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暉丨渺渺赤子春暉情 帶領鄉親躍「龍門」

春晖丨渺渺赤子春晖情 带领乡亲跃“龙门”

劉雲,男,1969年出生,萬山謝橋龍門坳人,在外務工多年,想著一定要為家鄉做些什麼,2016年回家當起了村支部書記,2017年龍門坳春暉社成立,他是第一個主動申請為春暉使者的人。

“龍門坳是生我養我的地方,無論我離家有多遠,最難以割捨的是家鄉的情懷,最難忘記的是兒時的記憶,我將為了家鄉發展盡我所能。”劉雲說的不是空話。

龍門坳,作為謝橋街道唯一未脫貧的貧困村,該村共有貧困戶80戶172人,是國務院確定的貴州10個貧困村脫貧監測點之一。因為貧困,劉雲在20年前離村外出打拼,創辦了三家公司的他身家已過千萬,但他從未忘記還未脫貧的鄉親。自被聘為春暉使者以來,通過“春暉社”這一平臺,劉雲經常聯繫在外仁人志士,邀請他們加入“春暉社”,並籌集資金走訪慰問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為龍門坳通村道路籌集改造資金。此外,他還常年資助5名大學生。隨著對春暉理念的進一步認識,他意識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不是靠“捐點錢”就能完成的,必須幫助村裡發展產業。

春晖丨渺渺赤子春晖情 带领乡亲跃“龙门”

“山地多、平地少,龍門坳村發展產業沒有優勢,沒有土地優勢,就得在找項目上動腦筋,闖出一條新路子,把‘劣勢’轉化成為‘優勢’。”目標確定後,劉雲帶領村組幹部到群眾家中流轉土地,動員貧困群眾貸款投入產業。然而,項目的進展遠沒有想像那麼容易,窮夠了、苦怕了的鄉親們擔心萬一產業失敗,土地荒廢了而自己也背上累累債務,不敢貸款和流轉土地。僵持的局面讓大家將目光轉移到劉雲身上,從小家境同樣貧困的劉雲十分理解鄉親們的擔憂,他當即向鄉親們表態:“利用精扶貸投入產業的貧困戶,每年收入保證不低於1萬元,每畝土地租金收入400元,如果不能兌現,他拿個人的錢先墊上。這句話給群眾吃下“定心丸”,24戶貧困戶在貸款協議書上按下了手印,近800畝的土地流轉協議也一併敲定。村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村兩委幹部又自籌資金400萬元,買燒烤設備、建廠房,還流轉了60畝水田發展蓮藕+泥鰍立體種養產業。不到半年的時間,850畝荒坡全部種上了竹蓀,竹蓀加工廠房全部建好,60畝水田種上了蓮藕,投放泥鰍苗150萬尾。

竹蓀在銅仁市周邊並不常見,竹蓀怎麼賣出去?劉雲與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後,註冊成立了“銅仁市萬山區蓀靈原生態農業產業有限公司”,生產的竹蓀先後通過了國家iso900質量認證,國家iso14000環保認證,QS食品認證,富曬有機農業認證,打通了網上銷售渠道。目前,該公司推出的“蓀靈”品牌竹蓀,通過電商、京東等網上渠道銷售,本地已經入駐上海華聯超市,產品供不應求,解決了竹蓀銷售問題。

春晖丨渺渺赤子春晖情 带领乡亲跃“龙门”

據悉,竹蓀基地常年用工人數在150人左右,僅人工工資就發放140萬元,加上貧困戶分紅、土地租金等收入,該村貧困戶每年收入在1.5萬元,精扶貸投入的貧困戶收入達2.5萬元。

“土地種竹蓀、良田種荷花,我幹這麼多年農活以來想都沒想過,當時我們還以為劉支書是在搞花架子不著調,現在看起來還是人家劉雲厲害,荷花長起來好看,還能增加了我們的收入,看來種地也要有眼光呀!”正在荷塘喂泥鰍的劉大爺笑吟吟地說道。

“種植、管理、採收、包裝都要用工,幹一天就有80元。”龍門坳村村民饒麗芳正是靠著村裡的產業,讓收入翻上幾翻。

2017年,龍門坳村實現發放分紅資金55餘萬元,流轉土地500畝,帶動群眾就近就業200餘人,發放農民工工資140餘萬元。龍門坳村在村黨支部和春暉使者劉雲的帶領下,全村6800畝土地近5000畝用於發展產業,龍門坳村實現了從貧困村到產業村的華麗轉身。

這樣一個曾經道路泥濘、田地荒蕪、房屋破爛的落後山村,如今,雜草叢身的山坡變成了一壟壟規整的土地,原本荒蕪的田地變成了一口口明亮的河塘,龍門坳村面貌可以說是一天一個樣,而這一變化均源於劉雲。現在,談起劉雲,全村上下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無人不豎起大拇指。

作為一名春暉使者,劉雲用樸實的行動踐行著“回報桑梓、回報社會”的春暉理念。

審 核 | 母 丹

編 輯 | 張 超

供 稿 | 共青團萬山區委

春晖丨渺渺赤子春晖情 带领乡亲跃“龙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