怕自己的真誠,引起雙方的衝突。

帶給雙方情緒上的傷害,導致雙方關係變壞,繼而因為光環效應,很多事情都受到影響。

怕自己的真誠,遭到對方的拒絕。

因為內心的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真誠的溝通,對方能夠接受。而一旦被拒絕,自己會感覺 沒有面子下不來臺,或是感到不知所措

每個人,都有規避風險的傾向。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於是,拒絕真誠。

02. 因為羞愧

因為 自卑 :感覺 自己不應該有這樣的需要。如果表達了這種需要,自己的一些利益、地位就會受到威脅。

比如:先生平時工作很忙,回家就已經很晚了,結果週末還要出去加班,太太心裡非常不愉快,其實很想先生能夠陪伴自己過週末的,但卻不敢對先生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因為 在太太的腦子裡面有一個“應該”:作為太太,應該支持先生的工作,我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和需求。

又比如:自己明明身體不舒服,但怕自己一旦休息,在公司的位置就會被人頂替,於是瞞著領導、同事,帶病堅持工作。

因為 自責:感覺自己達不到內心的要求,於是開不了口。

比如:有的媽媽對自身要求很高。她們 給自己定的要求是“我必須要給孩子最好的,我必須全心全意把孩子的需求放在首位”,然而實際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一旦媽媽沒有辦法達到這個要求,心中就充滿了自責,所以她不敢對孩子真誠,不敢對孩子表達任何有關“媽媽其實做不到那麼好”類似的話語。

02 不敢真誠,帶給我們什麼

1. 隔閡

雖然通過謊言,表面上暫時把難關度過了,但實際上它帶給我們什麼呢?

因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與感受,沒能真實地表達出來,慢慢地 內心會覺得憋屈;

因為對方無從瞭解我們最真實的想法與感受,也就更 談不上接納與體諒了。

於是,雙方心的距離,會越來越遠. . . . . .

02. 誤會

雖然嘴巴上說的是一套,但 我們的非語言信息、事情的結果等等很多方面,都會慢慢將真相顯露出來。

比如剛才說“帶病工作”,雖然自己生病不舒服沒有告訴任何人,然而,因為生病,不可避免地給我們精神狀態、身體狀態造成影響,繼而影響到我們的工作質量。

如此一來,老闆因為不知道實情,會非常困惑:好好的,怎麼今天工作做成這個樣子?你是不是態度有問題啊?

給對方帶去很多不必要的遐想,不利於雙方的關係, 更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03. 拒絕溝通:最惡劣的溝通方式

或許有人會說:這還費勁兒說什麼謊呀?什麼都不說,不就完了?

於是呈現出來的結果就是:直接命令對方,或者 乾脆就回避這個問題。

拒絕溝通是一個極其惡劣的溝通方式。

曾經參加一個“心理即興劇體驗”,其中有個遊戲,是一圈人圍起來做三種鏡子,然後讓一個人隨機去照。

三種鏡子分別是 : 美人鏡,醜人鏡,空白的鏡子。

美人鏡:是令人開心的回應

醜人鏡:是讓人驚嚇的回應

空白鏡:是面無表情,無回應

遊戲體驗之前,大家原以為,感受最差的會是“醜人鏡”,結果經過體驗,卻是“空白鏡”。

當我們向對方發出溝通,沒有回應,不清不楚,才最令人抓狂!

內心戲:NND,好歹給個反應啊!

曾經有一位媽媽,她帶著孩子去逛街的時候,路過一個遊樂場,孩子非常想玩海洋球,媽媽心裡覺得有點貴,不太願意去花這個錢,但是 媽媽內心對自己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她覺得自己作為媽媽,就應該給孩子最好的,孩子有什麼需要,媽媽都應該滿足孩子,於是,當自己做不到的時候,內心就會充滿了自責,她沒有辦法坦誠地告訴孩子“媽媽不能”,於是她選擇迴避和孩子做解釋,直接告訴孩子不行。

結果就是:孩子出乎意料地反應激烈,不僅大哭大鬧,還撒潑躺在地上不願起來。

因為對於孩子而言,媽媽並沒有給他自己任何的理由,只給自己一個“不可以玩”的決定,孩子感受到的只有媽媽的強權。

這就好比當我們去找老闆,想要談升職加薪的時候,老闆不給我們任何理由,就說:你沒戲,我已經決定讓某某來擔任這個職位了。”我們一定會覺得很不公平,其實是一樣的。

您敢

03 真誠,究竟能帶給我們什麼

01. 獲得進一步溝通,深入瞭解對方的需要

人與人的交往,其實就是一個“catch ball" 不斷試探界限,不斷磨合的過程。

當一個人提出自己的想法、需求,另外一個人接受到,並對這個需求進行考量,然後再說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繼而雙方進行一個碰撞、磨合與協調。

只有當雙方都能夠做到真誠,那麼最後,雙方才能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做出一個能夠最大程度滿足雙方需求的結果。

我們能夠看到的那些:生活中很有默契的夫妻、事業上得力的拍檔夥伴,其實他們都是從互不瞭解,經過一個真誠的溝通,才慢慢經過磨合,到達現在這樣一個理想狀態。

有的時候,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恐懼,並不一定是真實的。如果我們預料到自己的做法可能會讓對方不愉快,其實能夠讓對方感覺舒服的,最好的解決方案是在對方那裡的。

舉個例子來說:

小朋友不願意離開媽媽去幼兒園,或許是擔心在幼兒園沒有媽媽的陪伴。媽媽說了一堆道理,提了一堆建議都沒有用。媽媽感到有些束手無策了,不知該如何幫助孩子。

其實,不妨坦誠地告訴孩子:我們想要幫助她,但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夠讓她的感覺好一點?

曾經,心理成長社群有一位媽媽就用了這個方法,結果十分出人意料。

孩子說:媽媽你給我一個“比心♥“就好啦,我在幼兒園想你的時候,就拿出來看一看。

孩子的回答,立刻就讓我們豁然開朗了!

這,就是真誠的力量!

02. 讓對方感覺自己被需要,體會到自身價值感

比如,媽媽接孩子放學回家,經過小區快遞箱,一下拿了好幾個快遞。媽媽一個人搬那麼多快遞也挺累的,於是,就很真誠地告訴孩子:東西太多了,媽媽好像搬不動,你能不能幫一下媽媽?孩子一般都會非常樂意幫助媽媽的。

於是,在這過程中:媽媽得到了幫助,而孩子也感受到了自身的價值,覺得自己長大了,能夠幫到爸爸媽媽,自己好厲害,好棒!

孩子所 體驗到:真真切切的自我效能感,要比口頭上的誇獎,效果好的一千倍。

03. 增進雙方相互信任,關係更親近

真誠,能夠促進兩個人的信任關係。

心理成長社群當中的媽媽們,也曾給到我們非常好的例子:

piccolo:

上週末兩天出去旅遊了,出門的時候,小妞要拿著她的自制“奇趣蛋”,結果在外面騎共享單車逛的時候,放在了車筐裡,走的時候忘記拿了。

回到家找了半天才回想起來,可能是掉了。

於是,我很不好意思地對小妞說 “啊呀,好像媽媽忘記在了車車上,找不著了,掉了。”

沒想到小妞很平靜地點點頭“那好吧,下次我們小心點,我提醒你哦”( •̅_•̅ )

哈哈,再次體驗到“真誠”的力量,孩子的心裡承受力還是很強大的。

紅:

有一次帶娃去打預防針,第一次嘗試沒有任何哄騙,明確告訴她要打預防針了,結果孩子並沒有拒絕,而且整個過程都沒哭。

我驚喜地發現 : 與孩子的溝通竟然可以如此簡單。真誠地面對孩子,孩子一天比一天懂事了 !

您敢

04 我們要如何真誠

最後再說一說:真誠的一些注意點。

01 真誠,需要有界限

真誠,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對所有人100%,談論我們的想法、感受。

我們只需和與事情相關的人,真誠地溝通就可以了。

02. 真誠,還要學習溝通

很多人拒絕真誠,是因為內心害怕發生衝突。不知如何與對方進行一個好的溝通,如何讓溝通變得順暢。

其實,這是可以學習的。

心語心樂心理成長社群,在嶄新的2018年即將推出,關於《非暴力溝通》的專題讀書會,相信大家通過共同學習,掌握了《非暴力溝通》的元素、要點之後,能夠更加底氣十足地在生活中,與人真誠地溝通交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