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上海文廟故事多

編者的話

上海老城廂是歷史上的上海縣城所在地,坐落在文廟路上的上海文廟每逢週日總是人頭攢動,所設的舊書書市也已經歷了30多個年頭。然而,歷史上的文廟究竟是做什麼的呢?今天,“圖溯”仍舊請到了上海地方史專家薛理勇老師,由他為我們講講文廟的那些故事。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上海文廟故事多

今日上海文廟大成殿

孔子,又稱孔夫子,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理論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世界文化史上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據稱,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其學術影響之大可想而知。在政治上主張“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今已成為格言;政治理論上宣傳“仁”,孔子於“仁”的定義解釋頗多,核心應該就是“克己復禮”,大意即剋制私慾,尊守禮制,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守紀律,講規矩”。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上海文廟故事多

上海文廟門前文物保護單位石碑

早在魯哀公時代,就在孔子的家鄉建立紀念和祭祀孔子的孔廟。唐貞觀年間,下詔各州、縣皆立孔廟。以後,中國縣以上的行政區均建有孔廟,它既是紀念和祭祀孔子的場所,也是一個地方的學府,即地方的教育和教育主管機構。於是,孔廟又稱孔夫子廟、夫子廟、學宮、縣(府)學、文廟等名。如南京稱夫子廟,嘉定稱孔廟,上海稱文廟等。中國的許多文廟歷年均遭破壞,保存完整者屈指可數,而上述三者是保存較完整者。如何保護文廟建築,發揚新時代的儒學精神,這可能是我們這一時代面臨的新課題。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上海文廟故事多

清代《申江勝景圖》中描繪的上海學宮(文廟)

從梓潼祠到上海縣學

科舉考試是國家選拔官吏、有用之材的手段,也是讀書人踏上仕途的必由之路。所以,古代的行政區大多設有“儒學”,相當於今日的教育局。據記載,南宋末,上海人唐時措、唐時拱昆仲購民宅建文昌宮,是上海有“鎮學”之始,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升上海鎮為上海縣,於是“鎮學”也改稱“縣學”。

據《史記》中記,星空中的鬥星主宰人的讀書、功名、命運等,與讀書人的命運息息相關,於是鬥星也被人們尊為“文昌星”,也就是民間所謂的“文曲星”,梓潼神也是古代的文曲星。梓潼是漢朝設置的一個縣,在今四川綿陽一帶。據宋人《事物紀原》中講,晉朝時梓潼人張惡子在戰爭中陣亡,當地人就為他建了一座廟,人們稱他為“梓潼神”。唐明皇出征巴蜀時,梓潼神顯靈,被追封為左丞相;唐僖宗時又加封濟順王;北宋鹹平年間,四川發生兵變,他又顯靈平息軍變,又加封英顯王。也不知什麼原因,這位神靈在北宋時就與“文昌帝君”混為一談,成了“文化人”的保佑神,許多地方建有“梓潼祠”或“英顯王廟”。如《明史·禮志四》:“梓潼帝君者,記雲:神姓張,名惡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立為廟。唐宋屢封,至英顯王。道家謂,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故元加號為帝君。”可見,宋上海鎮學是建在文昌宮或梓潼祠內的。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上海文廟故事多

始建於南宋時期的上海文廟

元朝由少數的蒙古族統治多數的漢民。建國之初,元王朝對漢民實行高壓的政策。當政權鞏固後,統治者就採取以漢民治漢民的政策,推崇儒學,使孔子的地位繼續上升。當元成祖繼位後,“首下崇儒之詔”,全國掀起興建或重建文廟之風,上海則由主管鹽業的富紳費拱辰出資,在原梓潼祠的基礎上,“乃飾正殿,完講堂,起齋舍”,“沉沉翼翼,如至鄒魯之間,遊洙泗之上”,它的規制模仿曲阜的孔廟,以大殿為正殿,已經不再是梓潼祠,而是孔子廟。元人寫的《上海縣學記碑》中提到:“嘗像聖先師於祠宮”,在大殿裡懸掛有孔子的畫像。明《弘治上海志》中記,文廟“在縣治東一百二十步”。所謂“縣治”就是縣衙門,上海建縣後,縣衙門長期固定在一個位置,沒有搬遷。今天的上海舊城裡有一條叫“學院路”的路,它的舊名就叫“縣前街”,它的北面還有“縣后街”和“縣左街”,均是以縣衙門的方位得名的。這樣就可以確定當時上海縣治的位置,同樣也能確定文廟的位置,它在今學院路的北面,四牌樓路的東面。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上海文廟故事多

清嘉慶《上海縣誌》上海縣城圖

文廟和丁祭

《禮記·王制》:“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宮。”“闢”同“璧”,是一種環狀中間有穿孔的玉,古代是祭天的禮器;“雍”同“雝”,指水澤。該句的大意講,大學設在郊外,天子,即中央政府的大學四面設有環狀的圍牆,並有水環繞,所以叫“辟雍”;諸侯,即地方政府的學校也是如此,但不能完全模仿中央政府,只有一半的環狀圍牆和水,所以叫“頖宮”。上海只是一個縣城,規格更低,只是在學校裡挖一小溝,象徵性地架幾座“環龍橋”而已。既然有了孔廟,就會有祭孔活動。至遲在宋代,祭孔活動固定在每年仲春和仲秋的第一個“丁”日舉行,稱之“丁祭”,其中又以秋日“丁祭”更隆重。據《明史·禮志四》中講:朱元璋登基後就立即派使者到曲阜孔廟祭孔,並說:“仲尼之道,廣大悠久,與天地並,有天下者莫不虔修祀事。朕為天下主,期大明教化以行先聖之道,今既釋奠成均,仍遣爾修事於闕里(即孔子的故鄉),爾具敬之。”從此以後丁祭成為制度,“定每歲仲春、秋上丁,皇帝降香,遣官祀於國學,以丞相初獻,翰林、學士亞獻,國子祭酒終獻”。上有所好,下必尤甚,在中央政府的推動下,全國祭孔蔚然成風,並形成制度。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上海文廟故事多

舊時上海文廟景象

祭孔有固定的制度,中央的祭孔儀式上使用“樂生”60人,“舞生”48人,共計108人。實際上在讀書人中找不到那麼多的能歌善舞的人,只能從京師的戲班或百姓中挑選,但“太祖曰:樂舞乃學者事,況釋典所以崇師,宜擇國子生及公卿子弟在學者,豫教肄之”。上海是縣城,仍規定丁祭時使用“樂生”48人,“舞生”36人,在讀書人中找不出那麼多的“樂生”“舞生”,那隻能出錢僱用戲班子的“小堂名”。反正天高皇帝遠,皇帝也顧不上那麼多的事。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上海文廟故事多

通往文廟大成殿前的大成門

崇聖祠和奎星閣

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諡孔子為“文宣王”,宋元時又在文宣王上加封“玄聖”“至聖”“大成至聖”等,所以孔廟的正殿一律叫做“大成殿”。元代,大成殿裡可以掛孔子畫像,明初就為大成殿是否能掛孔子畫像發生爭論。有人認為,孔子是聖人,他不是神,但很神聖,不宜有具體形象。實際上中國的肖像畫水平太差,畫或塑得不好的孔子像,反而歪曲、扭曲了孔子形象。於是經朱元璋拍板決定,從今以後不再掛孔子的畫像或塑像,一律使用牌位,上書“至聖先師孔子”。此後,全國的孔廟只供孔子牌位,不掛或塑孔子像。《明史》還記錄:嘉靖九年(1530年),大學士張璁提出,歷代對孔子的祭祀沒有不妥之處,就是孔子父親叔梁紇的牌位作為“附祀”放在孔子邊上,而孔子倡導的“正名”就是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倫,把孔子父親牌位作為“配享”放在孔子邊上,即使聖人,其心也不安,於是就在大成殿後加建“崇聖祠”,專供孔子的上五代祖先。他們是:肇聖王木金父公、裕聖王祈父公、詒聖王防叔公、昌聖王伯夏公、啟聖王叔梁公。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上海文廟故事多

文廟奎星閣

孔子在政界、學界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於是道教也收羅孔子為神。當然,在孔子之前,讀書人也尊文昌神、梓潼神為“文曲星”,孔廟裡也有他們的祠。明朝又規定“禁天下祀孔子於釋老宮”,就是任何道觀內不得供孔子為神,孔廟裡也不供其他的神。不過有一例外,就是“魁星閣”或“奎星閣”。按《說文解字》:“奎,兩髀之間。”“奎”字相當於“胯”,指人兩大腿的位置,或兩腿。古人把在地球上能望見的星星劃分成二十八宿,並根據其形狀取名。二十八宿中的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有16顆星,構成個形似“奎”的形狀,叫“奎宿”。也有人認為“奎星屈曲相勾,似文字之畫”,於是“奎主文章”,就是主宰文人的命運。人們想為奎星擬人化地畫一個像,但怎麼也想不出該畫成什麼樣,因為“奎”同“魁”,人們就根據“魁”字的結構和字形,把奎星或魁星畫成一個小鬼屈起一足,踢一隻鬥。《同治上海縣誌》:“奎星閣,在舊學尊經閣東南隅巽方,有神像。雍正十年(1732年)巡道王澄慧建。”據記載,奎星閣建成後12年,上海有多人考取舉人、進士,於是上奎星閣頂禮膜拜的人越來越多。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上海文廟故事多

上海文廟變遷示意圖

文廟遷西門內重建

清咸豐三年八月初五(1853年9月7日)是丁祭的日子,署理上海知縣袁祖德率領上海的文武官員在文廟丁祭。就在此時,小刀會發動起義,攻佔上海縣衙門。袁祖德立即返回衙門,試圖勸義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料當場被義軍一刀捅死,成了刀下冤鬼。廣東幫義軍劉麗川即以文廟作為自己的指揮部。1855年初,在租界當局配合下,清軍全面進攻、鎮壓小刀會,文廟建築毀於一旦。一個縣城沒文廟不行,戰後上海即開始在原址重建文廟。不料工程剛開始就遇上火災,剛搭的架子全部燒燬,當時許多文化人惶恐不安,認為文廟舊址已遭血光之災,應遷新址重建,最終決定“移學於西城右營署基”重建。於是,原來的文廟地方被叫做“舊學”或“舊文廟”。現在學院路旁還有一條叫“聚奎街”的小路,這是舊文廟奎星閣留下的地名。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上海文廟故事多

1904年《上海圖》中的西門文廟一帶

在西門重建的文廟就是“新文廟”。“西城右營”的全名是“提標右營遊擊署”,是清代上海一個軍事機構的營地。在明朝,這裡又是在上海的“海防道”,是為抗擊倭寇而設立的軍事機構。今文廟西側有條叫“老道前街”的小路,就是以那個老的海防道而得名的。據記載,明朝的海防道營地在東面和北面各建有瞭望樓,北面的樓俗稱“望北樓”,而滬方言中“望”與“夢”同音,均念如máng,“北”與“花”在滬方言中有些相近,於是“望北”被訛作“夢花”,而“夢花”義同妙筆生花,人們又誤以為今文廟北門外的“夢花街”是以文廟而得名的。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上海文廟故事多

20世紀30年代上海文廟欞星門

西門內的文廟基本上參照舊文廟樣式重建,其西塊是紀念和祭祀孔子的孔廟,最南面就欞星門,入門為泮池,池上有三座小的環龍橋,跨過泮池是大成門,有甬道直通大成殿,大成殿的後面就是崇聖閣,其東面的那塊就是教諭署,相當於今日的教育局。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上海文廟故事多

20世紀30年代上海文廟前街與奎星閣

1860年太平軍東進期間,清廷招募的外國僱傭軍——洋槍隊不能駐紮租界,全駐紮上海老城廂,文廟成了洋槍隊的營地。好在這座文廟新建不久,破壞不算嚴重,戰爭結束後就復原了。1904年,慈禧太后下懿旨,廢除科舉制度,文廟的地位也到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境地。

悅讀城市 圖溯上海:上海文廟故事多

今日上海文廟週日舊書書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